轮船招商局:公司盈利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大人们开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0 14:05 2

摘要:现如今一提到晚清时代,经常有人用“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来形容这段历史。之所以要这么讲,是因为当运行了两千年的帝制面对一脚踹门而入的西方国家,已经完全玩不转了。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大清王朝必须得做出改变,而洋务运动就是其中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一课,当时朝中一些有识

现如今一提到晚清时代,经常有人用“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来形容这段历史。之所以要这么讲,是因为当运行了两千年的帝制面对一脚踹门而入的西方国家,已经完全玩不转了。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大清王朝必须得做出改变,而洋务运动就是其中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一课,当时朝中一些有识之士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力主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和军事技术,富国强兵,而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洋务运动根本行不通,其本质还是因为这大清的根本制度没变,就算有先进技术加持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个道理不仅在军事领域如此,在开办近现代工厂企业的过程中也是如此。

◇ 图为黄海海战后,在旅顺港维修的镇远号

比如在轰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当中就诞生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企业,这就是轮船招商局。说起这家企业创办之艰难,管理之波折的历史,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理念的彻底失败。那么,这轮船招商局背后又有哪些历史?为啥大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自救运动注定失败?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图为乾隆年间,马戛尔尼使团画师笔下的大清内河河运

众所周知,自从这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各国通过与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条约,获得了在沿海及其长江沿岸港口的航运权利,一时间,洋人大大小小的蒸汽轮船纷至沓来,这洋人的火轮船比起中国的木质小帆船,不论从动力还是运输效率来说那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如此一来,洋人的火轮船就严重冲击着中国本来存在的传统航运业。这样的传统航运业别看用的船是严重过时的沙船,但它们一直是漕粮运输的核心工具,如果没了它们,北京的皇上和八旗子弟就得饿肚子。

更有甚者,因为洋人的轮船有在中国水域航行时可以不被沿途官吏吃拿卡要的特权,往来运输中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反而是大有减少,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商人干脆跟洋人强强联合起来,各图所求,互为结盟,让中国船悬挂洋旗就能一路畅通无阻,如此一来,就让大清朝廷和各级官吏一下子少了很多灰色收入。敢从天子嘴里夺食,这在大清统治者看来都是动摇国本的严重危机。

◇ 图为江苏漕运总督衙门旧址

一开始大清规定漕粮严禁由外国公司轮船运载,并且大清臣民一律不得购买洋船,但所有这些举措在人们逐利的本性之下,实在是收效甚微。 一方面是长毛贼占据南京,另一方面是三令五申之下,朝廷在船运方面的收入还是惨不忍睹,这漕运买卖基本要黄了。终于到了1860年代有人主张仿效洋人的轮船公司制度,成立大清自己的轮船公司,但是提出动议者,譬如容闳等人(详见:容闳:去美国还是改良派,为啥一回国就变革命党? | 循迹晓讲),都是有海外背景的人,并非大清的自己人,所以朝廷容闳等人的提议那是一万个不放心,此时更有朝中清流上书,他们言辞激烈,说既然山寨外国的军工厂成立的企业耗费巨大且收效甚微,那么山寨外国的轮船公司,不用想,也一定是这样的后果。甚至更进一步要求,不仅这轮船公司不能办,之前办的军工厂必要时也得一块儿裁了。

◇ 图为李鸿章

到了1872年,尽管朝中已经吵翻了天,但大清的漕运和航运税收已经是一天天坏下去,清流们就算嘴再硬,这朝廷没钱就是没钱,皇上该饿肚子还得饿肚子,这新式轮船公司是非办不可了。此时的洋务派核心,李鸿章李大人对这些个清流的奏疏针锋相对,称国家诸费皆可节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否则“国无与立,终不得强矣。”李鸿章的意见得到了大清实际掌权人慈禧太后的许可,次年,大清自己的轮船公司正式在上海成立,这就是轮船招商局。

◇ 图为现代油画展现的轮船招商总局成立仪式

这家企业从一开始就采取“官督商办”的模式,所谓“官督商办”,就是商人负责运作,但公司的最终决策权和发展方向统统掌握在朝廷手里。比如公司初创时期,添置轮船所需的费用就是李鸿章从直隶总督任上拨款十二万两白银作为借款。而李鸿章对这个公司的期许,一方面是让它负责平时漕粮运输保障京师口粮,如果能盈利那最好不过。另一方面,一旦战争爆发,轮船招商局可以马上为朝廷所用,负责运送兵员武器,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

李中堂的想法很好,不过这轮船招商局自成立以来就经历了不小的波折。一开始整个公司的负责人叫朱其昂,这个朱其昂的家族在上海浦东是做沙船生意的老大,有极其丰富的跑船经验,而且对大清官场那一套是门儿清,但朱其昂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蒸汽轮船那是一窍不通,一开始拿着好不容易筹来的资金去买了一艘名叫伊顿的船,这船是又大又旧,后来又买了一条船叫福星,船小还没有水密隔舱,更要命的是这两艘花重金买的船,没过多久也就在事故中损失了。眼看这样下去这轮船招商局要毁在朱其昂手里。

◇ 图为唐廷枢(1832年5月19日—1892年10月7日),广东香山县唐家村(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人,清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于是,李鸿章决定另请高明,一开始他准备找胡雪岩,但胡雪岩实在是对官督商办信心不足,就给拒绝了。后来李鸿章的幕僚建议说“闽粤人财雄力厚”,于是李鸿章就请广东籍人士唐廷枢作为全权负责人。这个唐廷枢从小在教会学堂上学,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也因为英语优势,他很早就进入怡和洋行担任买办,对洋人企业怎么管理怎么运营那是门儿清。来到轮船招商局后,就对公司进行了全面改组,制定了新的局规和章程,核心在于“商务由商任之,与官无涉”,那意思是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干,官老爷别跟着瞎指挥瞎掺合。有了这样的制度,加上唐廷枢自己在广东商人这里的巨大声望,他自己又带了两条船给轮船招商局入股,由此引来广东商人纷纷购买股票进行投资,再加上唐廷枢的章程对头,轮船招商局很快就扭亏为盈,还添设了十九个分局,甚至在海外日本长崎神户,南洋新加坡等华人聚居之所都开辟了航线。一时间,这轮船招商局在唐廷枢的打理下欣欣向荣。

◇ 图为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

眼瞅着轮船招商局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公司的繁荣还带动了一系列连带产业发展,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煤矿开采,毕竟蒸汽轮船离不开煤作为燃料。1878年,由李鸿章牵头,唐廷枢负责的开平矿务局挂牌成立,不过,这个矿务局还是官督商办模式,但在唐廷枢的影响之下仍然最大化摒弃了朝廷的过度干预,从发行股票到修建铁路,开平矿务局的煤矿开采事业也蒸蒸日上。到了1877年,轮船招商局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这一年,轮船招商局豪掷两百多万两白银收购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在华所有产业。这洋人的企业被中国企业收购,这在大清历史上还是头一遭。不过,即使轮船招商局发展的还不错,朝中的清流们还是能找到攻击轮船招商局的把柄,他们认为轮船招商局扩展业务,购买船只,实在是浪费钱。所谓“初办既已不善,踵行更属失宜”,力主对招商局进行彻底整顿,其核心说来说去,还是要让朝廷说了算,不能让商人听之任之。

◇ 图为1908年的盛宣怀

尽管唐廷枢做了最大的努力避免朝廷干涉,但是这官督商办的性质就决定了招商局会有许多官场习气。而到了1885年,大清体制内的自己人盛宣怀走马上任后,就非常识时务的不断扩大朝廷对公司的决策权,如此一来,商人的利益受到极大侵占,公司的运营也开始走了下坡路。李鸿章这个时候从太古洋行请到了郑观应来协助经营。

本来郑观应对此是拒绝的态度,其中原因还是不看好官督商办的企业模式,他表示过去在洋行工作,啥事都按合同来办事就行,如今到了朝廷说了算的招商局,自己早就在西方公司养成的“臭毛病”根本适应不了新环境。而且就算他进了招商局,谁能保证他背后的靠山李鸿章,李大人能一直官运亨通,不出事呢?到时候朝廷大员换了人,自己就算再怎么努力工作也对公司的发展毫无作用。但架不住李鸿章一再邀请,郑观应还是出山帮轮船招商局制定公司章程,只是此时说了算的已经不是他,而是盛宣怀背后的朝廷,所以郑观应的种种建议,比如对轮船停泊时间进一步压缩,对于运输的煤炭费用要建立核销机制等等,都没能落实。

◇ 图为1912年,70岁的郑观应,广东香山县三乡雍陌(今中山市)人。中国近代著名慈善家、思想家和实业家。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

与此同时,轮船招商局的腐败也愈发严重,俨然变成了官办衙门,冗员充斥,贿赂横行。当时招商局轮船装载漕粮前往天津,要接受户部官员的验收,而验收官员要收六十两银子的辛苦费,这种陋规也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延续下来。而且既然是朝廷全面接管招商局,那么官员的迎来送往支出送礼也是很大的开销,更有甚者,有人假冒朝廷官员去招商局开设的客栈白吃白喝,还白得了银两,成了不大不小的丑闻。而等到招商局的摊子铺开了,公司势必需要大量人才,这时候许多与洋务派官员有关系的人员趁机捐官,这些靠关系进来的阿猫阿狗,就纷纷占据公司重要管理岗位,结果就造成招商局和官府衙门没什么两样。因为是花钱捐官进来的,这些人在公司也是摆架子讲排场,精于迎来送往吃喝玩乐溜须拍马,根本就不懂船务。所以在官僚制度下,这轮船招商局能不能活下去,人才能不能在公司里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完全没有制度上的保障,全得看和盛宣怀以及朝廷的关系硬不硬,这公司能办得好才见鬼了。

◇ 图为1901年招商局上海总局

凡此种种看在眼里,郑观应也是心灰意冷。没过多久他就从轮船招商局主动辞职,隐居澳门,著书立说,其著作《盛世危言》有相当的灵感来自于自己在轮船招商局的所见所闻,其中凝结了他的经验总结,比如“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简而言之,这轮船招商局救不了大清,连这洋务运动也救不了大清,种种官办企业的陋习,说到底还在于专制统治,这东西一日不除,那就永远看不到希望。

由于《盛世危言》这本书影响非常大,推动洋务运动的张之洞也评价说:“上而以此辅世,可为良药之方;下而以此储才,可作金针之度。”而后来历史的发展也确实为郑观应所言中。轮船招商局在盛宣怀和大清朝廷的领导之下举步维艰,也只能是勉强维持,没过多久甲午战争爆发,洋务运动的所有成果都宣告了破产。这个时候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大清不完,简直是天理难容。凡此种种,轮船洋务都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就只能用更激烈的手段去解决了。

◇ 图为招商局历史博物馆所藏民国时代的招商局船旗

大清灭亡之后,轮船招商局继续存在,当然那就是另外的故事。而在历史上,它作为中国第一家近代企业被铭记,它的存在当然促进了先进技术的传播,但是只要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坚持官督商办,官进商退,这轮船招商局也就充其量是个披着公司外衣的衙门,正如西方先哲说的,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当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公司,它的发展和决策都由官员决定,那它就彻彻底底变成一个衙门,而衙门官员最重要的目标,只需要把朝廷哄开心,另外,人花钱进来的那不得可劲儿捞完再走?所以,这公司盈不盈利跟他们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可以说这轮船招商局由盛转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大清自有国情在此”的悲哀了。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