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阿姨,55岁,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弄堂阿姨。她身板硬朗,性格爽朗,平日里最喜欢在小区里和姐妹们聊八卦、比省钱经。她常说:“人老了,钱得省着花,日子得精打细算。”牛阿姨的“省钱经”在邻里间出了名,攒几天的内裤一起洗、用最便宜的洗液清洁私处,这些在她看来都是“勤俭
牛阿姨,55岁,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弄堂阿姨。她身板硬朗,性格爽朗,平日里最喜欢在小区里和姐妹们聊八卦、比省钱经。她常说:“人老了,钱得省着花,日子得精打细算。”牛阿姨的“省钱经”在邻里间出了名,攒几天的内裤一起洗、用最便宜的洗液清洁私处,这些在她看来都是“勤俭持家”的好习惯。
可最近,牛阿姨却笑不出来了。几个月前,她开始觉得私处瘙痒,起初没当回事,以为是年纪大了,皮肤干燥。她跑到药店买了瓶阴道清洗剂,照着说明书每天冲洗,觉得“干净了就没事”。可没想到,瘙痒没好,反而更严重了,私处还长出了一些小疙瘩。她心里一咯噔,终于坐不住了,硬着头皮去了医院。
在上海某三甲医院的妇科诊室,牛阿姨低着头,局促地坐在医生面前。医生是位经验丰富的女主任医师,叫李医生,40多岁,眼神温和却带着专业的神采。
“阿姨,您这瘙痒有多久了?有没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李医生语气轻柔,试图让牛阿姨放松下来。
牛阿姨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说:“大概三四个月了吧……一开始就是痒,我以为是阴道炎,自己买了点洗液用。后来发现长了点小疙瘩,摸着硬硬的,我才有点怕了。”
李医生点点头,继续追问:“平时是怎么清洁的?内裤换得勤吗?有没有其他习惯,比如用什么特别的清洗剂?”
牛阿姨更不好意思了,声音低得像蚊子哼:“我……我平时忙,内裤攒个两三天一起洗,省点水。洗液也是药店买的便宜货,碱性的,洗完感觉挺干净的。”
李医生皱了皱眉,语气依旧温和:“阿姨,内裤不及时换洗,细菌容易滋生。碱性洗液用多了,也会破坏阴道环境,可能引发感染。您别急,我们先做个检查。”
经过多普勒超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像晴天霹雳——牛阿姨被确诊为外阴癌,早期。牛阿姨愣住了,声音颤抖:“医生,我就是痒了点,怎么就……癌症了呢?我平时身体好好的啊!”
李医生握住她的手,安慰道:“阿姨,别怕,外阴癌虽然听起来吓人,但发现得早,治愈率很高。您的症状可能是长期不正确的清洁习惯引起的。我们现在就制定治疗方案,争取让您早日康复。”
牛阿姨的眼泪啪嗒啪嗒掉下来,后悔得肠子都青了。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省钱经”竟然埋下了这么大的健康隐患。从这一天起,牛阿姨开始了与外阴癌的抗争,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习惯。
外阴癌,顾名思义,是发生在女性外阴部位的恶性肿瘤,常见于绝经期前后的中老年女性。根据《柳叶刀》(The Lancet)的数据,外阴癌占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3%~5%,虽然发病率不算高,但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它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而牛阿姨的“坏习惯”只是冰山一角。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外阴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研究显示,约25%~30%的外阴癌病例与高危型HPV(如HPV16、18、33)感染有关。HPV通过侵袭外阴的鳞状上皮细胞,干扰细胞正常分化,导致癌变。
具体来说,HPV中的E6和E7基因是罪魁祸首。E6蛋白会与细胞中的p53肿瘤抑制基因结合,加速p53降解,失去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E7蛋白则会导致染色体复制异常,增加癌变风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曾刊文指出,HPV相关外阴癌的发病机制与宫颈癌类似,预防HPV感染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牛阿姨的病例中,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她感染了HPV,但她长期不换内裤的习惯可能增加了局部感染的风险,为病毒入侵创造了条件。
单纯疱疹病毒(HSV),尤其是HSV-II型,与外阴癌的发生也有密切联系。HSV-II主要感染生殖器部位的皮肤黏膜,可能通过病毒抗原进入细胞核,引发基因突变。《美国妇产科学杂志》(AJOG)研究表明,HSV感染不仅是外阴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可能与HPV协同作用,加剧癌变风险。
牛阿姨回忆起多年前曾有几次生殖器疱疹的症状,当时没在意,涂了点药膏就好了。她不知道,这些潜伏的病毒可能早已为外阴癌埋下伏笔。
牛阿姨的另一个“坏习惯”是过度使用碱性阴道清洗剂。她以为“洗得越干净越好”,却不知道,女性的阴道有天然的防御机制——酸性pH值和健康菌群。碱性清洗剂会破坏这一屏障,导致厌氧菌等有害菌过度繁殖,引发细菌性阴道炎。长期炎症刺激,可能损伤阴道黏膜,使癌细胞更容易侵入。
李医生解释:“阴道不是越洗越健康。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就够了,动作要轻柔,从前往后,避免细菌交叉感染。内裤每天换,洗完要晒干,最好用热水烫一下杀菌。”
除了上述因素,外阴癌还与以下因素相关:
慢性炎症:如外阴硬化性苔藓或扁平苔藓,长期刺激可能诱发癌变。免疫力下降: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免疫功能减弱,增加了感染和癌变风险。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肥胖、不洁性行为等,也可能间接提高外阴癌风险。牛阿姨的“省钱经”——攒内裤不及时洗、用便宜的碱性洗液——无疑为细菌和病毒提供了温床。她的故事提醒我们:看似不起眼的习惯,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危机。
外阴癌的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阴道炎或皮肤问题。牛阿姨就是典型例子,她一开始只觉得瘙痒,以为是小毛病,拖了几个月才就医。幸运的是,她的癌变处于早期,治疗前景较好。但许多患者因忽视早期症状,确诊时已是晚期。
那么,哪些症状是外阴癌的“求救信号”?李医生为牛阿姨详细讲解了四种需要高度警惕的表现:
外阴瘙痒是外阴癌最常见的早期症状。牛阿姨一开始以为是“上火”或“皮肤敏感”,自行用药,导致病情加重。李医生说:“瘙痒如果超过两周,伴随局部皮肤粗糙或颜色改变,一定要到医院检查。别自己买药,可能会掩盖病情。”
随着癌细胞侵袭,外阴黏膜可能出现过度角化,形成光泽的乳白色斑块,有时伴有粗糙感。牛阿姨就发现自己的外阴皮肤颜色变浅,摸起来有些硬,但她以为是“皮肤老化”,没当回事。
癌细胞增殖可能导致外阴出现黄豆大小的结节或乳头样肿物,常见于大阴唇、小阴唇或阴道前庭。牛阿姨的检查中发现了一个硬结,李医生指出:“这些结节如果持续增大,或伴有疼痛,可能是癌变信号。”
当癌细胞侵入深层组织,可能导致凹陷性溃疡或长期不愈的感染,甚至出现脓性或血性分泌物。晚期患者还可能有尿频、尿急或外阴疼痛。幸好,牛阿姨的病情尚未发展到这一步。
李医生叮嘱:“这些症状不一定都是外阴癌,但反复出现或加重时,千万别拖。早检查、早治疗,能大大提高治愈率。”
确诊当天,牛阿姨像丢了魂似的,坐在诊室里发呆。她拉着李医生的手,哽咽着问:“医生,我还能活多久?是不是没救了?”
李医生耐心解释:“阿姨,您的情况是早期,治愈率在70%以上。只要积极配合治疗,生活质量不会受太大影响。咱们一步步来,先做手术,把病灶切除干净。”
1. 手术治疗
牛阿姨被安排了外阴癌根治术,手术由李医生主刀,切除了外阴部位的病灶组织,并清除了附近的淋巴结以防转移。手术当天,牛阿姨的女儿小丽守在手术室外,紧张得手心冒汗。手术持续了3小时,顺利完成。
术后,李医生拿着病理报告对牛阿姨说:“癌细胞局限于外阴表层,没有转移,手术很成功。接下来要定期复查,保持局部清洁,防止复发。”
2. 辅助治疗
考虑到牛阿姨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李医生建议术后配合局部放疗,以消灭可能残留的癌细胞。同时,她还开了些免疫增强剂,帮助牛阿姨提升抵抗力。
3. 生活方式调整
李医生特别叮嘱牛阿姨改变生活习惯:“内裤必须每天换,洗完用热水烫,晾在通风处。清洗外阴用温水,不要用任何洗液。饮食上多吃蔬菜水果,增强免疫力。”
牛阿姨连连点头,术后她严格按照医嘱执行,还拉着小丽一起监督自己。她笑着说:“这回我可不敢再省了,命比钱贵!”
关于外阴癌的生存期,李医生解释:“早期外阴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甚至可能完全治愈。晚期患者如果癌细胞发生淋巴转移,生存期可能缩短至2年以内。但您的情况很乐观,只要定期复查,复发风险很低。”
牛阿姨听后松了一口气,脸上终于有了笑容。她拉着小丽的手说:“闺女,妈以后听医生的话,好好活下去,给你带孙子!”
术后半年,牛阿姨恢复得不错,定期复查结果良好。她开始在小区里跟姐妹们分享自己的经历,逢人就说:“别学我以前那样省,内裤一定要每天换,洗液也别乱用。痒了就去医院,别拖!”
她的故事在小区里传开了,不少阿姨开始重视私处卫生,还有人主动去医院做了妇科检查。一位邻居感慨:“牛阿姨这事给我们敲了警钟,健康真不能马虎。”
牛阿姨的经历告诉我们,外阴癌虽然少见,但并非遥不可及。HPV感染、HSV感染、过度清洗等危险因素潜伏在生活中,而像牛阿姨这样“攒内裤不10天不洗”的坏习惯,可能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
预防外阴癌的几点建议:
保持私处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内裤勤换勤洗,避免细菌滋生。避免过度清洗:不用碱性洗液,保护阴道天然屏障。接种HPV疫苗:尤其是年轻女性,预防高危型HPV感染。定期体检:发现瘙痒、白斑、结节等症状,及时就医。牛阿姨的故事,是对所有女性的警醒:健康无小事,点滴习惯决定未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的威胁。
来源:戴六号半的高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