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架战机被击落,S400系统被摧毁,战场硝烟还未散尽,新德里的街头却响起了胜利的号角。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6架战机被击落,S400系统被摧毁,战场硝烟还未散尽,新德里的街头却响起了胜利的号角。
2025年5月19日,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在普杰空军基地的讲话震惊四座:“我们尚未展现真正实力。”
这番话不是战时动员,而是在一场明显败仗后,公开的“庆功”。
更离奇的是,印度军方借着这场失败来推销他们本国的武器,还宣称“把中美战机给打下来了”,这就导致国内的媒体开始了那种“自己觉得很嗨的狂欢”。
印度
要理解这场“丧事喜办”的荒诞我们得先把时间拨回到1962年。
那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在失败中迅速铺设了一套熟悉的叙事模板:否认失败、贬低对手、夸大成果。这不是一次偶发操作,而是多年来“标准化”的危机处理流程
在1962年的时候,把失败归因为“对方采用人海战术”;1999年的卡吉尔冲突中,称是“巴方背后有外部援助”;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里,又变为“中国装备性能不好”。
每一次挫败,永远有一个“合法合理”的解释舆论,永远能在72小时内“反转”。
导致这种“叙事惯性”的不单是政治方面的需求,而是产业链条相互勾结导致的。
战争中的民众
印度有着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军事媒体体系,有112家军事期刊,还有34个专门的频道呢,甚至在深夜时段都能看到坦克的广告以及战机的CG动画在不停地播放。
国防部每年要拿出17.6亿美元去搞“战略传播”,军工企业也都习惯于借着打仗来“造声势”。
有相关数据表明,印度的军工企业通过媒体制造声势从而获得订单的这种情况,所占比例达到了63%。
这不是宣传,而是“生意”。
心理学研究也揭示了背后更深的社会逻辑:印度民众对军事失败的容忍度低于全球平均42%。
军方若不快速“赢回面子”,就会被反噬于是在现实战败和集体心理之间,舆论成了缓冲垫,也成了遮羞布
但这块布,久了也会破。
战机
这次印巴之间发生的冲突,那可真称得上是“宣传跟现实差距”的典型例子呢。
从技术层面说,印度空军在本轮空战中遭遇的是碾压。
巴基斯坦公布的数据明确指出,JF17Block3与中国歼-10CE组成体系化作战,印度米格-29UPG雷达探测距离整整落后27公里。
这就好比两人对打,一个人戴着夜视仪,另一个还在摸黑。
接着看印度很得意的S-400防空系统,由于软件能兼容的问题,反应变慢了,延迟有9.2秒呢。在现在的空战节奏当中,这差不多就跟“开机都没机会”一样。
可战败48小时后,莫迪政府却高调启动了“胜利十日”庆典。你没看错,真的是“庆典”。
坦克
国防部官宣了三大利好消息:
•布拉莫斯导弹新工厂投产
•国产超短程防空导弹采购量暴增300
•隐身无人机研发预算提升140
这节奏跟公司刚被客户退单,接下来还召开全员大会来庆祝“市场反馈积极”那种情况很像。
最魔幻的是《印度斯坦时报》5月20日头版标题:《击落隐身战机证明国产雷达优越性》
这波“丧事喜办”、逆转话术的操作,连一向友好的俄罗斯军事专家都忍不住吐槽:“这违反了物理学。”
可在印度,这不算离谱。这是常规。
士兵
当印度的国防部长在导弹工厂进行剪彩仪式并大声呼喊“我们还没有展示出真正的实力”的时候,也许他忘记了军事历史上最为基础的那个逻辑:真正强大的军队,压根就不需要去表演自己的强大。
从1962到2025,从边境冲突到本轮空战,印度一次次用“精神胜利法”修补现实溃败的裂缝。
但每一次“粉饰太平”,都被军工复合体转化为涨预算、拉订单的“盛宴”。
如中国国防部发言人所言:“强军之路没有捷径,胜战之师无需粉饰。”
这句话或许就是对这场“战败营销”的最好注脚。
在现在这个大家都能当媒体、天上到处都是卫星的时代,真正能撑起一个国家的尊严的,不是那些花言巧语,而是实实在在的本事。
读者朋友,你怎么看待这场“自嗨式胜利”?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聊聊。
参考资料:
东方点兵 2025-05-19 借败仗推销国产武器?印准将贬低中美,印防长:准备展现真正实力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来源:娱圈小慕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