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ChatGPT更炸裂!这个AI能自动写20万字小说,还帮你做3D游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0 14:46 2

摘要:去年4月,Flow With在Twitter的发布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不同于当时千篇一律的聊天机器人,它以无线画布交互和极简美学脱颖而出——用户可以在自由延展的画布上拖拽AI生成内容,实现多线程创作对比。

去年4月,Flow With在Twitter的发布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不同于当时千篇一律的聊天机器人,它以无线画布交互和极简美学脱颖而出——用户可以在自由延展的画布上拖拽AI生成内容,实现多线程创作对比。

这种「丝滑流畅」的体验,让我迫不及待辗转联系到创始人Derek,并在上海北外滩的星巴克完成了首次会面。初见Derek和CMO拐子,便能感受到这支团队的独特气质:既有硅谷创业的极客精神,又深谙本土流量玩法。

Derek毕业于美国拉法耶学院数学专业,曾创办科技教育夏令营Academy,培养出不少AI领域创业者;拐子则是UCL人工智能硕士,本科期间就打造了国内知名电子音乐节IP,擅长用社交裂变激活用户。

两人MBTI分别为INTJ(建筑师型)和ENFJ(教育家型),这种「理性架构+感性运营」的组合,恰好映射了FlowWith「技术驱动+用户共情」的产品逻辑。

今年5月,Flow With携全新AI Agent「Neo」亮相AI Hacker House。这个被Derek称为「能让人更聪明又更懒惰」的智能体,不仅实现了「无限步骤执行」和「云端长周期任务」,还在小红书等平台凭借「黑神话悟空官网生成」「3D台球游戏开发」等案例刷屏。

在AI Agent赛道,Flow With的差异化定位堪称鲜明:当多数产品还在纠结「任务规划颗粒度」时,Neo已将「无限」刻进基因。

技术层面,它突破了传统Agent的上下文限制——用户只需设定目标(如「续写20万字甄嬛传」),Neo就能自主拆分出大纲编写、章节生成、图文适配、网页搭建等超百个步骤,甚至在云端持续运行数周,自动迭代优化代码至50万行。

这种「停不下来」的能力,在实际场景中展现出碾压级优势:

信息追踪机器人:为科技媒体定制「每两小时监控OpenAI、Google等公司动态」的任务,Neo会自动爬取Twitter、官网更新,整理成图文报告并发送邮件,全程无需人工介入。

复杂项目开发:挑战「3D台球游戏制作」时,Neo先拆解物理引擎搭建、模型渲染、交互逻辑等模块,再调用代码生成工具逐步实现,最终产出可实际游玩的3D场景,而同类产品大多卡在2D界面搭建阶段。

垂直领域创作:以「黑神话悟空产品官网」为例,Neo不仅学习游戏美术风格生成定制字体和角色原画,还嵌入YouTube视频、设计可交互页面,最终交付的官网细节媲美专业团队出品,而传统AI工具仅能生成简单图文列表。

谈及技术底层逻辑,Derek强调:「无限步骤不是噱头,而是通向AGI的必经之路。当Agent能自主管理长周期任务、动态调用工具、甚至自我优化代码时,它就不再是玩具,而是真正的『创作合伙人』。」

拐子则补充:「我们不做通用型Agent,而是深耕创作领域——这里需要人机共创,需要保留人类审美介入的空间,这正是Flow With的护城河。」

如果说技术是Flow With的骨架,那么小红书运营则是它的血肉。这个被外界贴上「硅谷范儿」标签的产品,实则在小红书玩出了「土洋结合」的流量奇迹:

精准捕捉热点:借势DALL·E 3爆火期,团队在大年三十连夜接入工具,结合自身「知识花园」功能推出「用AI赚钱」系列教程,单篇笔记浏览量突破50万,带动2-3月用户量指数级增长。

制造传播爆点:2.0版本发布时,团队用Agent生成「AI时代的OnlyFans」等争议性标题,以「知识交易+社交裂变」概念引发媒体跟进报道,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小红书热榜。

践行Vibe Marketing:提出「让AI主导内容决策」的理念,从标题生成、图片选择到话题策划,全程由Agent辅助完成。这种「人机协作」的真实感,让Flow With笔记呈现出区别于传统营销的「原生种草力」。

拐子总结小红书运营心法:「核心就三点——学爆款结构、用AI提效、靠真诚破圈。」团队坚持每周发布50篇以上笔记,通过高频测试打磨网感;同时开发内部Agent自动生成素材,将内容生产效率提升300%;而最关键的是「反套路」——不做硬广,而是分享真实使用场景(如用Flow With写论文、做产品设计),这种「工具即内容」的策略,让用户自然产生代入感。

数据印证着策略的有效性:Flow With小红书账号粉丝量从0到10万仅用3个月,用户次日留存率达45%,远超同类工具。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收入结构中「自然流量转化」占比超60%,印证了「内容即渠道」的新商业逻辑。

谈及行业竞争,Derek对Manners等产品充满敬意:「他们让Agent概念破圈,功不可没。」但他也指出,通用型Agent面临「什么都能做,什么都不精」的困境,而Flow With选择「做深创作场景」正是避开红海的关键。

当被问到是否担心「AGI普及会颠覆垂直Agent」时,他反问:「就像Word没有消灭设计师,AGI也不会取代创作者——它只会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创作者。

对于创业者,Flow With的成长路径提供了三重启示:

反共识设计:当行业沉迷聊天交互时,坚持无线画布;当Agent聚焦工具调用时,押注无限步骤——真正的创新往往始于对「常识」的质疑。

技术+运营双轮驱动:Derek团队用「AI生成UI+工程师微调」将开发效率提升5倍,拐子则以「Vibe Marketing」激活流量,证明在AI时代,技术极客与运营鬼才的组合不可或缺。

小步快跑的激进主义:从3人创始团队到15人精锐部队,始终保持「30人以内经典规模」,用敏捷迭代对抗大厂内卷——正如Derek所言:「在AI领域,速度比规模更重要。」

采访最后,拐子展示了Neo正在运行的「全球AI工具趋势追踪」任务:这个在云端默默工作的Agent,正实时抓取数千个数据源,生成可视化分析报告。

看着画布上不断延展的数据流,忽然意识到:Flow With正在定义的,或许不止是一款工具,而是一个「让人类专注创意,让AI处理繁杂」的未来创作范式。当Neo在夕阳余晖中完成最后一个代码迭代时,属于AI创作的黄金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文本来源 @十字路口Crossing 的视频内容

来源:波波百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