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内亚收回 51 矿权引全球震动,中企在当地百亿铝土投资何去何从?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15:00 2

摘要:这场风暴的核心是铝土矿,全球近四分之一的储量,全靠这个西非国家守着,而中国74.5%的铝土矿进口依赖于此。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几内亚国家电视台播出了一条看似寻常但足以引爆全球铝土矿行业的消息。

信息部长法纳·苏马宣布,总统马马迪·敦布亚签署命令,收回51份矿业许可,资源“无偿归还国家”。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行政决定,而是一场牵动全球供应链、资本流向、地缘格局的深水炸弹。

这场风暴的核心是铝土矿,全球近四分之一的储量,全靠这个西非国家守着,而中国74.5%的铝土矿进口依赖于此。

矿权一收波澜四起,中国企业、特别是那些在几内亚深耕十年的中资矿企,一夜之间从“项目中心”变成了“风暴眼”。

几内亚铝土矿

几年前几内亚的矿业政策还是满屏的“开放”“合作”“共赢”,如今翻篇了。2021年军事政变后,过渡政府上台,变调从那时起就埋下了伏笔。

新政府做的第一件大事,不是军队整编,不是外交重启,而是矿业法重修。他们在2023年就放话:未来要搞“资源收益本地化”,你想挖矿?行,得建炼厂、得雇本地人、得交税交干股。

这回51份矿权被收回,背后原因基本一致:没履行加工承诺。被点名的企业,有阿联酋环球铝业,也有凯博能源——后者背后是中国资金。

几内亚为什么现在动手?一方面是“觉醒”,要掌控自己的资源命脉。另一方面也确实“捉襟见肘”。

2024年财政赤字率高达5%外债占GDP的40%,再这么靠出口原矿换外汇,连工资都发不出。政府干脆把干股比例提到20%,不建炼厂就撤许可证。

这是一个资源国家在“穷则变”,也有人说是“变则强”。

几内亚政变发生后的街景

几内亚的铝土矿,中企打了十年“地基”。不是走马观花,是实打实地投钱、修路、建矿、盖厂。

比如宏桥主导的“赢联盟”——2015年就投产的博凯矿区,年产能5000万吨,占中国进口铝土矿的四成。二期项目包括一条铁路、一个氧化铝厂,总投资50亿美元,原定2025年投产。

再看中铝集团博法矿区储量17.5亿吨,年产能1200万吨已经能做到75%的自采率,但就在上个月因为环保争议部分矿区被叫停。

现在矿权一收局面复杂了,凯博能源的矿权被撤,影响年供应300万吨。魏桥的氧化铝厂项目施工进度被拖慢,面临履约违约风险。

中企原本在几内亚构建的“采矿—运输—加工”闭环,现在像被切断了电源的传送带。

更棘手的是成本问题:2024年几内亚的铝土矿价格涨到120美元/吨,如果供应链断裂,国内氧化铝成本可能飙到5800元/吨,电解铝行业整个利润链条都要跟着跳水。

西芒杜铁矿

几内亚这波操作不是孤例,这是一个趋势,一个叫“资源民族主义”的东西正在非洲悄然升温。

你看印尼早在2020年就禁了原矿出口,越南储量不少,但开发进度一言难尽。

澳大利亚有矿,但近年来中澳关系不算稳,中国铝土矿对外依存度高达71%,一旦某一环出问题牵一发动全身。

几内亚这次“回收行动”,其实就是在对全球资源议价权“加码”,而各国企业也都在变招。

力拓和中铝在西芒杜的合作,用“政府干股+本地加工”配方把风险降到最低,美国铝业在几内亚投资2亿美元盖医院、建职业学校,换来采矿权延期。

你不想被赶走,就得让“东道主”看到你的价值,不止是经济账,还要有政治账、民生账。

几内亚铝土矿

这场风暴对中企来说,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次。

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像“开荒”,重在拿资源、铺项目,接下来可能要转型成“合伙人”,参与当地生态、融入政策边界。

比如资源换投资、矿权换民生、利润换稳定。

商务部的《对外投资合作指南》都已经写明:“合规经营、社区共生,是海外经营的生命线。”不是说你砸钱就能挖矿,得有文化适配、法律意识和危机预案。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不容易,特别是在很多非洲国家的制度环境里,政策变动频繁、执行不一、司法体系薄弱,但不适应就会被排斥。

几内亚铁路

几内亚的“矿权回收令”,看似是一纸命令,实则是一场全球产业的“地震”。它敲醒了一个信号:资源主权的时代,已经悄悄走到了前台。

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一道难题也是一次提醒。未来在非洲的“掘金”,不能只靠钞票和设备,更要靠耐心、合规、共建共赢的思路。

这场风可能还会刮一阵子,哪家企业能撑住,谁就能留下。您觉得中企该怎么破?评论区聊聊,或许下一次“转向”就从这里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来源:老魏相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