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博物馆浓缩历史精华,美术馆紧扣时代脉搏,二者都是中华文明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加强美术馆与博物馆合作,整合文
今年3月,观众在参观由中国美术馆、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的“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陈 曦 摄
加强美术馆与博物馆合作,整合文物资源与美术资源,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博物馆浓缩历史精华,美术馆紧扣时代脉搏,二者都是中华文明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加强美术馆与博物馆合作,整合文物资源与美术资源,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美术馆、博物馆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中国美术馆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联合举办的“墨韵文脉”系列展览;辽宁省博物馆与北京画院等五馆联动传播齐白石绘画艺术。这些合作让藏品“活”起来,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然而,当前的馆际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馆际协作多集中于短期展览,缺乏长效联合策展机制与资源共享平台,跨领域学术研究不足;藏品互补性未系统性挖掘,资源互补性未充分释放,难以完整呈现文明演进脉络;展示形式互动性不足,数字化应用滞后,年轻群体参与度低;公共教育功能局限,多局限于单向输出,未形成“历史—艺术—现实”的立体化阐释体系;国际传播话语分散,叙事视角碎片化,未能以全球语言展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鉴于此,构建系统性的馆际协同机制,是必须,也是必然。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国家层面出台政策,鼓励美术馆、博物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目标、内容和方式。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合作项目开展,如联合展览、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同时,为合作提供资金保障,鼓励馆际之间进行全方位深度合作。
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展览。共同梳理文物和美术藏品,联合策划展览。如以历史朝代为线索,展示不同时期文物与美术作品,呈现中华文明发展脉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品牌,如“墨韵文脉”系列;以艺术对话文明为切入点,以“一带一路”沿线为重点,打造海外巡展品牌,诠释“和而不同”的文明观,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
加强数字化合作。利用数字技术,对文物和美术作品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和展示,打破时空限制,让观众随时随地欣赏。合作开发数字展览、虚拟展厅、线上教育课程等,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提高公众参与度。
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联合成立研究中心或学术团队,与海外机构共建文明研究联盟,开展跨学科研究,深入挖掘文物和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展览提供学术支撑。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促进学术成果共享。
创新教育活动形式。合作开展面向不同群体的教育活动,如针对青少年的研学活动、针对成人的艺术鉴赏课程等,提高公众对文明连续性的认识。利用多媒体、互动体验等手段,创新教育活动形式,增强吸引力和趣味性。建立校区、社区美育网络,在校区、社区设立流动美术馆,开展美育工作坊。
健全制度保障激活长效动能。可在《博物馆条例》《美术馆管理办法》中增设“馆际协作”专章,建立“双馆人才交流站”,实施策展人、修复师跨机构挂职制度。将联合策展数量、社会教育成效纳入考核机制并规定权重。
通过长期系统化实施上述建议,则可在文明阐释维度,构建贯通考古实证与艺术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在文化生产维度,催生数字文博、智慧美育等新质生产力;在价值传播维度,打造可感可知的文明传承创新范式。
博物馆与美术馆的联合,既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路径,更是解码中华文明基因、铸就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选择。唯有以制度创新打通资源壁垒,以科技赋能激活美学表达,以全球视野讲好文明故事,方能使五千年文明长河真正流淌进人民心田、汇聚于时代潮头。
(作者吴为山系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