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忌食榜”来了,肥肉仅排在第4位,前2个或许很多人都喜欢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0 16:06 7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人一听脂肪肝,第一反应是少吃肥肉。好像只要不吃五花肉、红烧肉,肝脏就能轻松点。但实际情况没这么简单。

肥肉确实不适合脂肪肝患者吃太多,但它并不是排在最前面的“元凶”。真正加速脂肪在肝里堆积的东西,很多人每天都在吃,吃得还挺安心,甚至以为是在养生。

问题从来不是油脂本身,而是身体怎么处理这些能量。如果肝细胞在短时间内接收到超量的糖分或饱和脂肪,它来不及消耗,就会把它们合成甘油三酯储存起来。

这些脂质在肝细胞里堆着,看起来像“肥了”,实则是代谢出了问题。如果堆积超过5%,就可以诊断为脂肪肝。再继续发展,就可能演变成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癌。

排在前面的并不是肉,而是含糖饮料。很多人不觉得它是个问题,一瓶奶茶、两罐可乐、几瓶果汁,习惯成自然。

但含糖饮料的问题在于吸收太快,不经消化直接进入血液,大量果糖和葡萄糖会在短时间内被肝脏摄取。

尤其是果糖代谢不需要胰岛素,全靠肝脏处理,结果就是生成的脂肪特别多。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指出,日摄入两杯以上含糖饮料的人群,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约60%。

中国营养学会在2021年也发表报告称,在青少年脂肪肝病例中,几乎每个病例都有高频饮用含糖饮料的习惯。

很多人以为果汁是健康的,自己打的也一样。但果汁中的糖分浓度高,而且缺乏完整的膳食纤维,饱腹感低,很容易喝过量。

特别是用甜水果榨的汁,比如葡萄、苹果、香蕉、芒果,糖分一点不比碳酸饮料低。一杯250ml的苹果汁含糖量大约在24克,相当于六块方糖,这种摄入速度完全超出肝脏的处理负荷。

更糟的是,很多人觉得喝果汁是“养生”,每天都喝,身体的代谢系统根本来不及反应,脂肪就已经悄悄开始沉积。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是精制碳水,特别是白米饭、白面包、油条、蛋糕这类食物。

它们升糖指数颇高,食用后血糖会迅速攀升,进而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而胰岛素水平较高时会促使肝脏合成脂肪。

长期高胰岛素状态下,脂肪就会越积越多,特别是在肝脏这种能量“处理厂”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一项代谢性疾病研究显示,那些每天食用两次以上精制碳水化合物的人群,其肝内脂肪含量明显高于主食摄入多样化的人。

很多家庭老人早饭就是两根油条配豆浆,午饭一碗白米饭加红烧肉,晚饭再来点点心。

一天三顿,每顿都精细高糖高脂,肝脏一点喘息机会都没有。有人觉得这吃法挺传统,挺家常,但脂肪肝往往就是从“家常”里开始酝酿的。

不少人没意识到,脂肪肝并不是“胖子”才有。很多瘦人也有脂肪肝,根源在于肝脏的代谢失衡,而不是体重。

肝脏是极为“能干”的器官,职能繁多。它不仅承担着解毒的重任,还主管糖、脂蛋白的合成与分解工作。

只要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它就会悄悄把多余的糖转化成脂肪存起来。南方医科大学的一个临床数据跟踪发现,在BMI正常的脂肪肝患者中,有超过三成每天饮食中糖和精制淀粉占比超过65%。看起来瘦,肝里已经满了。

反而很多人只盯着油脂,特别是肥肉。肥肉确实问题不小,含有高比例的饱和脂肪酸,吃多了会提高低密度胆固醇,促进脂肪在肝内沉积。

尤其是和高糖食物一起吃,比如糖醋排骨、红烧肉饭,简直是肝脏的噩梦。这种吃法不仅让脂肪堆积,还可能诱发胰岛素抵抗。

但肥肉一般吃不了太多,摄入量受限制,比起那些一天几杯奶茶、一顿三碗米饭的吃法,危险等级反而没那么靠前。

再往下看,乳制甜品、奶油、芝士焗饭这类东西,其实也是隐形的高脂肪源。它们融合了高糖、高脂、高热量三项特点,吃起来口感好,消化慢,代谢负担重。

尤其是在宵夜、下午茶这些时间段食用时,人体代谢率低,更容易在肝脏形成脂质堆积。

一项发表于《中国临床营养》期刊的分析指出,都市中青年脂肪肝患者中,奶油蛋糕、芝士汉堡和炸鸡奶酪类摄入频率高于普通人群接近1.8倍。

问题从来不只是食物结构,而是摄入时机和频率。比如有的人晚上10点还在吃夜宵,一碗泡面、一块炸鸡、再来杯可乐,觉得吃完好入睡。

其实这个时间段,肝脏进入修复状态,代谢功能减慢,脂肪分解率比白天低一半。这个时候吃进去的东西,几乎全被转化成脂肪存起来。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有研究指出,夜间摄入高热量饮食会显著提高肝脂肪含量,哪怕总热量不超标,也会加快脂肪肝发展进程。

很多人还会把鸡蛋、豆制品列为“可疑食品”。但这两类并不属于脂肪肝的“敌人”。鸡蛋含胆固醇,此为事实。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适量食用鸡蛋并不会加剧肝脏的负担。豆制品中的植物蛋白结构优良,且含异黄酮,可调节血脂,对脂肪肝亦有保护之功。关键在于别过量,也别用油炸的方式处理。

那有没有一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有。有不少人觉得脂肪肝就是“多长点脂肪”,不痛不痒,不算什么病。

这种认知极其危险。脂肪肝在最初确实不明显,不痛不痒,但它不是静止的,它是动态发展的。一旦出现肝酶升高、转氨酶波动,就是肝细胞已经受到损伤。

中国肝病防治基金会曾统计,在10年内未干预的脂肪肝患者中,有高达18%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其中13%最终出现肝纤维化,部分进展为肝硬化。

反过来看,真正能让脂肪肝改善的,是生活节奏的重新安排。饮食要稳、睡眠要足、运动要规律。

不需要跑马拉松,也不需要节食断碳水,控制总热量、降低糖分摄入、限制高脂食物的频率,肝脏就有机会清空多余脂肪。

一个很少被提到但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时间限制进食”——每天只在8到10小时内进食,其余时间让肝脏休息修复。

这个方法已经在多项临床研究中显示出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改善作用,平均可在3个月内降低肝内脂肪约15%。

肝脏和肠道,是一条线的问题,不看清全局,光靠节食,很难彻底逆转。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陶茹.脂肪肝患者的饮食及中医治疗技术[J].人人健康,2024,(24):50-51.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