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130亿票房横扫全球,那句“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如病毒般蔓延至弹幕、短视频、鸡汤文甚至士多店小哥的手机屏幕。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它被嵌进失恋者的自白;在职场博主的励志语录中,它成为对抗996的盾牌;在新闻事件的争议里
——从《哪吒》台词狂欢到社会偏见的困局
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130亿票房横扫全球,那句“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如病毒般蔓延至弹幕、短视频、鸡汤文甚至士多店小哥的手机屏幕。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它被嵌进失恋者的自白;在职场博主的励志语录中,它成为对抗996的盾牌;在新闻事件的争议里,它又化作攻击异己的利刃。这场全民复读机式的台词狂欢,恰似一场荒诞的行为艺术:人们用“反成见”的口号标榜理性,却将他人钉死在更锋利的偏见十字架上。
如同电影中哪吒的混天绫,这句台词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扭曲——它不再是叩问人性的镜子,而是沦为社交场域的装饰品。当白领在地铁上转发“打破偏见”的表情包,却对身旁农民工的灰尘侧目而视;当网友用该台词谴责网络暴力,转身却在评论区对异见者恶语相向,这种割裂暴露了当代社会的认知困境:我们越是高喊破除成见,越是在信息茧房中筑起更高的认知壁垒。
成见之山并非凭空耸立,其地基深埋于千年的文化密码中。儒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排他性、道家“和光同尘”的趋同性,乃至科举制度塑造的等级观念,都在集体潜意识中浇灌出偏见的种子。而今,这些种子在算法浇灌下疯长成林:短视频平台将王阳明心学切割成“三分钟成功学”,国学大师在直播间兜售“斩断成见”的付费课程,文化符号沦为流量经济的消费品。
更值得警惕的是偏见的新型演化形态:
数据偏见:外卖平台算法默认骑手“自愿无限加班”,职场招聘系统将35岁标记为“创新力衰竭”的临界点;精致利己主义偏见:清吧里歌声出众者反遭孤立,印证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集体无意识[^用户案例];反转偏见:地铁冲突中,农民工未开口便已被预设为“粗鲁方”,西装革履者天然获得“文明豁免权”这些现象揭示了一个吊诡的真相:成见从未消失,只是披上了“理性”“进步”的新装。就像电影中天庭将龙族镇压海底却美其名曰“镇守天牢”,现代社会的偏见也常以“大数据决策”“主流价值观”之名合理化。
当《哪吒》的台词沦为社交货币,现实中的成见正在上演更离奇的魔幻剧。2025年3月,一则“周天紫薇大帝”的身份证改名新闻引发全网狂欢,公众对“00后奇葩改名”的群嘲背后,折射出对新生代文化符号的集体审判。人们用“博眼球”“哗众取宠”的标签,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诠释钉死在“非主流”的耻辱柱上,却选择性忽略《哪吒》中“仙妖无定论”的哲学内核。
算法时代,成见的演化愈发荒诞:
容貌偏见:某听障女生因“AI般完美面容”被质疑整容造假,热搜评论区充斥着“残疾人怎么可能这么美”的恶意揣测;职场霸凌:模特招聘骗局中,施暴者利用“高薪机会”胁迫女性,事后舆论却涌现“求职者贪心活该”的受害者有罪论;身份审判:樊振东退出乒乓球世界排名后,米兰时装周的造型被嘲讽“运动员不务正业”,仿佛竞技体育与时尚表达天然对立。这些事件与《哪吒》中陈塘关百姓的认知暴力形成镜像:当敖丙龙族身份暴露时,救命恩人瞬间沦为灭世妖魔;正如现实中被贴上“网红脸”“戏子”标签的群体,无论其行为如何,都难逃预设的偏见牢笼。更讽刺的是,某些成见制造者往往以“反成见”自居——就像电影中天庭镇压龙族却自称“维护三界秩序”,当代键盘侠也常以“揭露真相”之名行网络暴力之实。
成见的传染性在信息茧房中加速变异:
符号肢解:“我命由我不由天”被切割成短视频标题党,用于推销理财课程和减肥药,抗争精神沦为流量工具;
认知折叠:某明星因写错字遭“文盲”群嘲,却无人关注其资助山区教育的公益行动,完美印证申公豹“成见如山”的预言;
记忆篡改:当“AI校花”被曝签约MCN机构,舆论立刻推翻此前同情,将当事人重塑为“心机炒作女”,集体记忆随热搜风向实时改写。
这些荒诞剧揭示了一个真相:成见从未消失,只是进化出更隐蔽的形态。它像《哪吒》中混天绫缠绕现实,一端拴着算法推荐的认知舒适圈,另一端系着流量经济的财富密码。当我们在弹幕刷着“打破偏见”时,或许正亲手为下一座认知大山奠基。
成见之山永远不会彻底消失,因为它的阴影中永远站着既得利益者与认知懒惰者。但当我们意识到“反偏见”本身也可能成为新的偏见时,真正的破局才刚开始。就像《哪吒》结尾处,陈塘关百姓对哪吒的跪拜中仍带着恐惧的颤抖,破除成见从不是一劳永逸的胜利,而是持续一生的自我搏斗。
或许真正的启示藏在那句未被过度消费的台词里:“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这路不在热搜榜的#反偏见话题中,而在每个普通人放下手机后,对异己者的一个真诚注视,对非常态的一次谨慎判断,对“正确”的一次勇敢怀疑。
来源:翻剧越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