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大有一门教室被“挤爆”的课程,许多同学会提前几个小时到教室,只为占一个前排的位置。每次开课都增加选课名额,从最初的150个逐渐提高到500个,最后地板上、台阶上、窗台上还是坐满了人。这门听课人数多到北大最大的教室也容纳不下的抢手课,就是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开
在北大有一门教室被“挤爆”的课程,许多同学会提前几个小时到教室,只为占一个前排的位置。每次开课都增加选课名额,从最初的150个逐渐提高到500个,最后地板上、台阶上、窗台上还是坐满了人。这门听课人数多到北大最大的教室也容纳不下的抢手课,就是历史学系钱乘旦教授开设的“大国崛起”课程。
十二年后,《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将课堂精华凝练成书,书中增添了钱乘旦教授近年来的新思考,让更多人能够从大国兴衰史中读懂现在的世界大变局。继获评第二十届文津图书后,《风起云飞扬》入选了由中宣部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的2024年度“中国好书”榜单。
“大国崛起”课堂
《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从15世纪地理大发现起笔,通过对世界大国兴衰史的考察,研究世界强国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总结大国兴衰的机制和特点,深刻理解国家兴盛的条件与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益思考。
——张倩红,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风起云飞扬》是一部充满历史智慧的著作。在讲述大国兴衰的过程中,钱先生还经常对许多历史事件、概念名词阐述自己的看法,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令读者印象深刻,真正感受到了读史明鉴的魅力。……《风起云飞扬》还是一部历史学家书写的战略之书。任何一位认真听过钱先生讲“大国崛起”的人一定对此深有感触,也请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认真体悟。
——胡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风起云飞扬》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把15世纪以来世界大国兴衰起落的历史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给读者,让读者知道:一个时代的世界大国其实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它引领了那个时代,又是那个时代局限性的集中体现。当新时代最终取代旧时代时,能够引领新时代的国家,就成为新的世界大国。
——谭学超,山东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国家的兴衰更迭是永恒的主题,驱动着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大国兴衰的奥秘,如同河底的金沙,始终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寻。对于“大国兴衰”的话题,西方早已形成了多种理论流派,试图从经济、技术、军事、地缘政治、对外扩张等因素进行解释。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与思考,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并汇聚在《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一书中。
——李威,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博士后
《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是一本极具思想深度和学术价值的著作。钱乘旦先生在书中通过对大国崛起历史的研究,旨在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反思。今天,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从历史中挖掘智慧灵感,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为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苏益,独立书评人
从纪录片到公选课,让历史走出书斋
“向大众传播学者的思考很重要。”
2003年,钱乘旦教授受邀为中央政治局讲解“15世纪以来世界大国发展史”,讲授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发展历程,首次将“大国兴衰”议题提升至国家战略视野。而这则新闻,被正在上班途中听收音机的央视纪录片导演任学安听到,他的脑子里蹦出四个字——大国崛起。这正是后来火遍全网的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的缘起,钱乘旦教授担任了此片的学术指导。样片出来后,钱乘旦一段一段看,一字一句改,边看边做记录,再把意见汇总,交由制作组修改,整个工作做了近三年之久。
三年后,《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首播,用影像回答一个又一个问题:荷兰为什么能在17世纪成为世界的中心并以自己的名字标志整个世纪?英国是无意间打开神秘的崛起之门吗?它在18世纪、19世纪称雄世界近两百年的基础到底是什么?法国凭借什么始终能够引领世界风潮?独特的法兰西精神究竟源自哪里……
“第一集播完,很平静,没有什么声音。等到第二集播完,热度一下子就起来了,周边的人都在看,都在讨论,真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这种热度一直持续到12集播完。”《大国崛起》的火爆让钱乘旦教授意识到,学术研究不能只坐在象牙塔里,“研究成果要拿到大众那里去检验,要能够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否则就太狭窄。“它可能触动了当时大量普通中国人的心灵深处,讲出了他们正在思考而未能表达出来的某种情怀。看到历史上的大国崛起,自然也就联想到我们这个国家也正走在崛起的道路上”。
风起云飞扬,大国崛起研究的新里程碑
“世界大国的影响并非可以简单地
用道德层面的‘好’与‘坏’加以判断。”
六年后,钱乘旦教授开始在北京大学开设“大国崛起”课程,前后开了近10次,每次12讲,场场爆满,成为北大热门课程。有一次学期结束之后,网上出现这样一本“书”,厚厚的102页,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五号小字,“封面”上写着“2012—2013年秋季学期课堂笔记《大国崛起》,钱乘旦教授口授,燕园33楼632宿舍出品。”
这位学生在“前言”里写道:“这门课让我开始思考,大国的兴衰到底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我们平时接受的很多概念,真的经得起推敲吗?”钱乘旦看到后特别欣慰,因为他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2024年10月,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一书荣获多项大奖。《风起云飞扬》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热烈讨论,更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钱乘旦教授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生动描绘和深刻分析,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感受大国崛起的波澜壮阔。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重新解读了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以来,九个世界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苏联和美国的崛起历程。
钱乘旦教授在书中对“世界大国”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起,对世界的整体发展和格局变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这一定义不仅强调了时间和空间的背景,还突出了“世界大国”在推动全球变化中的核心作用。
“世界大国的‘重大影响’并不意味着一定是正面的,更不意味着它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有益于全球的。”通过对九个大国崛起历程的详细梳理,钱乘旦教授揭示了大国兴衰的内在逻辑和普遍规律,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历史视角。不再孤立地看待每个国家的发展,而是将其放置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风起云飞扬》,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大国崛起历史图谱,对世界主要大国的崛起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刘邦《大风歌》中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也正是书名的出处,在钱教授看来,历史长河中没有永恒的大国,只有一个又一个大国的兴与衰。
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访谈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
从英国史到现代化研究,用历史解码现实
“现代化不是单一模式的复制,
而是各国基于传统与现实的创造性转化。”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世界史博士,钱乘旦教授走上治史之路极其偶然。1978年,南京大学历史系开始招收研究生,钱乘旦报考并被录取,按照当时“计划经济”的办法,他被分配给著名历史学家、中国英国史研究“第一人”蒋孟引教授。
从1978年到1985年,钱乘旦一路跟着蒋孟引读到博士毕业。在学术上,蒋教授非常开明,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开辟新领域。钱乘旦的硕士论文内容是英国1832年的议会改革。“在当时,大家都说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改革被批判为改良主义,我的这个题目有点敏感,”钱乘旦回忆,“蒋老师鼓励我大胆去做,没有问题,只要把材料做实就可以了。”后来钱乘旦的论文发表于《世界历史》,这篇论文也成为了《世界历史》这本核心期刊首次发表30岁以下学者的论文。
这也奠定了钱乘旦后来进入现代化研究的基础,沿着这一脉络,他开始深入研究英国,再扩展到法国、德国,之后是欧洲。“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世界现代化进程发端于此。因此,英国的现代化道路,对其他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比较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总结出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三种主要模式,成为了我国现代化研究的领军人物。“我讨论的不是某一个国家的某些事,而是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切入点。从英国到欧洲,再到世界,最后有了‘世界现代化’。”
以史为鉴,历史学家的时代使命
“历史像一个巨人,我们可以站在他的肩膀上,
看世界文明的沧海桑田,也能把眼光投向更远的未来。”
多年来,钱乘旦一直聚焦“现代化”做研究,1987年和1988年,钱乘旦出版了学术生涯早期的两本书——《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和《第一个工业化社会》,作为当时影响很大的“走向未来”丛书中的两种出版,希望为中国刚刚开启的现代化道路提供思路和启示。
在他看来,与西方政治现代化过程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我们中国人走自己的路。“我们的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的,为人民的福祉实行现代化;而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利益最大化是其根本原则。”
虽研究历史,但其立意却在求其用于当世。“今天的世界不同了,它是个地球村,彼此学习和借鉴已不可避免。”钱乘旦教授始终认为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现实背景下,了解其他国家现代化过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始终很重要。
在《风起云飞扬》的结语中,钱乘旦将目光投向21世纪的“四条历史线交汇”:智能革命、文明回归、国际体系重构与中国发展。《风起云飞扬》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在现代化浪潮中的位置与方向。正如他所言,“未来的大国,需在时代潮流中少犯错误、引领变革。”
这本书,正是我们理解过去、思考当下、眺望未来的关键密码。而他笔下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正化作中国智慧解读世界变局的史学范式。
互动有礼
解码大国崛起
共探文明兴衰
你最喜欢书中的哪个章节?
又如何看待历史与当下的关联?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截至5月21日中午12:00
评论点赞数前10名的读者将获赠本书!
>
来源: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