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收入超两万,西安青年正在挤破头来这儿当村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16:20 2

摘要:仅仅十几分钟车程外的“网红”景点剪鸭村就这么闯入大家的眼帘。村口又白又胖的鸭状指示牌,配上深蓝色的“豪放”字体,瞬间勾起了一车人的好奇心。打开导航,兜兜转转,网络上的胖鸭终于就在眼前。

“从西安市区开车一小时,我在这里喝到了人生最松弛的一杯咖啡。”游客小林在朋友圈写道。

照片里,她斜倚在土锤咖啡馆的稻草墙边,手捧咖啡杯,背景是秦岭的苍翠山影。

评论区炸了:“这是哪个网红景点?”“求定位!”

答案指向一个名字古怪的村庄——剪鸭村。这里没有鸭群,却藏着年轻人逃离都市的“减压密码”。

01

有不少人初遇剪鸭村,是发现前往涝峪口的山路封锁,继而打开小红书,查询附近有什么其他的游玩地。

仅仅十几分钟车程外的“网红”景点剪鸭村就这么闯入大家的眼帘。村口又白又胖的鸭状指示牌,配上深蓝色的“豪放”字体,瞬间勾起了一车人的好奇心。打开导航,兜兜转转,网络上的胖鸭终于就在眼前。

剪鸭村原名是栗峪口村,曾是秦岭脚下典型的“空心村”——年轻人外出务工,只剩老人与荒田。直到一群“乡创客”的到来,用一场“减法实验”重塑了村庄的基因。

“剪鸭”谐音“减压”,寓意“剪掉压力”。这里的改造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将废弃石粉厂改造成咖啡馆,用旧农具装饰墙面,让“原住”的石头台阶铺成通向茶餐厅和机车展览馆的小路。

但正是这样的碰撞与融合,让城市与乡村的边界在这里悄然消融了:白日放映厅里,人们喝着拿铁,看着墙面上极具现代风格的壁画,期待着即将放映的老电影。而不远处的田野仍保留农耕痕迹,游客可以一边摘葡萄,一边围观村民用短视频宣传自己的新型民宿。

与追求“流量爆炸”的网红村不同,剪鸭村更注重可持续的社区生态。村里没有旅游大巴扎堆,反而吸引了一群“新村民”:数字游民在葡萄架下敲代码,艺术家在古民居旁找灵感,新青年们用机车文化装点茶馆。村民王冰的“山泡茶”茶馆门口就停着一排复古机车,在一片山水之间,别有韵味。前方跟着父母出来春游的小孩们一步三回头:“妈妈,这也太酷了!”

02

剪鸭村的爆火,映射着当代年轻人的集体焦虑:996、内卷、房贷……他们渴望从“绩效人生”中抽离,寻找片刻喘息。这种需求催生了“松弛经济”——城市人愿意为田园慢生活买单,而乡村则通过文旅融合开辟新赛道。

不同于投向大自然怀抱的露营项目,这里除了自然风光,更多了几分现代田园理想的浪漫主义。不少年轻人虽然身在大自然露营地,但难免会觉得不够真实——而这种具有融合特点的村落,比起暂时的放松,更像一种好像能够真正实现的“生活理想”。

不会有人幻想永远住在山涧和草地,但不少来过剪鸭村的网友,却忍不住在网上留言:“等攒够了钱,我也要来这儿开个民宿,过过理想中的生活”。

今年还没到五一假期,剪鸭村内的咖啡馆里就坐满了人。怀孕的店宠小猫穿过人群,往来于室内室外。山风吹起院子里的幔布顶,像一朵盖在头上的云;狗师弟的宠物餐厅旁,宠物狗们也跟着主人正在享受着久违的草地和阳光——这也是他们的假期。这看似平静的一天,却处处彰显着村庄的生命力。

而村庄的活力,离不开“人”的回归。“能让人过来,更要让人留下来。”栗峪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利军这样说道。

栗峪口村集体为商户提供销售场地和支持,推行“分红+保底”模式,吸引5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2023年村民人均收入就跃升至23895元。村民们真正感受到了家乡的潜力。更关键的是,这里为年轻人提供了“低门槛创意试验田”,使他们也可以安心在这里发展自己创意,并凭借创意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除了我们熟悉的咖啡厅、餐厅,越来越多的有趣的“想法”也在这里生长起来。村内的“糖葫芦研究所”,每一串糖葫芦都是现场制作,只有水和糖熬成的糖浆,让人真正感受到糖衣像碎片一样在嘴里爆炸。如果是小朋友们来到这里,还可以亲自参与糖葫芦制作。

近期,剪鸭村还推出了“请100只狗狗吃饭”“山野探险记”“秦岭脚下乌托邦”等活动。在小红书上报名,则有概率为自己的宠物赢得一顿包括“清新甜美鸡、三文鱼塔塔、菌菇大骨汤”的美食套餐;花一两百块,既可以体验在秦岭山脚下住一周,真正感受村里的生活;点击报名,就可以在夜晚一起探索昆虫活动,走进自然世界……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栗峪口村在人才引进和服务方面的努力让我印象深刻。只有拥有了足够的创新人才,乡村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布基纳法索驻华外交官萨瓦多戈·博纳旺蒂在参观剪鸭村时这样感慨道。

03

不久前,栗峪口村乡村建设实践,荣登了2025中国乡创地图的荣誉榜单。官方评价其“重塑了乡村经济生态,更探索出一条以艺术赋能、青年返乡、产业融合为核心的乡村振兴路径”,为全国乡创提供了“可扩展、可迭代”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事实上,剪鸭村的模式,也确实具备着“可参考、可迁徙”的基因,其核心在于“三力合一”:

首先是政策力,政府提供场地和分红模式,降低创业风险。其次是文化力,挖掘本土资源,拒绝同质化开发,对比有些地区千篇一律的“民宿集群”,剪鸭村现有的店铺、品牌虽然还不算多,但大都具备自己的特色,且发展至今仍然延续着持续创新的传统。最后是社群力:剪鸭村致力于构建多元社区,让村民、创客、游客形成一种稳定的共生关系。

同时,剪鸭村的成功,也在于它拒绝“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这种“混搭”不是猎奇,而是对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乡土记忆以当代语言重生。

类似的实验,其实也已在全国多地悄然萌芽……浙江德清县以“村咖+小酒馆”激活乡村消费,新的业态构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氤氲着乡村消费的人间烟火”;四川仪陇县通过“三产融合”让车厘子园变身农旅综合体,从单一种植到产业融合,实现了真正的“家乡黄土变黄金”。

近期,剪鸭村还在致力于塑造“秦托邦”——北方目前唯一的“数字游民”社区。所谓“数字游民”指的是不被限制工作地点时间的人群,比如自媒体工作者、创作者、程序员等。“乌托邦”为这些追求文化内涵和自由生活的年轻人们创造了一个可以交流和成长的社区。而剪鸭村的当地居民也对“秦托邦”的新住民们赞不绝口:“像和自己的娃一样”“能够把我们的栗峪口村带动起来”。

04

离开剪鸭村时,一位游客在小红书评论区写道:“这里像一场温柔的革命——城市人卸下面具,乡村找回尊严。”

或许,乡村振兴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建造多少个“网红村”,而在于提供一种生活方式的多元选择:你可以追逐CBD的霓虹,也可以选择秦岭的星光;可以拥抱KPI,也可以享受一杯咖啡的慢时光。

正如剪鸭村这个名字的口的内在表达:让我们“减去压力”,生长希望。

参考文献

1.中华网.(2024-07-30).人才赋能-让“归雁”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2.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2024-06-08).在陕西的“剪鸭村” 驻华外交官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未来乡村”

3.面向基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送文化下乡的年轻人

4.仪陇新闻网.(2024-04-27).十年磨一“果”:返乡青年巧织三产融合链 荒山结出“金樱桃”

5.凤凰网陕西.(2025-04-20)秦岭的这个村火了!进村就想当“新村民”!来源:西安文旅

6.陕视新闻收集.(2024-02-22)“剪鸭村”又搞事情了!创业导师升级“村董”再献良策

-秦智原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图片提供:碧晗;部分字体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协商删除

监制 | 志维 钟一

审核 | 晓咏 碧晗

发布 | 若琦

来源:小萝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