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个素人分享的节目,其中有一对来自上海的打工人夫妇,分享了他们5年时间攒下100万的故事。
有一个素人分享的节目,其中有一对来自上海的打工人夫妇,分享了他们5年时间攒下100万的故事。
在节目中,妻子张晨自豪地讲述了整个过程。
两人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工资不高,但是他们在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的节省。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一对夫妻一年正常的花销大约在5~7万,而他们能够只花2万,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他们会挑选一些临期的食品,保证健康的同时,能够节省一笔食品的必需费用。
其次,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折扣商品,且尽量做到能不花销就不支出。
例如她的丈夫会亲自给车做保养,换机油,省下了4s店的保养费用。
而她两年没去过理发店,自己剪头发,穿的衣服都是同款的折扣T恤。
可谓是将节省做到了极致。
生活中的虚荣攀比,在他们身上不见踪影。
有些人觉得这样的生活非常丢人,有些认为这样的生活还无盼头……
但这两人确实攒下了人生中的100万,他们自得其乐。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感觉出来,真正成熟的人,是会屏蔽来自外界的一切声音,真正的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的。
在张晨夫妻二人的身上,有许多的质疑和不理解。
节目播出后有许多网友发出了质疑,也有许多网友尊重这样的行为,但是直言自己做不到。
更有甚者,在节目播出后质疑起了二人的真实性,并且抨击这样的生活无趣乏味,毫无盼头。
其实,追求美好生活品质,追求个人享受,是人的天性以及本能。
“赚钱就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这句话是不少人的人生信条。
这个想法本没有错,它也可以是很多人的人生目标。
但是这个想法只能作为个人自我的想法,而不是要强加给所有人的想法。
追求品质也好,追求简单也好,每一个人应该拥有自我的追求和想法。
而不是被他人的想法所干扰,不仅评判他人的追求,还会被其他人的话语所干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人的生活和想法都可以发布在网上,与更多的人进行分享。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追求也是不同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每天都会收到来自不同地方,不同人群的不同声音。
有些人的生活过得非常好,令人羡慕。
有些人的生活过得有些落魄,令人惋惜。
还有些人的生活不被大众所接受,令人惊讶。
但这些生活都是他人的生活,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就算被这些信息轰炸,你也要坚持自我的生活。
有许多人在生活中,就像墙头草一样,对自己的生活不自信,或者是对自己的生活没有确定性。
就会被这些信息所干扰,今日追求和A一样的生活,明日追求和B一样的生活。
而在张晨夫妻的身上,就能看得出他们将这些信息完全屏蔽在外。
不是说不接受信息,而是说接受了之后不受其干扰,依旧过自己的生活。
生活是过给自己的,所以要始终聆听自我的声音。
他人的生活就算自我再不理解,只要他人认可,那就是对方的坚持。
而每个人要认清自我的生活,聆听自己内心想要的内容。
可能外界会对你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但“喧闹任其喧闹,自由我自为之。”。
倾听自我,坚持自我,为自我而活,而不是随波逐流。
不论是张晨夫妻的极简生活,还是其他人的极繁生活、体验式生活、当下式生活等等。
这些生活方式都是标签以及他人的定义。
这些标签的本意是用一个统一的称呼,去代替某种生活方式,起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标签性质逐渐改变了。
本来从中性的词汇被人为的赋予了价值和情感偏向。
有纷争和观点冲突是很正常的事。
但只有一条,观点没有对与错,只有选择和体验。
没有人能给某种生活下定义,也没有人能够绝对的评判这个生活方式的对与错。
那些所谓的对错定义,都是站在个人的立场进行的定义。
例如说,从事家居行业的人,就会认为张晨说“折扣家具和现货没有区别”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从事食品行业的人,就会觉得张晨买临期食品,有害于个人的健康。
抛开事实不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利益点。
都会习惯于站在自我的角度去评判他人,尤其在涉及到利益相关的情况下,就会轻易的将定义说出口。
而个人就应该去屏蔽这些所谓的定义,保持自我的判断。
这个事情的对与错,依据你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判断,坚持自己的判断。
而不是依靠某某的定义来判断。
最后一点,是总结,也是最核心的观点。
那就是屏蔽他人的目光。
这一点看似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原因是人是群居动物,生活在群体中,就无法避免他人的目光和评价。
人有比较心理,也会通过观察他人来思考。
所以,除非生活在完全不和人接触的环境中,不然不可能具象的屏蔽他人目光。
当没办法改变这个现状的时候,就需要改变自我的心态。
人与人之间必然产生联系,我们不能。避免这些联系,但是可以在心里搭建自己的世界。
社会哲学理论“他人即地狱”,讲述的就是关于人与他人联系,以及他人目光的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粗浅的理解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过多的受到他人的干扰,放弃了人与人交往的主体性,那么就会变得痛苦,坠入地狱之中。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某人过着极简的生活,喜欢整理废品二次回收。
有一天他走在路上被人上下打量,觉得非常不舒适,那么他就沦为了他人的凝视对象。
本质上是丧失了人际交往中的主体性,从主体变成客体,就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如果说此时,他不但不觉得不舒适,反而还反瞪了一眼,那么他就拿回了主体性。
而支撑成为主体还是客体的核心,就是内心的强大,就是自我世界的完善。
“我在做我认为对的事,你的评价对我来说不值一提。”
这样就会完全的屏蔽掉他人的目光,做真实自己想做的事,搭建自己的内心世界。
“屏蔽”做起来非常困难的原因,是大多数人对自我没有清晰的认知。
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屏蔽他人和外界就变得容易了起来。
-The End -
作者-米花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来源:第一心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