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西走廊的苍茫大地上,山丹县以志愿服务为笔,以新时代文明为墨,绘就了一幅温暖动人的民生画卷。山丹志愿服务网自建成以来,始终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搭建起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桥梁,让志愿服务的星火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汇聚成文明之光。
在河西走廊的苍茫大地上,山丹县以志愿服务为笔,以新时代文明为墨,绘就了一幅温暖动人的民生画卷。山丹志愿服务网自建成以来,始终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搭建起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桥梁,让志愿服务的星火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汇聚成文明之光。
平台赋能,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山丹志愿服务网以“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打破传统壁垒,构建覆盖全县的志愿服务网络。通过一键注册、需求发布、项目认领等功能,群众只需动动手指就能找到参与社会治理的入口。平台整合教育、医疗、环保等8大领域资源,上线“微心愿”“助农直播间”“银龄关爱行”等特色项目,实现志愿服务精准对接、高效匹配。数据显示,平台注册志愿者已突破3.2万人,年均服务时长超15万小时,真正让“人人可参与、处处有服务”成为现实。
机制创新,构建文明实践生态圈。山丹县创新建立“时间银行”积分兑换制度,志愿者可通过服务时长兑换生活用品、体检服务等42类福利,形成“付出—积累—回报”的良性循环。政府主导搭建的“志愿联盟”吸纳68家企事业单位参与,建立“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接单—社会评单”服务闭环。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抗洪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平台迅速集结起500余支志愿突击队,展现出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让志愿服务成为基层治理的“硬核力量”。
精神传承,锻造向上向善城市品格。当88岁的“山丹好人”王德民在平台注册成为全县最年长志愿者,当“00后”大学生返乡组建“青春助农团”,当残障人士通过“无声理发屋”项目实现社会价值,我们看到志愿服务正在重塑城市精神基因。这种精神已融入城市血脉——商户自发设立“爱心驿站”,的哥组建“爱心送考”车队,社区居民争当“邻里管家”。山丹志愿服务网不仅是个信息平台,更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课堂。
从“一个人”到“一座城”,山丹志愿服务网用科技赋能传统美德,用制度保障善意传递,让志愿精神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新生。这面飘扬在新时代的志愿旗帜,既传承着“军马场精神”的红色基因,又彰显着数字文明的创新活力,更昭示着:当千万人的微光汇聚,必能照亮共同的精神家园。(金时评)
来源:甘州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