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充满着戏剧性,往往一个抉择就可能改变自己的一生!我82年申请转业回家,事后,部队首长却找我谈话,将我留了下来,之后随部队南下建设,就此改变了我的人生。
文/故园回忆录,素材/陈志军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充满着戏剧性,往往一个抉择就可能改变自己的一生!我82年申请转业回家,事后,部队首长却找我谈话,将我留了下来,之后随部队南下建设,就此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叫陈志军,1948年,出生在四川绵阳一个小山村,村里比较闭塞,大家都是靠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故而生活普遍比较贫瘠。
我在家里排行老大,在我之后,母亲又生了2个弟弟,一个妹妹,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记得小时候,我们这些村里的同龄小孩还都到山上采过野菜,但困难归困难,家里也一直让我上学念书,我也没有让父母失望,后凭借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学校的赏识,高中还未毕业的时候,就被推荐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继而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在当时,作为学生能加入这一神圣的组织,那是屈指可数的,那种自豪感也是油然而生,虽然我当时还不到18岁,但那时我心里就有个愿望,那就是想让村里人都过上安康幸福的生活,能吃上白花花的米饭和猪肉。
遗憾的是,当时高考还未恢复,我高中毕业后便返乡进入生产队工作,这一干就是好几年,到1969年,我已经是当地生产队队长,而正是在这一年,我的命运出现了第一次转折。
当时新兵征召工作就在我们公社举行,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穿着军装的战士,看着他们浑身散发着凛然正气,我深受震撼,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到部队去锤炼锤炼,学一些本领后再回家乡做建设。
于是,我毅然报名了参军,幸运的是之后也是顺利通过了兵检,如愿应征入伍,当了一名基建工程兵。
入伍后,我心中践行的唯一准则就是:“听学的话,拼命做事”,再大的困难,我都要克服,再苦再累的活,只要有需要,我就愿意去做。
正是这样简单的、一心一意的行事准则,让我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
入伍第4年,我便提了干,在同批入伍兵中,算是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但我从来没有忘记过我的初心一不管身处哪个岗位,不管身在何处,我都会做好一块建设祖国的砖石,哪里需要我,我就在哪里拼命干。
而部队是一个有付出就有回报的地方,慢慢地,连长和上级领导都很信任我,到80年时,我升任为副营职干事,后又被调到了北京军部工作,说实话,刚到军部工作还有些不习惯,我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军部工作相对基层,要安逸舒适不少,有一段时间里,我还于经常跑到部队所在的驻地了解基层情况,想做些事情。
这一干又是2年,直到1982 年的时候,国家决定裁军100万,基建工程兵是第一批。突然说要离开待了十多年的军营,更多的是不舍,但这是国家号召的,我也是第一时间响应,随后,我便申请了转业回家乡,准备回去为家乡人民做贡献。
可就当我申请转业的时候,部队首长突然找我谈话,说是组织经过商量,希望我能留下来。原来刚好新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需要大量人才搞建设,而我们基建工程兵正好是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专业建设部队,部队首长让我留下来,就是让我随部队一起转业到深圳参与开发与建设。
当时我还有些犹豫,毕竟自己年纪也大了,家人都在老家,也一心想着能回家搞建设。
首长似乎看出了我的顾虑,说以后家人可以申请随军,况且在哪里不都是为祖国做建设,现在深圳更需要我们.....
正是在首长的劝说下,我最终下定了决心,留了下来,没曾想,我的人生也因此迎来了第二次重大转折。
这一年,我随部南下来到了深圳,不过,来到深圳之后,还是为当时深圳的环境感到诧异。
来之前,听说深圳和香港就隔江对望,以为地方不会差到哪去,但来之后,对于这座“没有路”的边陲小镇,内心多少是有些失落的。
不过现在回忆起那段时间,却也别有一番韵味。
初到深圳,生活可以说和当年我们在戈壁、山沟里不相上下。到的时候,几乎是一清二白,什么都没有。挖一个坑,就作为灶,放一个铁锅上去,再倒一点自己打来的水,就可以做一顿简单的饭了。搭一个茅草棚,就是我们的宿舍。
相比这些,最让我们难以适应的还是天气,在北方待习惯了,一下来到炎热的深圳,总觉浑身不舒服,不过这还可以克服,最让我们叫苦不迭的还属台风。
记得在1983年9月初,当时就有台风袭击了深圳,和现在不同,那个时候我们丝毫没有抵御台风的能力,一场雨、一阵风,我们的“房顶”可能就不见了。
台风来袭,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但与台风的“正面对抗”,又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人的力量,也可以是无穷的。
记得当时台风过境后,深圳市有一位领导戴着草帽来看我们,我开玩笑说:“领导,你怎么把我们弄来了这么一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啊。”
这位领导当时非常认真地回答我:“小兔崽子,你脚下这块地,就是未来的福田中心区!”
当时我们都开心地笑了,只当是首长开了一个玩笑,但我却将这句话偷偷记下,记到了今天。
说实话,谁也想不到今日繁华的深圳,到处都是鱼塘,到处都是芦苇,蚊子比虾大,老鼠比猫大……
事实也是如此,当时有很多人都不看好深圳的发展,很多建筑队都不愿来到深圳做建设,只有我们这些当兵的愿意到这个荒芜的地方来搞建设。
尽管,我们当时从没想过深圳会变成今天这副繁华模样,但我们唯有是信心。而这正是我们基建工程兵一直传承下来的精神,那就是面对困难,我们从未想过退缩,而是想着如何去克服困难。没有水,我们就自己打井,没有电,我们就自己发电。
也正是凭借着这股不怕困难的精神,我们基建工程兵很快在深圳打响了名声。
1983年9月15日,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
我所在的部队改编为深圳市机电设备安装公司,也就是后来的深圳市建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军转工,身份变了,但我们在部队时的那股劲儿从来都没有松下来过,我和战友的战斗力,也从未消退。深圳的第一条正式水管、第一条正式电缆、第一条正式燃气管道的铺设……都是我们完成的。
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时我们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东门北路的自来水管安装。由于东门是条老街,下面有许多管道,为了不破坏原有管道,所以在施工时不能用机器去挖。
可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只能用铁铲,一铲子一铲子地挖。
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施工环境更加艰苦,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我们只能三班倒,不停地挖、不停地干,大家回家的时间都少了,有些战友索性就住在工地了。
就是凭着这样的毅力与决心,我们光荣地提前完成了任务,项目规定工期是一年,但我们在半年内就完成了任务。
像这样的“神奇速度”,当时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也正因为我们的付出和努力,生活越来越好,住上了自己建的楼房。
这些年来,我参与的大大小小的项目已经数不清了,但我最骄傲、最得意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办公大楼山海中心,即后来的建安大厦。
这个项目于2012年开工建设,历时3年建成投入使用,可以说这个项目极具代表意义,不经在当时获得了“鲁班奖”,还成为了建安集团扭亏为盈的关键一步。
这是一座5A级高标准的写字楼,电梯分高低区,地下有4层停车场,这样的配置,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即便是放到今天,甚至是再过10年,都不会过时。
如今我已年近八旬,晚饭后闲来无事经常散步路过建安大厦、市民中心广场还有以前工友们住的冬瓜岭片区。
看着如今的辉煌,回想当年的峥嵘岁月,尤其是前20余年在深圳奋斗的丰盈岁月,一种自豪和成就感油然而生,不说做了多大成就,至少我此生无愧于党对我的信任,愿执着地把建设祖国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奋斗。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十多年军旅生涯的锤炼,也很感谢当年部队首长的挽留,否则,我也无法亲眼见证深圳的蜕变!
军旅岁月难忘!
来源:故园回忆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