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银高铁质量门:当公共安全沦为利益链条的牺牲品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19:12 3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展改革委19日联合发布6件依法惩治串通投标及其关联犯罪典型案例,涵盖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土地承包等多个经济领域,为有效惩处犯罪、维护市场秩序提供指引。腐败不分领域,工程不分大小,只要一反常态总能找到那些利益熏心人们的影子。

据新华社5月19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展改革委19日联合发布6件依法惩治串通投标及其关联犯罪典型案例,涵盖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土地承包等多个经济领域,为有效惩处犯罪、维护市场秩序提供指引。腐败不分领域,工程不分大小,只要一反常态总能找到那些利益熏心人们的影子。

曾经,中国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号发文,《包银高铁工程被举报:铁路桥面防水材料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文中报道,“中国交通广播接到知情人举报,内蒙古包银高铁新建工程的铁路桥面防水,全部使用了不合格的喷涂橡胶沥青防水涂料”。报道最后,“中国交通广播记者多次致电蒙冀铁路有限责任公司了解相关情况,其物资部的一位工作人员极不耐烦地向记者表示:没听说过此事,然后就匆匆挂断了电话。”

一条高铁,承载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动脉,更关乎千万乘客的生命安全。然而,在内蒙古包银高铁工程中,一场关于桥面防水材料的丑闻,却将公共安全与资本逐利的矛盾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面前。

从业主单位蒙冀铁路有限责任公司的漠然,到施工方对不合格材料的“无奈使用”,再到检测机构的沉默,这场荒诞的“质量游戏”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工程监管的溃败,更是对公共利益的系统性背叛。

据该新闻报道中提到,包银高铁使用的喷涂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其拉伸强度仅为0.5MPa,远低于国家标准的1.2MPa;低温柔性测试中,材料在-30℃时便已失效,而内蒙古冬季气温动辄跌破-40℃。这两项关键指标的“双杀”,直接宣告了防水层的功能性死亡。更讽刺的是,业主单位早在7月便已抽检出问题,却选择掩耳盗铃,放任施工单位继续使用劣质材料。

据报道中提到,从招标环节开始,河北泽润工程橡塑有限公司便以低价中标,而其在集大原高铁等项目中的“连续中标”,早已暴露出行业潜规则——低价竞标、偷工减料、验收放水,已成为某些企业打通利益链的“标准操作流程”。 更值得玩味的是,在7月发现问题后,工程停工三个月却未进行实质性整改,反而默许施工方继续使用问题材料。这种“假停工、真纵容”的把戏,暴露了监管体系从技术标准到执行层面的全面溃败。

其实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当前铁路建设中的“甲供物资”制度,本意是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保障质量,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极易异化为权力寻租的温床。河北泽润公司能在多个重大项目中连续中标,其背后是否存在围标串标?检测报告为何未能触发合同违约条款?他现仍正常在铁路物资招投标中参与投标,无人问津?

也许,包银高铁并非孤例,从某地铁线路电缆缩水,到某跨海大桥护栏偷工,近年来重大工程的质量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事件的共同点在于问题总在举报后才被曝光,整改总在舆论压力下才被迫启动,追责总在酿成事故后才姗姗来迟。这种“不出事不重视”的侥幸心理,本质上是将经济效益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

今天的中国,不缺跨越天堑的技术,不缺驰骋全球的雄心,缺的是对公共安全始终如一的敬畏。唯有将质量意识熔铸为行业信仰,让监管利剑高悬于利益链条之上,才能让每一列高铁真正成为“开往未来的安全之舟”。

来源:广景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