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风雨济天下,118岁生日快乐!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0 20:05 2

摘要:1950年,为发展内地的教育和科学技术,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将大学集中的大城市各大学部分院系迁往内地。考虑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医疗救治条件落后,1950年2月,政务院作出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整体内迁武汉的决定。1951年9月,同

1950年,为发展内地的教育和科学技术,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将大学集中的大城市各大学部分院系迁往内地。考虑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医疗救治条件落后,1950年2月,政务院作出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整体内迁武汉的决定。1951年9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内迁武汉,并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前身)。医学院选址原华商跑马场,当时那里为一片荒地且杂草丛生。

中南同济医学院校门

1955年,同济大学医学院迁汉工作顺利完成。20余位正副教授、100多位讲师助教悉数到汉,为中南地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贡献力量。同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1956年,国家首次给高校教师评级,将教授分为一至六个等级。高校林立的武汉地区评选出13位一级教授,武汉医学院就占其中7席,撑起武汉高等教育界的半壁江山。

1956年武汉医学院7位一级教授,第一行左起为金问淇、于光元、姚永政,第二行左起为李宝石、李赋京、梁之彦、杨述祖。

从繁华的大上海到亟待发展的武汉

70年前

有这样一批“大先生”

举家迁徙

为祖国医学教育的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让我们聚焦这段校史

一同缅怀名家大师们——

李赋京

李赋京,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解剖学家、医学教育家。

1920年,李赋京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赴德国留学,192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1931年起,李赋京开始从事对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的生理、生态、解剖分类的研究工作,是我国研究钉螺最早的专家之一。1935年在安徽省发现的钉螺新种,经国内外专家鉴定,定名为“李氏钉螺”。这是在那个时代的科学领域里,以中国人命名的极少数医学发现之一。

同济大学医学院迁汉之初,作为新政府委任的校务委员会委员,李赋京同妻子、上中学的女儿和不满两岁的小儿子,随医学院院长唐哲等一行人率先由上海搬迁到了武汉。在时任中南卫生部部长齐仲桓的领导下,学校成立了迁校建校委员会。齐仲桓先后两次登门与李赋京谈话,一是说服李赋京把教务长和解剖学馆馆长兼任起来,二是说服其妻子王毓琛担任附属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夫妇俩顶着压力上任,决心为这所新组建的大学分忧解难。

1958年李赋京在汉川县的钉螺调查日记

似乎是命运的巧妙安排,身为钉螺研究先驱的李赋京,回到了钉螺最初的发现地——湖北。迁汉后,李赋京响应国家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防治策略,投身于“千军万马送瘟神”的灭螺大会战中,并为我国寄生虫及医学教育方面培养了诸多人才。1956年,李赋京被评定为国家首批高教一级教授。

林竟成

林竟成,著名社会医学和卫生管理学家,我国社会医学奠基人。

1933年,林竟成以年级第二名的成绩从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抗战期间,他始终在阵地一线从事救护工作。1947年10月,林竟成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院长。1950年8月,林竟成作为中国医疗卫生界的先进代表,受邀出席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同济大学医学院代表团一行赴武汉商讨迁校事宜

1950年初,同济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内迁武汉的消息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教授并不支持搬迁。“迁汉不仅是国家的需要,而且会让学校和医院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林竟成和唐哲共同率领同济大学医学院代表团赴汉考察,打消了师生员工顾虑,顺利推进了迁校之事。

建成后的同济医院住院病房大楼俯瞰图

1952至1953年,林竟成受命负责主持同济医院的新址选择、设计医院施工蓝图和管理施工工作。为使前期工程早日完成,林竟成亲任基建处主任,他食宿在工地,夜以继日。著名建筑学家冯纪忠在回忆中多次提到:“林竟成是个责任心极强的好院长,办事特别认真,医院建造过程中,既代表甲方,也在监工,把整个身子都扑上去了,建成这医院他是有很大贡献的啊!”

1955年5月15日,《长江日报》刊登中南同济医学院第二医院开幕

1955年5月,同济医院在武汉举行开幕仪式,新的住院病房大楼可以保证每间病房每日3小时的光照,具有采光充足、视野开阔、便于消毒的优点,被誉为“中国现代医学建筑的开端”。整座大楼外形如同一架展翅待飞的飞机,被武汉人亲切称为“飞机楼”并沿用至今。同年,林竟成任武汉医学院卫生系首任系主任,继续为他热爱的公共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于光元

于光元,著名医学教育家、皮肤病学专家,我国皮肤性病学科奠基人之一。

1921年,于光元毕业于奉天医科大学,1925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抗战期间,他先后担任国立中央、华西和齐鲁三所大学医学院的皮肤性病科及药理系主任。1948年,于光元担任同济大学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主任,并成立了上海皮肤科学会。新中国成立后,于光元在治疗和研究麻风病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不仅在临床中坚持亲自接诊,更制定预约制度,这一颇具创新性的做法有效提高了门诊效率,也体现了他对麻风病患者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1952年,于光元毫不犹豫地服从组织安排,举家西迁,扎根江汉平原。在他的主导下,附属协和医院于同年成立“皮肤花柳科”,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他创设了10张专门的病床,开始单独开诊,收治病人。从1952年到1957年,于光元定期往返上海武汉两地,代课、指导科研,参与筹备建设附属协和医院的皮肤学临床科室。1955年,他被任命为武汉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主任。1956年,于光元被评定为国家首批高教一级教授。

于光元所撰《中国的雅司》书影

1957年,于光元在世界皮肤科学大会上宣读论文《日光性皮炎》,推翻外国学者对于此病的不完全认知,受到国内外皮肤科学界的高度评价和重视。他还在核黄素缺乏症研究、消灭雅司病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他的带领下,武汉逐渐成为中国皮肤性病研究的重镇之一。

不止于此,妇产学科先驱金问淇、麻醉学科先驱金士翱、医学生化奠基人梁之彦、免疫学家谢毓晋、寄生虫学家姚永政、病理学家杨述祖等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家国、服务大局,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们在荆楚大地上耕耘不辍,培养了大批优秀、杰出的后备力量,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留下了不朽篇章。

迁汉70年来

同济医学院及附属医院

立足华中、面向全国

引领、刷新许多中国乃至世界的医学纪录

成果数量和技术含量

居全国医疗卫生界前列

为护佑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代代华科大同济人

始终为人类生命健康奋斗不息

让我们向他们

致以崇高敬意!

本文转载自华中科技大学官微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