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秋,杨欣睿和陈雪莹来到南邮,开启了精彩的大学生活,也为缘分悄悄埋下伏笔。2023年的冬天,对于两人而言,是最“温暖”的一个冬天,从此独属于他们的暖心故事开始书写。
南邮校园里 脚步丈量着厚积薄发的努力
字字句句间 通知书铺展着青春的希冀
他们成功保研的背后
有着怎样的故事?
让我们一同走进杨欣睿和陈雪莹的成长与奋斗之路
杨欣睿: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产教融合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21级本科生,绩点4.34,专业排名第一。目前已保研至北京大学。
陈雪莹: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产教融合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21级本科生,绩点4.22,专业排名第五。目前已保研至北京邮电大学。
与你携手,共创暖心记忆
2021年秋,杨欣睿和陈雪莹来到南邮,开启了精彩的大学生活,也为缘分悄悄埋下伏笔。2023年的冬天,对于两人而言,是最“温暖”的一个冬天,从此独属于他们的暖心故事开始书写。
此前,他们虽是同学,但却是两条平行线,学习和生活中并没有什么交集。然而,优异的学习成绩将他们的距离悄悄拉近,学院主办的模拟电子线路学习分享会上,两人因工作有了交集,让原本并不相熟的他们逐渐走近了彼此。作为两位主讲,从讨论分享会的内容到完善具体细节,频繁的交流让彼此渐渐熟络。
在操场散步
校园“印记”
学海无涯,与你并肩“上岸”
所谓“积跬步,至千里”,“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关键是行动起来!”杨欣睿分享了他的“五分钟体验法”:任何事情,先尝试五分钟,再决定是否坚持。“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后续的坚持也许会变得更加容易。”陈雪莹则更强调“坚持”的重要性,“学习成果往往是厚积薄发的体现,焦虑时不妨再努力一下,转机或许就在眼前。”除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外,良好的学习心态也是面对高强度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杨欣睿认为,学习之余的锻炼和阅读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能力。陈雪莹则认为,坚持,是她面对长时间高负荷学习的制胜法宝。
在教室一起学习
在陈雪莹和杨欣睿眼中,真正的伴侣不仅是生活的同行者,更是人生路上最好的战友。他们的学习模式是彼此支持的秘诀:一个擅长周密计划,一个更倾向于迅速行动。期末复习时,杨欣睿喜欢抓大放小,快速构建知识框架,而陈雪莹则会补充细节,对重点进行全面把握。在复习专业课时,这种互补的学习方式让他们查漏补缺,成绩稳步提升。正是这样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的复习策略让杨欣睿和陈雪莹保持着较高的绩点,分别取得了专业第一和专业第五的好成绩。
科研的道路上,两人也携手攻克难关。陈雪莹和杨欣睿一同撰写了传感器方向的论文,面对复杂的实验设计、反复推敲的数据分析,以及论文撰写过程中不断遇到的挑战,他们始终保持专注与耐心。面对审稿人提出的尖锐修改意见,两人也没有退缩,而是逐条分析、深入实验,完成了长达20余页的回复。这份耐心和韧性不仅赢得了导师赵江教授的肯定,也换来了共同完成的文章《A highly responsive and sensitive flexible strain sensor with conductive cross-linked network by laser direct writing》在国际知名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A. Physical》上的发表。“作为成长导师,看着两位同学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我为他们的成就感到高兴,也为能够见证并参与这段‘旅程’而感到荣幸。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对我们师生共同努力的最好回报。”两人身上面对挫折的韧性给赵江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首过往,与你共度未来
在保研的过程中,陈雪莹和杨欣睿用行动书写了“并肩作战”的最佳注脚。杨欣睿在北大夏令营时恰逢期末考试,他只能挤出一切可能的时间复习,甚至在高铁上也不放松。陈雪莹则默默陪伴,帮他提醒重要复习内容,为他加油打气。
优秀的学习成绩以及优异的科研成果为陈雪莹和杨欣睿的保研之路奠定了基础,学院的导师制度更为他们的学习、科研、竞赛提供了帮助。最终,他们的努力收获了回报。杨欣睿和陈雪莹分别保研至北大和北邮,他们的梦想也将在北京开花结果。
一起放松心情
从初识到相伴,从并肩奋斗到顶峰相见,陈雪莹与杨欣睿用行动诠释了共同成长的意义。饮水思源,他们感恩母校的栽培,在南邮,他们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遇见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历。“南邮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教育资源与科研、竞赛机会,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他们也立志将所学回馈社会。正如导师赵江教授所言:“希望他们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继续扶持彼此,共同探索更广阔的天地,保持那份初心和热情!”
在南邮的每一天
陈雪莹与杨欣睿用努力和真心诠释梦想的重量
一点一滴的付出 终将铺成脚下的路
来源:南京邮电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