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海洋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和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密结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遵循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工作内容、
中国海洋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和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密结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遵循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工作内容、教育载体和互动机制,通过建优海味“内容池”、建好平台“代言人”、建实育人“共同体”,着力构建“有核心、无边界”的网络思政育人格局,筑牢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根基。
一、建优海味“内容池”,强化网络思政引领力
加强海洋意识教育,坚定蓝色信念。中国海洋大学依托微信公众号持续生产有“知”有“味”的海洋意识宣传教育作品,营造学海、知海、爱海的良好育人氛围。日本核污染水排海问题引发社会舆论高度关注,中国海洋大学直面热点,先后在微信公众号推出《日本核污水排入大海影响有多大?海大教授专业解读》《日本核废水排海受关注!海大人再发声!》《我们不能失去海洋!》等作品,向社会公众科普核污染水排海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同时,在官方微博开展常态化海洋知识科普。建立话题“问道海大”,定期更新有料有趣的海洋知识科普视频,目前已发布820余期,总阅读量达到2478.7万人次;以公开课形式把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海洋的前世今生》引入官方微博,激发青年大学生对海洋的热爱,培养正确的海洋观,该课程总浏览量达到252.9万人次。
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弘扬海大精神。中国海洋大学创新指尖上的思政教育,聚合校内资源,共同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栏目《海大文化小客厅》。该栏目以现场访谈、对谈等形式,挖掘和宣传学人思想、学术贡献和校园文化,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文化角度探讨大学之道、学术之美。在《劳动最光荣》节目中,邀请院士、教授和后勤工作人员,一起畅谈劳动经历,分享劳动带给他们的光荣;在《回眸研究生支教团二十载》节目中,邀请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回顾学校研究生支教团二十年来的支教历程,生动再现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支教故事……中国海洋大学依托《海大文化小客厅》,以“中视频”为载体,用“长镜头”聚焦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推动思想价值引领更具抓手,理想信念教育更有活力,铸魂育人效果更加彰显。
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新形势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创新载体,与时俱进,赋予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方式。中国海洋大学立足节气文化,在微信公众号建立“海大园廿四节气”专栏。该栏目通过“短视频+诗画集+是日诗”多维展现形式,将节气文化注入视频之中,将节气特点融入美图之中,将传统习俗渗入美文之中。中国海洋大学用画笔为优秀传统文化“美颜”,使青年大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提升青年大学生文化涵养与能力素质,增强其文化自觉与自信。
二、建好平台“代言人”,强化网络思政亲和力
拟人化呈现,形成身份认同感。创新网络思政工作载体,结合二次元文化特点,推出虚拟形象“小海”,将其作为身体化媒介,引入青年大学生精神交往的虚拟空间,推动网络思政教育话语从“权威范式”向“对话范式”转换。无论是日常推送、评论互动,还是后台答疑,“小海”就像亲密无间的朋友陪伴在其周围。虚拟形象满足了青年大学生在虚拟空间的社交诉求,激发了其对“小海”的身份认同,让学生对思政工作产生亲近感,从而实现“网言网语”说得好、“网文网理”传得开的沟通效果。自2020年底推出虚拟形象“小海”以来,中国海洋大学已将其应用在微信公众号、微博、B站、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十余个新媒体平台,受众群体达到160余万,极大提高了学校网络思政工作的覆盖面。此外,还精选部分手绘作品,为云南省绿春县牛孔村纳卡小学设计“小海寄语”主题墙,把“海大园廿四节气”系列手绘插画以展板形式在云南省绿春县牛孔村委会外墙进行展示。让小海走出校园,走进大山,用精美的插画和正能量的文字,为山区的孩子们筑梦。
多样化表达,提升社交可供性。为“小海”开发系列主题表情包,把青年大学生的日常映射于表情包中,同时把积极价值观渗透其中。实用的表情包提升了“小海”的社交可供性,让青年大学生在与“小海”的社交互动中获得持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使离身的虚拟人变成现实的社交存在,打通与青年大学生交流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思政教育与表情包规范发展的双赢。推出的“OUC小海的日常”“OUC小海虎年篇”“OUC小海防疫篇”“OUC小海兔年篇”等表情包,累计发送量达100万次,“小海”系列表情包已成为学生日常社交的重要元素。
场景化叙事,增强内容感召力。在中国海洋大学微信公众号开设特色栏目“小海日记”,将“大主题”转换为“小故事”,选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文明校园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作为创作主题,推出手绘漫画短剧。漫画短剧以“小海”为主角,根据主题要求,为其创作剧本,设计台词,搭建表演场景,让“大主题”可视、可感。幽默风趣的台词和生动活泼的漫画,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和说服力,激活了青年大学生感官的“目击感”和“现场感”,使网络思政工作更易于入脑入心。
产品化赋能,保持情感稳定性。虚拟形象存在的能量来自于受众群体的情感赋能。中国海洋大学以“小海”视觉符号为核心,开发节气台历、口罩、笔记本、帆布包等文创周边产品,使“小海”从二次元的虚拟空间流动到三次元的物理空间,填平了网络产生的情境沟壑。实体文创产品打破了次元壁垒,建构“小海”的真实存在,让“小海”与青年大学生群体建立更为稳定和持久的情感关联,进而产生对主流文化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三、建实育人“共同体”,强化网络思政践行力
众策众创,融合育人角色。采取开放式创作、轻量化表达、社群化互动模式来运营“小海”系列垂类栏目。建立“小海”系列栏目读者群,构建“用户→场景→内容→用户”闭环生产链,邀请用户参与选题策划和内容制作,实现传播者与受众角色互换。开放式创作为青年大学生的表达提供了自由空间和渠道,在参与式的内容生产中,青年大学生获得了想法变成现实的愉快感,同时培养出了对“小海”形象的稳定情感链,为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空间打下牢固的基础。
构建矩阵,优化育人路径。中国海洋大学结合新媒体分众化、个性化传播特点,构建以微信、微博、学习强国号、教育号、抖音号、快手号、视频号等平台为主的学校官方新媒体矩阵。同时,依托学校新媒体联盟,建立以学校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官微为主的校园育人联合体,使各类网络育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官方新媒体矩阵“牵手”校园育人联合体,“双轮”驱动,共同打造有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情感厚度的立体化网络育人阵地,形成“内容+思政+服务”多功能育人枢纽,提升网络思政能级。
搭建平台,孵化育人基地。为保障公众号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学校选取校内6家单位作为首批融媒体创新创作基地,共同参与中国海洋大学新媒体矩阵的选题策划和内容生产。同时,借助中国海洋大学新媒体矩阵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将6家单位的新媒体平台逐步培育为校园主流网络舆论的引领平台和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孵化平台,进而形成“一核多支点”的网络思政工作架构。
聚合资源,扩展育人边界。中国海洋大学与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共同牵头,联合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江苏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等涉海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海洋文化新媒体联盟。联盟以制作丰富的海洋文化新媒体内容为抓手,在世界海洋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联动宣传,面向社会讲好海洋故事、普及海洋知识、传播海洋文化。中国海洋大学打破校内与校外育人边界,探索“破圈”育人模式,凝聚联盟育人资源,形成网络育人共同体。
来源:大学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