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壤清晨五点的薄雾里,22岁的李美妍已经换上浆洗笔挺的职业装。胸前的金日成徽章要擦到能映出人影,发髻盘得一丝不苟——这是她作为涉外导游的第四十七次带团,也是金策工业大学国际贸易系大四生最后的实习学分。
平壤清晨五点的薄雾里,22岁的李美妍已经换上浆洗笔挺的职业装。胸前的金日成徽章要擦到能映出人影,发髻盘得一丝不苟——这是她作为涉外导游的第四十七次带团,也是金策工业大学国际贸易系大四生最后的实习学分。
我们团九个人刚踏上光复大街,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双向八车道的柏油马路空旷得能踢足球,偶尔驶过的有轨电车像移动的钢琴键,叮叮当当敲打着《我们世上无所羡慕》的旋律。李导指着路旁粉刷一新的居民楼:"看!每户阳台都种着金日成花,这是我们平壤人的精神图腾。"
经过凯旋门时,几个穿军装的男人正在擦拭铜像。李导突然切换成诗朗诵腔调:"这座比巴黎凯旋门还高10米的建筑,象征着朝鲜人民不可战胜的革命意志!" 可当我们想走近细看,始终沉默的金导立即横插过来:"外宾参观到此为止。"
平壤地铁的魔幻体验更让人恍惚。乘着深入地下200米的扶梯,李导哼起牡丹峰乐团改编版《我们无所羡慕》。站台上看报的市民仿佛被按下暂停键,直到列车进站才集体收起报纸——后来在酒店,摄像师偷偷告诉我,那些报纸都是三个月前的《劳动新闻》。
在涉外商店选购高丽参时,李导突然压低声音:"知道为什么朝鲜人从不跳槽吗?"她指尖划过货架上标价888元的进口巧克力,"普通工人月薪300,但结婚就能分房,看病全免费,孩子上学国家管到高中——你说,还有什么可折腾的?"
这话在参观未来科学家大街时得到验证。32层的电梯公寓里,新婚的朴工程师向我们展示120平精装房:海尔冰箱、长虹电视、甚至卫浴都是九牧王。当他骄傲地说"这都是国家配发的"时,窗外的露天菜市场里,主妇们正在争抢蔫黄的菠菜叶。
最魔幻的是在万景台少年宫。练琴的孩子们手指在旧手风琴上飞舞,李导却盯着德国捐赠的三角钢琴出神。"我中学时在全市钢琴比赛拿过冠军,"她摩挲着琴盖上的划痕,"但旅游大学招生老师说,会外语比会弹琴更能服务祖国。"
表面的岁月静好,在第三天夜里被撕开裂缝。羊角岛酒店大堂,李导攥着刚收的"摄影服务费",正和金导低声争吵。"说好对半分,你怎么抽走三成?""别忘了是谁帮你搞定导游证年审!"
原来所谓"全程跟拍",不过是旅行社的创收项目。那台索尼摄像机还是2010年北京某企业捐赠的,存储卡里塞满了各国游客的"自愿消费"记录。更荒诞的是景区商店——标价300元的安宫牛黄丸,导游抽成高达45%,而这些"朝鲜特产"的包装盒上,赫然印着辽宁某药厂的地址。
在开城高丽成均馆,李导的"财迷"本性彻底暴露。她举着手机里杭州电商园的图片,眼睛发亮:"知道中国主播一晚能赚多少吗?等我毕业进了贸易省,定要把朝鲜人参卖到直播间!"这个能用四种语言背诵主体思想的天之骄女,此刻像极了深圳华强北的淘金客。
临别前夜,我们终于闯进平壤的"灰色地带"。穿过大同江畔的树影,李导带我们摸进一家只接待本地人的卡拉OK。霓虹灯牌上"银河练歌房"的汉字早已褪色,包厢里却藏着最新款的小米音响。
"干杯!为了..."李导举着大同江啤酒突然卡壳,转而用朝语唱起禁曲《春天何时来》。屏幕上的韩团MV被打上马赛克,但少女时代的舞步依然引起阵阵欢呼。此刻的她不再是那个背诵导游词的模范公务员,倒像极了北京五道口的叛逆大学生。
回程列车驶过新义州时,李导发来最后一条信息:"下次再来,带你们吃真正的玉流馆冷面——用我自己的外汇券请客!" 配图是她站在罗先特区海关前的自拍,身后"经济开发区"的朝文标语正在剥落,而她的GUCCI墨镜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来源:百姓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