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体验前沿科技,ASC大赛以跨越式协作塑造“科技新青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0 20:12 2

摘要:“我们真正的‘指导老师’是一个非常大的团队,有近30位工程师,大家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是一个跨学科的团队。这样既能够对ASC的赛队提供HPC相关技术指导,又能够在应用上给予更进一步的支持。这是上海交通大学颇具特色的带队模式,跟北大类似。”在ASC25赛后的媒体

我们真正的‘指导老师’是一个非常大的团队,有近30位工程师,大家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是一个跨学科的团队。这样既能够对ASC的赛队提供HPC相关技术指导,又能够在应用上给予更进一步的支持。这是上海交通大学颇具特色的带队模式,跟北大类似。”在ASC25赛后的媒体采访环节,上海交通大学指导老师于潇雪谦虚地表示。

上海交通大学获奖合影,左二为指导老师于潇雪

在刚刚落幕的ASC25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竞赛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参赛队员们经过五天的激烈角逐与刻苦拼搏,最终摘得赛事总冠军。这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继2014年首夺冠军后时隔11年再次登顶。此外,他们还凭借在AlphaFold3的突破性优化表现斩获了e Prize计算挑战奖,成为整场赛事的“梦之队”。

无论于老师赛后感言有多么谦虚,但对于跟踪ASC大赛十多年的我来说,上海交通大学本次夺冠丝毫不让人觉得意外,因为它早已具备了夺冠的底气和条件——上海交通大学有国内高校顶尖的算力基座,更有堪称“校级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的标杆”的 “交我算”平台。如今该平台不仅累计服务一级学科30多个,支撑用户发表高水平论文1000多篇,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构建"课-赛-研"三位一体的计算专业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从知识应用到创新实践的跃迁。

得益于深厚的超级计算机理论基础与实践优势,上海交通大学本次获奖真是实至名归。不过即便如此,面对ASC这样世界级的大学生超算竞赛,甚至可以说是难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超算大赛,从参赛队员到指导老师的心情都是忐忑的,甚至直到颁奖那一刻队员眼中才充满了兴奋。“我们昨天晚上改PPT改到凌晨3点多,紧接着排练了很多遍,我们队长的发挥也是非常稳定的……不到最后一刻,还是不能放弃”,于老师激动地表示。

这或许也正是ASC大赛的魅力所在。现场,我采访了不少队伍——无论是作为历届夺冠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还是东道主青海大学,抑或是首次杀入决赛圈的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各队的指导老师们几乎是众口一词:“ASC是竞争最激烈的超算比赛,没有之一”。

ASC组委会委员刘羽博士也持有同样的看法,甚至作为主办方与命题人,他更清楚大赛的价值和意义:“ASC是世界三大超算赛事里最困难的、时间最长,对同学们的压力也比较大的。第一天比赛没有发挥好,第二天是不是要放弃?很多学校都有这样的问题,但是胜利者往往是坚持到最后的那个人。这其实也是我们ASC比赛希望让同学们学习到的一个点,因为以后走到工作岗位上一定面临这样的问题,往往成功就在坚持的那一刻。”

其实今年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赛出水平,组委会进行了大规模的赛事调整,其中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将集群的峰值功耗从3000瓦提升到了4000瓦,并规定每支参赛队伍的节点数量不少于3台,单一节点功耗不超过2000瓦。这些改变一方面给队员们更多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考察队员们多节点互联方面的能力,后续无论是从事超算还是人工智能的研究,这些都是行业的“基本功”。

另一大变化就是今年的超级团队赛成绩记入总分,这是组委会为了鼓励队员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沟通,最大限度体现出团队价值。“在我们现在的科学和技术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的就是团队的合作,它绝对不是靠个人或者某一个小团队的单打独斗能解决实际科学工作问题,所以说我们还是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实现合作。”刘羽博士表示。

真正的科学思维并不是“二极管”,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之外有竞争,这才是ASC大赛要向同学们传达出的价值观。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超级团队的五支队伍之间需要广泛和深入的交流,特别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队伍也需要学习适应对方的沟通方式。

来自北京大学的参赛队员也分享了团队协作的心得:“首先我们在各个团队之间建了微信群,对于台湾大学那边他们使用微信不是特别频繁,而是单独地发邮件的形式。在五一期间,我们开了一次会,简单地分享了各个团队在业务方面初步的尝试,比如哪些优化手段可以起到作用,哪些试了之后发现不行,还把要做的事情进行同步。我们在Github平台上把整个团队运行的方法做了分享。最后成功地让团队中都运行了这个程序,所以总体分数不错。”

北京大学代表队获得ASC25大赛亚军

作为本届大赛的亚军,北京大学代表队的成绩也非常抢眼,用刘羽的话说冠亚军的差距“非常接近”;但在紧张的比赛之余,他们还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同组的其他队伍,真正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

对此,Olds研究机构首席执行官Dan Olds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通过同学们不断地挖掘和探索,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推动超算领域的一个发展……美国高校的确也有计算相关课程,但并没有做到这么好。中国高校的数量很多,学生的数量也很多,因此在人才储备方面更具广度和深度。”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不久前业界大佬黄仁勋在采访中谈到的一个现状,即“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虽然人工智能只是科学计算的一个分支,但作为当下最火爆的科技应用,依然意味着中国是超算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而ASC大赛的使命就是让更多的大学生知道、接触、了解超算,并积极投身于行业当中。

“我们组委会的宗旨一直都很明确,我们希望这个比赛能够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用’,这是我们的宗旨。这可以开阔本科生的视野,使得他们在以后有更多的兴趣投身到超算事业中去。”在谈到大赛宗旨和目标的时候,刘羽博士尤其强调了创新与应用的重要性和相关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年大赛都会紧跟行业发展的原因——“我们创新的目的是什么?还是要用,因此我们的赛题总是贴合科技最前沿、工程技术最前沿,就像2024年两个诺贝尔奖都涉及AI应用,而比赛的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前沿、学好前沿、用好前沿,也的确激发了同学们真正的热情。因此,我们会永远站在科技浪潮的潮头上,让我们同学们永远体验最最前沿的技术。”

时至今日,ASC大赛历经十余载,累计吸引了超万名队员参与,众多参赛者从初入赛场的懵懂学子,逐步踏上超算应用之路,成长为行业创新的骨干力量。这一历程充分彰显了赛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远价值。正如ASC组委会委员刘羽博士所言,科研水平的提升依赖于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持续奋斗,而科研成果的转化更需与实际业务深度融合。这正是ASC大赛始终坚守的目标与使命。

从这个意义上讲,ASC大赛的意义早已超越竞赛本身——它是一扇窗,让青年学子窥见科技前沿的风景;也是一座桥,连接学术探索与产业实践;更是一粒种,在万千参与者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在我看来,虽然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超算从业者,但所有人都能从超算的思维中获益,而这种对人才视野的拓展、对创新生态的培育,正是ASC经久不衰、仍充满活力的根本原因。

ASC大赛,未来可期。

来源:IT大嘴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