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11日,乌克兰对俄罗斯发动了代号“钢铁蜂群”的大规模无人机突袭。俄罗斯国防部宣称成功击落337架无人机,创下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单日击落无人机数量的最高纪录。从冲突开始面对无人机的“无所适从”,到如今的“得心应手”,俄罗斯反无人作战力量建设的成果有
无人作战改写战争“剧本”
无人力量颠覆攻防成本,催促反制力量降本增效。无人作战力量装备的采购和使用成本低廉,培训时间短,资金需求少,显著压缩了“杀伤链”的经济门槛,实现小成本撬动大收益,改变了传统军队强弱实力对比。例如,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的哈洛普无人机和TB-2无人机,成功摧毁了亚美尼亚S-300防空导弹系统,展现出明显的作战成本优势。此外,小微型无人作战平台可通过集群使用,能压制并突破防御阈值,以规模经济对冲技术差距,大面积使用时可增加战场覆盖率,实施精准打击任务,并消耗敌方昂贵的防御体系。
单兵手持式无人机干扰软杀伤
设备“无人机克星”(DroneBuster)
由于反制投入远高于无人作战成本,反无人作战体系面临技术迭代快速、经济消耗大、体系协同成本高等问题。传统防御体系价格昂贵,火力消耗大,在应对无人机蜂群和无人艇饱和攻击时效费比极不对称。另外,高防御成本阻碍国防工业体系发展,容易使主战力量陷入资源挤占危机,打破军事战略平衡。
无人力量拓宽战场维度,催促反制力量全域发展。无人作战平台能打破传统作战空间的限制,向深海、极地、电磁频谱等“无人禁区”渗透,加剧作战强度与烈度。如美军提出构建“全维动态杀伤网”,将作战触角延伸至全域。同时,无人作战平台(如水下潜航器、无人艇等)可长期潜伏于敌方前沿或敏感区域,实现“侦察—威慑—打击”无缝衔接,模糊战争前后方界线。另外,无人集群通过分布式指挥与自主协同能力,可对战略目标、战役节点及战术单元实施全纵深同步打击,模糊战术层级界限。例如,通过战略决策直接干预战术行动,乌克兰无人艇在星链支持下,多次击沉俄军高价值舰艇。
新型小型无人水下潜航器雷姆斯300
战场维度的拓展导致防御范围的大幅扩大,需构建覆盖多域的感知网络与打击体系,从而加重全域防御负担。同时,无人作战平台机动性和作战半径增大,导致反无人作战面临目标探测识别难的困境。另外,前后台战线的模糊使传统“梯次防御”模式失效,力量部署重心将向作战全领域、全环节扩散,对资源和兵力的消耗巨大。
无人力量改变对抗模式,催促反制力量智能化。无人集群通过分布式协同与自主决策,形成“低成本消耗-高精度杀伤”的非对称优势。例如,无人机群可依托群体智能算法动态调整攻击路径,以饱和式突防瘫痪传统防空系统。同时,人机交互模式从“指令执行”转向“意图交互”,作战节奏从“分钟级”压缩至“秒级”,战场节奏加快。例如,美军Skyborg项目通过AI代理系统实现空战决策闭环,这种“去中心化”作战模式,使对抗焦点从物理域火力密度转向认知决策速度。
自杀式轰炸无人机3D打印模型
动态博弈复杂度剧增,传统基于规则的反制系统难以应对AI驱动的自适应攻击。由于认知对抗层级升级,反制力量必须开发具备机器学习的博弈算法。例如,美军深绿系统能预判对手OODA循环。这些变革表明,反无人作战已演变成“算法对抗算法、智能对抗智能”的科技产业体系竞争,倒逼反制力量向认知计算、跨域融合和自主进化的智能化方向加速转型。
各国反无人作战力量发展现状
无人作战力量的异军突起,正以颠覆性的态势重塑现代战场规则。这种变化让世界主要国家意识到,缺乏有效手段制衡无人作战力量,无疑将在未来战场上陷入被动。因此,世界上的军事强国纷纷将目光投向反无人作战力量的建设上,力求在这场新的军事变革中争夺主动权,以应对无人作战力量带来的全新挑战。
无人机探测和预警设备“巴尔查特里”
美国:战略引领改革,创新协同发展。作为传统军事强国,美国的反无人作战力量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处于标杆地位。通过研究无人战场作战经验、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等措施,美军反无人作战力量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体系化、技术密集化和战略升级的特征。美军反无人作战力量建设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几点。
战略顶层设计。2019年美国防部创立了联合反小型无人机系统办公室(JCO),旨在全面推动美军在反小型无人机领域的能力建设,其主要职责是在顶层领导、协调和指导美军反小型无人机方面的工作。JCO成立以来,精准施策,完成了美军反无人机项目布局的优化,将原有的28个精简为7个;力推3个性能优异的反小型无人机指挥与控制系统落地,提高了装备的通用性和效能;制订了美反无人机装备选型采购标准,将激光武器从开发过渡到采购,推动了反无人机技术的实际应用。
2024年,美国发布《反无人系统战略》,反无人机作战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该战略显示,美军计划将反无人作战纳入“复制者2号”,重点快速部署现成的反无人机技术,并为交付“显著改进”的反无人机系统设定了准确的时间表。此外,美军提高了反无人作战理论和技术的战略地位,确定了其为部队发展和设计工作中的“优先项”,并提出设计对抗无人机的新型部队。
技术创新驱动。技术创新始终是反无人作战力量建设的核心引擎,美军将多种高精尖技术运用到反无人作战力量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积极推动定向能武器实战部署。2024年5月,女武神高能激光系统正式装备美国陆军,该装备成本较低,且射程达20千米,可有效地应对无人机蜂群。二是利用AI提升系统自主决策能力。美军在前沿区域将AI模块嵌入防空系统,利用AI算法,大大提升了对无人机的识别准确率。三是研发新型弹药和平台。2024年12月,美国一家私人公司研发推出了一种新型弹药。该弹药会释放带有电子干扰材料的特殊粉末,可精确对无人机的摄像头、激光雷达和机电系统进行干扰。
深化编制改革。美军改革训练体系和部队编组,将反无人机技能纳入了新兵基础训练,并开始在演习中测试班组反无人机战术。2023年,美军设立了首个联合反小型无人机学院,开始了专业化反无人专业人才培养。此外,美军还将反无人作战力量建设纳入到了战斗编组之中。美陆军装甲旅战斗队(ABCT)新增“机器人自主系统排”,配备Ghost-X无人机与SMET无人运输车,主要执行电子干扰和近距离拦截任务。改革采办机制和工业基础,推动“接触转型”计划,采购民用技术供部队试验测试,加快部队反无人作战力量形成。扩大国防开支预算,预计2024年—2029年在反无人系统市场投入101亿美元,购买先进的反无人装备。加强与军工和民用企业的合作,加速定向能等高精尖武器的研发,降低激光武器和微波系统的成本。
国际协同创新。国际层面上,美国借助其印太战略,与日本、澳大利亚共享反无人机技术,并在2024年12月组织了首次反无人机联合演习。此外,美国还与以色列、英国等国家合作开发无人机装备,合作进行测试验证。2024年在红海护航行动中,美军对铁穹系统反自杀式无人机效果进行了试验验证,该系统为其与以色列联合研发。
俄罗斯:政策技术并重,体系编制灵活。俄罗斯在叙利亚武装冲突和乌克兰危机中积累了大量的无人作战和反无人作战经验,俄军反无人作战力量已有所成效且与实战高度贴合。从关键战略要地的严密防护,到激烈交锋前线的灵活应对,这套力量体系都体现出了极高的作战价值。
俄罗斯Krasukha-2 电子战系统克拉苏哈
重视程度高,法规保障有力。俄军高层多次强调反无人作战力量建设的重要性,并在法规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19年,俄罗斯通过一项法律,允许俄联邦安全局销毁违规的无人机。2023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一项法律修正案,将拦截无人设备的权限进一步放宽。2024年,俄总统普京同意修改立法,允许向签约保护石油和天然气设施的机构出售和使用反无人机武器。俄不断出台法规,放宽反无人设备的使用范畴,为反无人力量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力量成体系,编制灵活多样。乌克兰危机初期,俄军的多种常规武器受到乌军无人机的打击,损失惨重。之后,俄军开始在各军兵种内部建立专门的反无人作战编组,加强电子对抗能力的建设。陆军主攻陆基反制,海军聚焦舰载拦截,空军侧重空域管控。电子旅扩编,第45独立电子战旅配备“克拉苏哈-4”,全城压制乌军无人机通信。俄军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完善体系化作战链路,比如整合防空导弹与电子战系统,形成“探测—干扰—毁伤”防御体系。
技术装备全,软硬结合高效。俄军拥有多种反无人机装备,构建“全方位”火力网。以S-400、铠甲-S等防空系统为主力,自行高炮和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为机动补充,兼顾多种电子战设备,可实现对无人机的侦察、干扰和摧毁,形成了火力摧毁与电子干扰相互补充的“软硬结合”杀伤链。
欧洲:智联体系融合,多国协同联防。欧洲在电子技术、传感器等领域有着丰富的技术积累,这为欧洲国家的反无人作战力量建设提供了雄厚的基础。欧洲各国致力于将多个反无人探测系统、指控系统和拦截系统进行集成,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工作,提高整体反无人作战效能。此外,欧洲不同国家之间,也在共同研发反无人作战设备,统一技术标准,以实现国家之间的信息共享、体系融合。
针对无人机威胁,欧洲各国建立了协同作战机制,增强区域整体反无人作战能力。例如,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芬兰和挪威等北约六国计划建设“无人机防御墙”,各国将派出无人机执行监控任务,实时共享“威胁渗透”等信息,还计划在边境线上部署多型反无人机系统,共同维护区域安全。
反无人作战力量建设未来走向
无人作战与反无人作战力量宛如古代战争的“矛”与“盾”,彼此对抗又相互依存,二者在激烈的碰撞中不断向前发展。无人作战力量加速向智能化和全域化方向发展的当下,反制体系也面临从技术路径到战略生态的全面重构。在这场不断升级的“进化”竞赛中,反无人力量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
无人体系的攻防将成为未来战争的焦点
专业部队独立化。反无人力量的专业化转型正加速推进,多国倾向于将反无人机力量从传统防空体系中剥离,并实行编制改革,组建独立的电子战或无人系统防御战斗编组,实现指挥链路垂直化,军种职责精细化。如美军组建机器人自主系统排,俄军细化军兵种反制职责等。这种独立编成模式不仅提升响应速度,还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破解传统部队“多能低效”的困境,如俄军第45独立电子战旅配备的AI指挥系统可同步应对多种无人机威胁并执行差异化的处置流程。
多域协同常态化。现代战场多域融合的特性,迫使反无人作战不再局限于防空领域,而是逐渐融入联合作战体系,与网络战、电子战、太空监视等力量实现全域联动。如美军通过天基传感器为反无人系统提供早期预警,使反制行动更加及时、准确地开展。通过多域协同的作战模式,各军兵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反无人行动从被动拦截转变为主动拒止,形成无人力量集群攻击的体系化解构能力。除了作战空间域的协同外,反制体系之间系统协同也将更加普遍。如欧洲将反无人探测、指控和拦截3个系统进行有机整合,确保信息互通共享并协同工作,从而构建“侦—控—打”的闭环体系。
防御系统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反无人防御系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深度学习和算法优化,系统能够自主识别无人武器型号、预测其轨迹,并推荐最优反制方案,这不仅提高了探测和决策的效率,还大大降低了人为误判的风险。如美军“普罗米修斯”系统通过博弈论模型,实时计算拦截方案的成本收益比,在电磁干扰与硬杀伤手段间动态优化选择。这种智能化升级不仅是提升响应速度,更重要的是赋予防御体系应对未知危险的弹性适应能力。
反制成本最小化。成本约束始终是反无人体系建设的重要命题,各国努力通过技术路径创新与产业模式改革,努力实现反制成本的最小化。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新型反无人武器,以降低反制成本。如美国研发定向能和高能激光武器,俄国构建火力与电子干扰结合的“软硬”杀伤链等。另一方面,进行无人武器采购与工业基础改革,实现“研战一体”的成本嫁接,如美国推动“接触转型”计划进行成本管控。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军事文摘,原作者王琳凯、何国梅、郭鲁。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本公众号编译/转载仅为分享、传达不同观点,如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作者丨王琳凯、何国梅、郭鲁
研究所简介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成立于1985年11月,是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研究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跟踪和分析世界科技、经济发展态势,为中央和有关部委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全球技术地图”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官方微信账号,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前沿技术资讯和科技创新洞见。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20号楼A座
_er
来源:全球技术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