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一滴水照见宇宙洪荒,到一枚神经元编织智慧星云,科学不再是公式的堆砌,而是万物共舞的诗行,我们将这种难以言喻的美,用镜头一一呈现。
从一滴水照见宇宙洪荒,到一枚神经元编织智慧星云,科学不再是公式的堆砌,而是万物共舞的诗行,我们将这种难以言喻的美,用镜头一一呈现。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出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专业指导的五集科学纪录片《科学之美》,在CCTV-10科教频道热播。一起来看第三集《问天》→
浩瀚星空
到底有无边际
茫茫宇宙
是否还有外星生命
天文学
古老神秘
至今仍散发无穷魅力
前沿技术的多维运用
超级装备的视野拓展
将为我们打开观察宇宙的新世界
仰望星空,人们都会好奇地思考,点点繁星到底有多少颗?
茫茫宇宙,是否还有像人类一样的生命?
我们何时才能实现遨游星际的梦想?
夜幕降临,对大多数人来说,预示着一天工作的结束。然而,位于河北省兴隆县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下,观星小组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因为观测对象是夜空中的繁星,LAMOST的绝大部分工作时间都是在夜间进行。想要观测遥远距离的宇宙天体,就要求望远镜对光有极高的灵敏度。观测期间,望远镜周边不能有任何光源。
事实上,数万年来,对日月星辰,人类始终保持着持久、浓烈的好奇心。
“天文学是基础科学,我们平常讲数理化、天地生。‘天’就是天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回忆,小学时看的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专门有一本就是《天文》。她现在还记得夜晚去看牛郎星、织女星、北斗星、北极星等星星的经历,并由此产生了对宇宙、天体、天文的好奇。
天文学,它始于人类对星空的仰望与思考,通过天文观测来研究宇宙中天体的位置、结构和运行规律。但是,肉眼的能力毕竟有限,这时候望远镜就出现了。
人们最早用望远镜观天,始于伽利略望远镜。
宇宙浩瀚无边,星星更是数不胜数,如此巨大的工作量该如何进行?
每次观星工作开始时,驻站的天文学家发送观测目标,负责LAMOST望远镜机架控制的成员们将望远镜指向目标天区进行跟踪,两个主镜面进行聚焦共焦。
此时LAMOST焦面上的4000根光纤开始走位,与目标天区中的4000个宇宙天体一一对应,也就意味着一次可以观察4000颗星星。
LAMOST的观测,就像是给星星做体检,每颗星星发出的光,都有独一无二的光谱,观测星星的光谱,就能了解它们不同的性质。我们对宇宙中的星体了解得越多,就能为以后的宇宙探索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为了实现一眼看千星,给4000颗天体的光谱同时拍照,就需要多台光谱仪和CCD相机同时工作。LAMOST拥有16台光谱仪和32台由我国自主研发的CCD相机。这些设备是LAMOST的成像关键。
如今,LAMOST团队仍在不断升级这些设备的探测能力,为国内外诸多天文望远镜提供了同时观测多目标天体的基础。
崔向群院士认为研究、发展、研制望远镜,是为了越来越清楚地观测到越来越暗、越来越遥远的天体。他们在追求极限,让人类认识到的宇宙越来越接近于自然的真相。
根据夜间时长不同,LAMOST夏季的最佳观测时段在6到8小时之间,而冬季则可长达13小时。即便遇到阴雨、风雪等恶劣天气不适合观测,观星团队也要整夜坚守在观测室中。
天文观测是积累的过程,LAMOST观测的天体最远距离地球数十亿光年,它们传到地球的信号十分微弱,因此每多观测一小时,都可能有更重大的新发现。
根据不同季节,观星团队每晚都能够观测到3至8个天区,收集数万个天体的光谱。
“在天文望远镜中,LAMOST已经属于视场非常大的望远镜了,即便如此,它一次也只能观测直径是5度的一个小天区。”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副主任闫宏亮说,即便是这一年中的天空都呈现在我们面前了,但观测的时候也只能一小块一小块地去扫描。
作为全球口径最大的大视场兼大口径光学望远镜,自2012年9月启动巡天计划以来,LAMOST已经运行了12年以上,观测到超过2500万条宇宙天体的光谱。
但是宇宙何其辽阔,仅银河系就有千亿颗恒星,即便是LAMOST这样的望远镜,收集到的天体信息也不足银河系的沧海一粟。
“因为这个科学目标很激动人心,所以我们也是全力以赴来克服困难,解决很多技术难题,来把望远镜研制成功。”崔向群院士说,LAMOST成功以后,就希望它能产出更多的科学成果。科学成果越多,他们越高兴。
LAMOST依靠可见光成像,给星星拍光谱,通过普查为它们建立宇宙档案。
然而,宇宙还有大量天体发出的是不可见光,要想更全面了解宇宙深处的各种天体,知道更远的地方发生了什么,这就需要另一种大科学装置登场了。
2021年,一串断断续续的无线电信号让许多天文学家激动不已,这次神秘信号来自外太空。
更令人新奇的是,这种信号在连续47天内重复了1652次。
科学家们分析,这些信号来自30亿光年外的遥远太空,甚至有人猜测是否来自外星生命。如此高强度远距离的连续信号,实属罕见。
捕获这些无线电信号的天文设备,就是“中国天眼”FAST。
这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坐落于贵州省平塘县的山谷之底,像是一口镶嵌在青山之中的巨型铝锅。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银色的科幻之光。
望远镜的主体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25万平方米,约30个足球场大小的反射面。
另一部分便是反射面四周高高耸立的六个百米高塔。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500米的巨大口径,让FAST能够接收更多的宇宙信号,探测的距离可以达到137亿光年之外,那里已接近可观测宇宙的边缘。
射电望远镜与大多数人熟悉的光学望远镜不同,光学望远镜只能用来观测发出可见光的物体。射电望远镜的发明,突破了人类依靠眼睛观察事物的习惯,通过电磁波来分析判断,这是人们感知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正如蝙蝠用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辨别方向,海豚凭借声呐导航。每个天文大装置,都有它擅长的方向。
崔向群院士介绍,现在天文观测主要在电磁波的不同波段开展。LAMOST聚焦于可见光波段,而FAST则工作在无线电波段,且FAST处于无线电波段中波长较长的区间。
可见光是电磁波,但电磁波还有许多是不可见的,这正是FAST的专长。
它有两项技术,堪称独辟蹊径,为射电天文学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这个25万平方米的“大锅”,也就是它的主动反射面,并非呆滞不动。反射面根据观测需要瞬时变形,由球面变为抛物面进行聚焦,创造了全世界唯一采用变位工作方式的大型复杂索网体系。
另一个核心技术是轻型索驱动的馈源支撑系统。
FAST的馈源舱,也就是宇宙信号的接收器,小巧灵活,可以配合反射面的变形,在206米的范围内自由移动并准确到达指定位置,误差仅为10毫米。
这两项技术都是由中国独立研发完成,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界来说,是一个奇迹,更是一个飞跃。
从2016年开始,随着FAST的竣工和投入使用,越来越多的中外科学家会集在平塘县,这里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科学平台。
如今,FAST已发现超过1000颗脉冲星,每一颗脉冲星都有其特殊脉冲及稳定的转动频率。
通过观测到的信号,可以区分每一颗脉冲星以及它们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相当于在宇宙中建立了具有特殊信号标记的“灯塔”,当“灯塔”数量足够多时,就可以一起构建起“宇宙坐标系”,让人们实现星际旅行的美丽梦想。
就在FAST发射和收集无线电波的同时,同样在我国西南地区,另一个装置正在收集宇宙中能量最强的短波。
这座高原上的神秘“宇宙邮局”,时时刻刻接收着外太空的“来信”。
2022年10月9日晚上21时20分50秒,我国科研人员接收到了来自20亿年前的一场“宇宙烟花”的信号。这次,共收集到6万多个伽马光子。
这些伽马能量极高,最高能量光子达到18万亿电子伏,这是国际上首次达到10万亿电子伏的记录。
它们来自于一颗比太阳重20多倍的大质量恒星,它在燃烧完其核聚变燃料后,瞬间坍缩引发巨大爆炸,释放出了极高能量的宇宙射线。
负责收集这些伽马光子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位于四川稻城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
这里成为科学家们“对话”宇宙,破解宇宙线起源谜题的重要场所,人们称它为“拉索”。
在静谧的夜晚,如果天气符合条件,18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就会打开箱门,开始观测。
实际上,拉索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望远镜装置,而是一个庞大的探测器阵列,直径超过一公里。
这个巨大阵列的中心位置,是由按“品”字排列的三个大水池组成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面积约78000平方米。
周围则紧密排列着5216个电磁粒子探测器和1188个缪子探测器。
此外还有由18台广角切伦科夫望远镜组成的望远镜阵列。
宇宙线是一种高能粒子流,其中有带电粒子和不带电粒子。伽马光子就是一种不带电粒子,通过它们就有可能追溯到天体的一些信息。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骢将宇宙线比喻为“雨水”——宇宙中,这些“雨水”一直拍打、撞击着地球。而这些“雨水”,其实是能量非常高的带电粒子,也就是宇宙射线。
作为来自太阳系以外唯一的物质样本,宇宙线是人类探索宇宙及其演化的重要途径。
因为宇宙射线就像信使,了解到它们的来源,就有可能了解发出这些宇宙射线的天体的信息。然而,在宇宙线被发现后的100年间,即便与之相关的探索与研究已经产生了数枚诺贝尔奖牌,但人类却始终没有发现宇宙线的起源。
在跨越物质最小单元夸克到整个宇宙的自然科学中,这一问题与暗物质、暗能量等并列成为21世纪所面临的若干基本问题之一。
拉索的诞生,让科学家们有了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可能。
崔向群院士认为,当人们仰望星空时,往往会和其他人一样,觉得人类很渺小。即便你能活到100岁,在宇宙的浩瀚尺度与地球的漫长生命历程中,只是一瞬间。她说,你要做点有意思的事情,让自己觉得没白活。人活着不是为了享受,而是要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有用、有贡献。
事实上
在宇宙的尺度下
人类弱小而微不足道
但却始终在努力寻找揭开宇宙奥秘的途径
凝聚了几代中国天文人
智慧、雄心、抱负
所建成的这些天文学装备
不仅是一个个科学传奇
更展现了人类向宇宙深处
探索天文之美的勇气
责 编:胡安妮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