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行降息来解析下什么是通货膨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23:27 2

摘要:下调贷款利率与通胀之间没啥太直接的关联,不过下调存款利率,对于抬升物价往往具有明显的作用,美联储加息或降息重要指标就是通货膨胀数据,这段时间特朗普和美联储主席之间争执的主要原因就是特朗普认为“美国经济没有通胀”,希望通过降息等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但美联储认

今天520和大家关系最密切的新闻就是六大行再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存款最大降幅25个基点,贷款利率平均下降10个基点。

下调贷款利率与通胀之间没啥太直接的关联,不过下调存款利率,对于抬升物价往往具有明显的作用,美联储加息或降息重要指标就是通货膨胀数据,这段时间特朗普和美联储主席之间争执的主要原因就是特朗普认为“美国经济没有通胀”,希望通过降息等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但美联储认为控制通胀是维持美元信用的关键,只有稳定的货币价值才能保证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首先我们明确下什么是通胀,最容易理解的定义就是“钱越来越不值钱了”。专业点的说法就是购买力下降。

那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呢?

1)钱印多了,货币供应量过剩:简单解释就是假设世界上只有10个苹果和100元钱,那用来平均交换的话就是每个苹果10元。如果钱变成200元了,但苹果数量不变,那苹果价格也就变成了20元,也就是通货膨胀价格翻倍了。例如疫情期间美国大规模发钱就导致了美国经济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2)东西变少了,供需失衡:还用苹果解释,如果苹果变成了5个但钱还是100元,那苹果价格也就变成了20元,也是通货膨胀价格翻倍。例如2022年俄乌冲突,欧洲各国不再采购俄国的天然气,供应减少导致能源价格大涨。

3)成本上涨,导致价格上涨:例如公司给员工涨工资,虽然员工高兴,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就上涨了,理论上将不得不提高商品价格来维持利润水平。当然其它成本变化也是一个道理,例如疫情期间物流费用高涨,导致市场上消费品的价格也同步上涨。

那接下来就解释下美联储为什么不降息。

2021年开始美国通胀率飙升,为了遏制通胀,美联储开始加息。因为加息的同时肯定贷款的利率上升,也就是借钱成本上升,大家就不愿意借钱投资或消费。

加息后许多人为了吃利息会把钱存在银行。

这两种行为导致市场上的钱少了,自然通胀会下降。

而通胀根据膨胀的程度又分为三类:温和、高速和恶性。

1. 温和的通货膨胀一般膨胀率在2%-3%左右,最多不超过5%,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适当的通胀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因为物价的提高可以刺激投资的积极性,且不会引起社会的反抗。甚至形容此类通胀是刺激经济发展的润滑油。

2. 高速的通货膨胀一般指膨胀率达到10%及以上,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经济社会产生动荡,是一种比较危险的通货膨胀。

3. 恶性的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接近甚至超过100%,已经完全失去控制,结果就是整个经济崩溃,政府垮台,人类步入工业社会后在历史上只出现过3次。

第一次是1923年的德国,物价在一个月内上涨了2500%,马克的价值下降到战前价值的一万亿分之一。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 工人们的工资一天要分两次支付,因为一个面包早上的价格和晚上会相差数倍。原因在于当时法国强行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再加上沉重的战后赔款。

第二次发生在1946年的匈牙利,当时匈牙利货币“帕戈”每天的通货膨胀率为 207%,可以理解为每 15 小时物价就会翻一翻。发生的原因也是因为超过90% 的工业产能战争破坏,导致物资极度匮乏。而苏联又要求匈牙利政府承担其庞大的军队驻扎在该国的所有费用,让当时的政府不得不不断印钞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的恶化。

第三次发生在1948年-1949年的中国,因为抗日战争从1937年6月到1948年6月法币的发行量增加了1445亿倍,物价指数上涨了36807亿倍。例如1948年2月时上海的米价每担是法币300万元,到了6月,每担大米的价格就变成了法币1000万元,4个月上涨了3倍多。到了8月政府为挽救财政崩溃以金元券取代严重贬值的法币,但由于内战的巨大开销和控制区的不断缩小导致物资的缺乏,至1949 年 9 月其发行量达 1.5 万亿亿元,较发行初期膨胀了超1.5 亿倍,而上海的物价较 1948 年 8 月上涨超过 110 万倍,从购买力看1949 年9月的金元券的购买力仅相当于 1948 年8月同值法币的十亿分之一。

如果不考虑恶性通涨情况,那么通货膨胀的引发原因可以分为四种:

1. 隐蔽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社会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或危机,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政策,使通货膨胀并没有真正发生。但是,一旦政府解除或放松价格管制措施,就会发生高速的通货膨胀。

2.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指由于总需求增长而供给不能满足情况下引起的商品价格上涨的现象,例如这些年春节时从海南岛飞内陆的天价飞机票现象。

3.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指因生产者主动提高价格而引起的商品平均价格的普遍上涨的现象。比如俄乌战争爆发时欧佩克成员国推高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导致欧洲整体产品价格也大幅度上涨。

4.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不平衡(如产业结构、部门结构、供需结构等)导致部分行业物价持续上涨,进而带动整体物价水平上升的通货膨胀类型。特点是通胀并非是由总需求过度或货币超发引发,而是源于体系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导致某部分供需失衡引发整体资源流动受阻导致的整体价格刚性上涨。例如非洲落后国家缺乏轻工产业,基础消费品过度依赖别国生产,由于别国通货膨胀或供应链问题,导致进口商品成本上升,最终本国物价上涨。

通胀对普通人的影响:

1)生活成本上涨,但工资却不一定能跟上成本上涨的速度,导致普通人越来越穷。

2)存钱越来越亏。例如通胀率是5%,银行存款利率只有2%,那存在银行的钱实际上是在不停的“缩水”。

这里再多说下国家印多少钱是合适的。

货币发行量应等于市场价值总量除以流通次数,再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一个国家只有三个人,分别是ABC。A这个人手里有粮食,B这个人手里有肉,C这个人手里有衣服,这些人的物资总价值是30元。A 花10元买了B手里的肉,B又拿这10元买了C手里的衣服,C拿这10元又去买A的粮食。那么虽然这些物资的总价值是30元,但因为流通了三次,所以国家只需要印10元就可以了,多印就会引起通胀。

当然通胀也可以通过一种方式完全解决,就是取消商品交易和市场,物资都是国家定价,国家也不用计算需要印多少钱,因为买东西除了货币还要求有指标或者粮票布票。在完全废除商品交易的计划经济中,不存在自由市场,也就不存在通货膨胀。当年新中国为了解决国民党政府末期的通涨,最终解决的办法就是这种方式。

计划经济如果此后又恢复成市场经济,则会出现一种特有的通货膨胀方式,叫追赶型通货膨胀 (Catch-Up Inflation)。

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这是结构性通胀的一种特殊形式。市场放开后流通性大规模增加,可以视同为市场上一下多了好多钱,但没有那么多商品,而原本政府定的物价往往偏低,因为市场供需关系失衡和货币流通增加导致价格疯涨。当年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国家的高速通货膨胀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接下来往往随着上一种通货膨胀而形成一种新的通胀,是需求型通货膨胀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因为恢复市场经济后随着经济发展,导致商品生产和需求都快速增加,往往需求的增加会大于生产,导致社会总体物价持续上升,而紧接着政府需要印钞适应物价,随物价上涨会引发通货膨胀。戏称为:“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Too much money chasing too few goods),一般这种情况伴随着经济过热。就是居民收入增长和信贷宽松情况下刺激消费和房地产投资,企业扩大产能投资,共同推高需求。

需求型通货膨胀的本质是供需失衡中的 “需求过剩”,对于这种经济过热,在治理中最忌讳的就是 “一刀切” ,因为实际是过剩状态,过度紧缩往往会引发相关产业崩盘而导致经济衰退。

此外根据上面提到的四大类通胀,这些年还细分出了几种。

一种通胀叫外汇型或出口型通货膨胀,是对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当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增加、贸易顺差扩大时,会引起两种后果。一是原本一部分用于国内消费的商品开始卖往国外,于是国内商品减少,导致国内供给不足,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如果该国外汇不能自由流动,那东西卖往国外,赚取的国外货币在国内无法消费,必须跟央行换成本国国币,政府必须根据收入的外国钱来印出相应的本国钱,又导致国内货币超发。

另一种叫财政型通胀,就是政府为了扩大支出,大量发国债或地方债,导致货币供给增加,引发通货膨胀,例如美国近年来的问题就是美债越发越多。

还有信贷型通货膨胀,指由于金融机构过量授信(放贷)导致的货币供给增加,导致物价上升。例如政府为了推动房地产发展,也推出了借贷措施,例如低首付,首套房之类的贷款政策,促进了居民大量贷款,导致货币供给大大增加,推动了社会物价上升。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

如何判断是否当前处在通胀阶段,看两个数,CPI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和PPI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这是衡量通胀的重要指标。CPI上涨说明物价在上涨,PPI上涨说明生产成本在上升,未来物价可能会上涨,如果两个数都在高速上涨,那就是通货膨胀了。

那么扯回来我们来看这次银行下调存贷款利率的事性。

国内银行的主要利润来自于存贷差,也就是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值。为促进投资要降低贷款利率,但现在存贷差已经低于银行的坏账率了,所以降贷款利率就必须要降存款利率,而且存款利率必须比贷款利率降的更多。

理论上讲下调存款利率往往会拉动物价,本月初央行就放话下一步必须促进物价合理回升。因为老百姓如果存款没有利息了而物价又在上涨,就会拿出来消费。

但经济学的特点或魅力就在于不确定性,所以降息未必会引发通胀,当出现“流动性陷阱”即需求严重不足,企业和居民对未来预期悲观,即使利率下降,也会选择减少投资、增加储蓄(“预防性储蓄”),导致货币滞留在金融体系内,未流入实体经济,通胀难以抬头。或市场供给远超需求(产能过剩),企业降价竞争压力大,降息刺激的需求增长可能被过剩产能消化,价格难以上涨。例如日本长期实行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但通胀率持续低迷,甚至经常通缩。核心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地产泡沫导致消费需求不足、企业投资意愿弱,货币乘数效应低下等。

总而言之制定经济政策最怕的就是路径依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就提出称之为卢卡斯批判(Lucas Critique)的理论,表示公众并不会根据政策制定的目标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所以政策的结果往往会偏离预期。

来源:青花大磁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