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并后的农裕村将闲置村部改建为红薯干加工厂,引入长沙乐而思薯食品贸易有限公司,直接解决43名村民就业,其中80%为返乡妇女,月收入达4000-5000元。工厂日均生产900公斤红薯片,年产值超840万元,既消化本地农产品,又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实现村
合并村后村民就业机会增加的案例在全国各地已形成可复制的实践模式,以下从不同产业类型和区域特色展开分析:
一、农业规模化与深加工:土地集约催生新岗位
1. 长沙县金井镇农裕村(湖南)
合并后的农裕村将闲置村部改建为红薯干加工厂,引入长沙乐而思薯食品贸易有限公司,直接解决43名村民就业,其中80%为返乡妇女,月收入达4000-5000元。工厂日均生产900公斤红薯片,年产值超840万元,既消化本地农产品,又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实现村民“务农、务工、顾家”三不误。村集体每年获得10万元租金,2023年集体经济收入达83.4万元,形成“产业留人、集体增收”的良性循环。
2. 青岛市即墨区灵山镇(山东)
7个村合并后流转土地4.07万亩,引入修正药业、科伦生物医药等企业,建设灵山医药产业园,提供中药材种植、加工等岗位,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年人均获得2000元租金,同时在园区务工月收入超3000元。此外,玫瑰小镇、百合园等田园综合体吸纳村民参与花卉种植、旅游服务,形成“土地流转+园区务工+旅游创收”的多元增收路径。
二、乡村制造业与手工业:家门口的就业革命
1. 凤台县岭头村(安徽)
合并后的岭头村成立村办企业——凤台县常领玩具有限公司,整合原两村的闲置场地和劳动力,从事玩具、服饰加工,带动40余名村民就业,预计年纯收益10万元。企业订单稳定,村民实现“离土不离乡”,尤其解决了留守妇女和中老年劳动力的就业难题。这种“村集体自营+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为中西部农村提供了低成本、易复制的就业解决方案。
2. 禹城市辛寨镇梁河社区(山东)
14村合并后建设产业园区,引入德科云众创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假发加工车间,安置90人就业;村民杨兵开办电子器件机装厂,解决30人就业。社区还通过“亲情招商”吸引返乡人才创办蔬菜温室大棚、乡村旅游项目,形成“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产业集群,累计创造300余个就业岗位,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至1.9万元。
三、电商与文旅融合:数字化激活乡村经济
1. 万源市后坝沟村(四川)
合并后的后坝沟村成立鑫发永玖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种植100余亩前胡,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同时,村民李毓利用林地资源发展跑山猪养殖,年出栏600头,常年雇佣5-6名村民,人均年工资3万元。通过“合作社+电商”模式,前胡、黑猪肉等产品销往全国,形成“种植-养殖-销售”全链条就业闭环。
2. 岳池县大石门村(四川)
合并后整合两村资源,将手工面产业从20万元产值提升至150万元,注册“骑龙手工面”品牌,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为20余名村民提供稳定岗位。村民通过“生产+包装+销售”全流程参与,同时全村1527人享受盈利分红。该村还计划延伸产业链,建设小麦种植基地和物流中心,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
四、公共服务与社区治理:本地化岗位扩容
1. 青岛市即墨区灵山镇(山东)
合并后的养生谷社区配套建设幼儿园、社区卫生站、颐养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直接创造教师、医护、养老护理等岗位,优先聘用本地村民。同时,社区引入“五级治理架构”,增设网格员、环境监督员等公益性岗位,实现“服务村民、就业村民”的双重目标。
社区成立人才驿站,培育30余名新型职业农民,涵盖特色种养、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等领域。通过农技培训和电商课程,村民转型为“棚二代”种植达人、直播助农主播,既提升就业技能,又激活本地人才资源。这种“培训-就业-创业”的闭环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五、政策创新与区域实践:规模化效应释放潜力
1. 珺诗逸趣(2025年政策分析)
山东青岛平度市新河镇三堤村通过“10合1”合并模式,整合土地资源引入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村民既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又在新产业园区就业。政策强调“两不准三不搬”原则,确保农民权益,例如临淄区通过“跨村联建”实现零差价换房,同步配套社区工厂,保障就业与居住双稳定。
2. 岳池县(四川)
825个村合并为406个新村后,建立406个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通过“投资扩大生产+差异化分配”模式,将集体经济收益用于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例如双井村利用100万元扶持资金扩大肉兔养殖规模,预计产值突破100万元,同时为村民提供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就业机会。
总结:就业机会增加的关键逻辑
1. 资源整合:通过土地、资产、劳动力的集中,降低企业入驻成本,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落地。
2. 产业延伸:从单一农业向加工、电商、文旅等多元化产业拓展,创造全链条就业岗位。
3. 政策协同:政府资金扶持、技能培训、招商引智等政策叠加,形成“产业聚人、就业留人”的良性循环。
4. 村民参与:通过合作社、股份制等模式,让村民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增强就业稳定性。
这些案例表明,合并村通过“聚小成大、聚散成整”,不仅激活了农村沉睡资源,更创造了“农业留岗、非农增岗、创业带岗”的多元就业场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来源:博学多才的生活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