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大姐,这车得停到划线区,咱们村里设有便民停车场嘞!”清晨七点,天柱县江东镇江东村党员志愿者杨光前戴着红袖章,一边引导小轿车归位,一边熟稔地向村民讲解新规。身着“志愿红”的身影穿梭在绿荫间,成为这个五月江东镇最温暖的文明注脚。
“罗大姐,这车得停到划线区,咱们村里设有便民停车场嘞!”清晨七点,天柱县江东镇江东村党员志愿者杨光前戴着红袖章,一边引导小轿车归位,一边熟稔地向村民讲解新规。身着“志愿红”的身影穿梭在绿荫间,成为这个五月江东镇最温暖的文明注脚。
清理占道经营
“村头客厅”蜕变,从“各扫门前雪”到“共护一湾绿”
“以前门口堆着柴草,想拉个家常都没地儿坐。现在好了,杂草清了,石板路铺到了屋檐下,傍晚还能跟老姐妹们跳广场舞!”江东村胡江华蹲在新整治的庭院里,细心打理着刚种下的月季。她的感慨道出了村民的共同心声——当志愿者们挥汗如雨拆除私搭围栏时,不少村民从“关门观望”到“递水送工具”,最终拿起扫帚加入队伍。
裁码柴草
“党员就得带好头!我家菜园子第一个拆,邻居看了都说‘老林家能改,咱们更得跟上’。”76岁的老党员林泽森擦着额头的汗笑言。作为“两清先锋队”成员,他不仅带头清理自家杂物,还主动包联5户村民,如今他家门前的“党员责任区”牌子成了巷子里的活招牌。在他带动下,同村20余户村民自发定时清扫公共区域。
“娘子军”战场,沟渠边的“治理经”与庭院里的“分类课”
在江东村老寨沿河路段,32名妇联执委组成的“巾帼清洁队”正弯腰清理岸边杂草。“别小看我们女同志,河道漂的塑料袋、岸边藏的烟头,都逃不过咱们的‘火眼金睛’!”队长杨成花举起满满一桶垃圾,语气里透着自豪。这支队伍不仅承担日常保洁,还创新推出“庭院微课堂”——在整治后的庭院里,用南瓜叶、矿泉水瓶演示“可腐烂”与“不可腐烂”分类,围观的婶子们跟着学,很快就能熟练分拣。
巾帼清洁队清理河道垃圾
“以前觉得垃圾分类麻烦,现在知道烂菜叶能沤肥、塑料瓶能卖钱,连小孙子都抢着当‘家庭监督员’。”兰溪村民石玉芝翻着志愿者发放的《分类手册》,指着自家新置的“绿灰”双桶介绍。在她的影响下,隔壁三家也主动置换了垃圾桶,这条不足百米的小巷成了村里首个“垃圾分类示范巷”。
长效治理密码,写进村规的“美”与挂在墙上的“红”
“每月15号是‘全民清洁日’,哪家院子收拾得亮堂,月底就能上‘红榜’换洗衣粉!”江东村文书小杨展示着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其中“门前三包积分制”条款格外醒目。如今,村里每月公示的“最美庭院”流动红旗成了抢手货,71岁的罗烈刚为了争红旗,特意把庭院空地改造成小花园,引来邻村村民参观学习。
评选最美庭院
“干部沉下去,民心聚起来。现在每月入户时,村民主动提的不再是‘垃圾咋还没清’,而是‘下阶段咱村该种啥花’。”镇干部老陈翻开走访记录本,上面记着村民建议的“增设晾衣架”“打造街角花园”等21条金点子。最让他欣慰的是,由老村干、老模范组成的督导队已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37起,“群众从‘等靠要’变成‘主动管’,这才是长效治理的真本事。”
向“精致宜居”再出发,当环境美遇见乡风淳
“你看这张前后对比图,左边是杂草丛生的荒坡,右边是清扫过后镇村图景。”镇党委负责人点开手机相册,画面里的变化令人惊叹。截至目前,全镇累计改造闲置院坝22处,建成“小花园”“小菜园”,曾经的卫生死角变身村民打卡点。
清理路边垃圾
“环境美了,人心也齐了。现在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会自觉遵守‘不占道、不扰民’的新规。”江东村支书感慨地说。随着“环境整治+家风建设”深度融合,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已成功劝导简办酒席12场,新编的《江东村规民约》在大喇叭里天天响,文明新风正从“外在美”渗透到“内在美”。“你看这灯亮得多敞亮,跟咱们心里一样!”杨阿姨的话,映着广场上跳动的“志愿红”,成为这个湘黔边界小镇最动人的注脚。
通讯员 谭婧
编辑 戴正国
二审 李丽
三审 安通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