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优质均衡发展 办好群众家门口好学校

摘要: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一直以来,成都始终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增加教育投入,高质量建设每所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实现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的美好期盼。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一直以来,成都始终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增加教育投入,高质量建设每所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实现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的美好期盼。

近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53所,新增学位61.11万个,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超85%,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占比超60%,省级示范高中和特色高中占比56.7%,着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目前已有10个区(市)县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力争到2029年全域通过国家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从“单独干”到“携手行”

全域统筹共建共享 下好优质均衡“一盘棋”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在基本均衡基础上的迭代升级,是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并重,既强化“均衡”,也突出强调“优质”。

为此,成都教育部门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兴城”系列部署,树立全市“一盘棋”思维,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全域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形成了一揽子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安排。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按照地方财力大小、项目建设体量、教育投入及绩效等原则,千方百计增加义务教育投入,推动项目资金重点向农村、经济落后的乡镇和薄弱学校倾斜。

成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曾经历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的结构性矛盾,而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农村学校向城市学校看齐、低标准学校向高标准学校靠拢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缩小区域和城乡差异,成都树立“以城带乡、双向互动”的思想,以“一对一”为基础形式,按照“中心城区+郊区新城+东部新城”方式推动23个区(市)县建成6个区域教育联盟,覆盖798所学校,统筹管理、人员、研究以及其他资源融合,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成都的优质教育资源多样且富集。而名校资源、名师资源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实践证明,让“双名”资源流动起来是提高资源配置效能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成都通过“名校领办”让一批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更新教育理念,走上发展的快车道;通过“名书记(校长)名师”挂牌引领让一批批学校升级治理理念、教学方法,实现减负提效;通过“高校共建附属学校”让高校资源与地方资源共享共建,提升学校办学品质;通过“新优质学校培育”“初中强校工程”让学校管理强起来;通过“教师共享中心”建设,让优质教师资源流动起来;通过“智慧互联”,让优质教育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成都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以“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农校”方式组建的名校集团为弱校、新校、农校提升品质注入活力,组建基础教育名校集团175个,带动成员学校642所,覆盖学生近60万名。其中,锦江区以优质学校为链头的教育链和名校“集团化”两种模式促进名校集群发展,目前名优学校的分布已覆盖该区的所有辖区街道。

从“一枝秀”到“满园春”

挖掘特色丰富内涵 让每所学校都“不普通”

了解成都市海滨小学过去的家长感叹:“不管是教育教学质量还是学校的硬件配套,以前的海滨小学跟现在真是完全没法比啊。以前学校又小又破,我们都不好意思说孩子在这里读。”而现在的海滨小学却成了成华区青龙片区家长的热谈和追捧目标。从默默无闻到成都市新优质学校,该校实现了从薄弱学校到示范校的完美蝶变,如今与50余所省内外学校结成联盟,吸引各地教育同仁到校跟岗交流、共研共享改革成果。这是成都培育新优质学校的一个缩影。

为树立“家门口的好学校”的价值标杆,近年来,成都积极培育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持续提升新优质学校办学水平,从学校整体改革发展出发,探索新时代家门口普通公办学校走向优质办学的可行路径,探索这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走向成功办学的新改革模式。目前,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已逾六成,总数达824所。

随着时代发展,县域教育如何守正创新?彭州紧抓“特色”二字,启动了中小学校“特色项目”“特色学校”建设工作,整体推进、全面开花。截至目前,共确定185项校级特色项目,认定55个彭州市级特色项目、10所特色学校,转型建立艺体特色学校,培养各类特色人才2000余人。

有个性才有特色,有特色才有活力。特色教育是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和育人品质的有效路径。彭州的解题方式也是成都推动普通高中发展的思路之一,即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助推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据统计,成都市优质特色高中97所,普高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一所学校便是一张教育名片。促进更多的优质学校成长,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新学校是关键,今年9月开校的四川天府新区香山中学就是个例子。有别于传统规划,学校探索贯通式培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首批入学的高一学子已在学校开启新生活。未来,这类特色的新学校也将越来越多。

从“少数优”到“整体强”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激活扩优提质“强动能”

建设新时代的教育强市,要靠教师教育体系提供支撑,更要靠改革创新激发活力,这两个动力源泉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作为全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的发源地,成都打破教师资源学校固化、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构建更加灵活的教师资源布局。各区(市)县也结合总体规划的思路,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比如金牛区深入推进金牛俊彦人才教师专业发展“五大项目”,以“关键行为”评价教师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获评四川省首批“5G+教师综合评价”实验区;锦江区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名师名校长导师制培养和骨干教师跟岗锻炼,新办学校提前一年储备师资到清华附中等名校开展培训;武侯区健全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激励机制,鼓励学校选派优秀干部教师在集团内、区域内进行交流轮岗,实现优质干部教师资源共享。

为适应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成都坚持“共享教师”理念,建立共享教师的准入、激励等六大机制,汇聚共享教师7600余人,其中院士、劳模、奥运冠军、文艺名家等行业领军人才1100名,打造“优师天府”“美育天府”“科创天府”等5类特色品牌,着力破解教育人才结构性紧缺、优质教育人才分布不均问题,不断为学校提供“专才”,盘活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为构建优质均衡教育体系“配”上强劲“引擎”。

与此同时,成都坚持数字赋能教育,厚植实力强化“硬支撑”。整合了国家、省、市和名校资源,构建“蓉易学”教育资源平台,实施优质资源远程辐射机制,指导成都东部新区、新津区等10个区(市)县619所学校按需选择25所名校课程教学资源,自主采用直播、录播、植入等远程教学模式。按照“1+N”的模式组建25个“教学共同体”,实现前端、远端学校备课、授课、教研、评价四同步,让优质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打破时间空间的区隔,实现“以辐射引领带动底部抬升”,并同步辐射到省内民族地区和德眉资同城化区域。

此外,成都以全国“双减”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在全国率先推行中小学生“作息令”获教育部肯定,《中国教育报》头版宣传报道,央视《新闻“1+1”》栏目进行专题报道,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向全省推广成都做法。督促学校严格执行“作业令”,对学生作业控总量、调结构、提质量,落实学生作业“不打卡”“不上传视频”“不给家长布置作业”,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关切的教育痛点堵点出台十条措施,靶向施策,多措并举,为学生、家长和教师齐减负。推行“5+2”“托管+拓展”“学期+假期”等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模式,义务教育学校开设课后服务全覆盖和有意愿参与的学生全覆盖。建设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对全市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开展多维度监测。建立了14门学科优质课堂教学标准,出台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正面负面清单和12个学科作业设计指南,近三年共139门精品课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部级精品课”,全域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来源:平和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