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海原县,有一道美食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就是海原面包羊羔肉。这道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更承载着海原县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海原县,有一道美食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就是海原面包羊羔肉。这道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更承载着海原县悠久的历史文化。
海原面包羊羔肉(5月6日摄)。
海原面包羊羔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它是该地区独创的一种风味小吃,在海原大小宴席上,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而海原北部土地碱性较大,羊长期食用含有碱性的草和水,肉质鲜嫩,膻味少,肥而不腻,为面包羊羔肉提供了优质的食材基础。
5月6日,海原面包羊羔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选切制作面包羊羔肉的羊肉。
制作海原面包羊羔肉的每一个步骤都极为讲究。首先是选材,一般会挑选出生40天左右海原北山羊羔。这个阶段的羊羔肉肉质鲜嫩,没有腥膻味,是制作面包羊羔肉的最佳选择。通常选取15斤到18斤的羊羔子,将其肉剁成5厘米大小的块状,随后放入清水中浸泡5个小时,使血水被充分泡出。
5月6日,海原面包羊羔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用水浸泡羊肉。
接着是炒制环节。当地产的胡麻油独特的香气,是海原面包羊羔肉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准备好茴香、红葱、生姜、干辣椒以及秘制调料。当油温合适,放入羊羔肉开始翻炒,随着翻炒的节奏,肉香逐渐散发出来。加入各种调料后,羊羔肉在锅中不断翻滚,吸收着调料的精华,直至炒制五成熟,此时的羊羔肉已经色泽诱人,香气扑鼻,随后出锅装盘,根据需求,碗装1斤,盘装2斤。
5月6日,海原面包羊羔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炒制羊肉。
最后一步,也是这道美食的点睛之笔——蒸制。用老酵发面制作面饼,将面饼擀成盘子大小,严严实实地盖在装有羊羔肉的盘子上面。这层面饼能紧紧锁住羊羔肉的香味及营养,防止其随水蒸气流失。将盘子放入蒸笼,蒸制40分钟。期间,面饼慢慢吸收羊羔肉的鲜美汤汁,变得酥软而富有层次,而羊羔肉也在水蒸气的环绕下,变得更加鲜嫩多汁,两者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而美妙的口感。
5月6日,厨娘制作面包羊羔肉使用的面饼。
海原面包羊羔肉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海原县人民的生活变迁,是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在过去,制作面包羊羔肉的技艺在民间口口相传,每一次制作,都是一次家族文化的延续。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遗,海原面包羊羔肉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些当地的餐馆将这道美食作为招牌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让海原面包羊羔肉的名声传播得更远。
5月6日,海原面包羊羔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面饼盖在装有羊羔肉的盘子上。
海原县十分注重对这一非遗的保护与创新。一方面,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面包羊羔肉提供了法律层面的保护;另一方面,鼓励厨师们不断探索创新,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对制作工艺和菜品呈现形式进行改良,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和审美需求。例如,在调料的搭配上进行微调,让味道更加丰富;在装盘时加入一些当地特色的装饰,提升菜品的整体美感。
5月6日,海原面包羊羔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盖好面饼的羊羔肉放入蒸箱蒸制。
海原面包羊羔肉,这道被岁月打磨的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鲜美的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海原县的一张亮丽名片。
▌来源:中卫日报
来源:慧哥可真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