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意外,让一位05后女大学生与一位年过五旬无固定工作的家庭主妇站在了法庭上。当4万元赔偿金落地时,被告却悄悄多递出500元——这场交通事故,最终演变成一场关于法律温度与人性善意的双向救赎。
一场意外,让一位05后女大学生与一位年过五旬无固定工作的家庭主妇站在了法庭上。当4万元赔偿金落地时,被告却悄悄多递出500元——这场交通事故,最终演变成一场关于法律温度与人性善意的双向救赎。
基本案情
2025年5月初,某车站发生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被告张某是一名20岁的在校女大学生,骑行时不慎与50多岁的刘某发生碰撞。刘某因伤住院,治疗及后期手术费用共计52783.37元。更令人揪心的是,刘某的丈夫因重病长期住在ICU,家庭本已负债累累。
审理过程
田新萍法官认真细致地梳理了案件,这起非机动车与行人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双方对责任比例、赔偿金额等问题争议较大。考虑到原告刘某无固定收入且家庭负担较重,被告张某系在校大学生,无任何经济收入的客观事实,田法官多次开展调解工作,为实质性化解纠纷,双方律师也积极配合,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经多次磋商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被告张某一次性向原告刘某支付4万元,并当庭履行完毕。
就在双方握手言别之际,被告张某的父亲得知原告刘某丈夫病重,主动提出额外支付500元作为慰问金。他坦言:“虽然赔偿协议已达成,但我想尽一点心意。”当500元塞进刘某手中时,这场纠纷早已超越了赔偿数字。这一幕让我们看到:法律可以划定责任,但人心的温度,才是治愈伤痕的良药。
法官寄语
法律条文构筑的是责任的底线,而人性的温度才能托起文明的高度。这个案件提醒我们:每一次出行都是对规则的敬畏,每场纠纷都可能成为法治信仰的播种。愿道路上的每个参与者,既能做民法典的遵守者,更愿成为善意的传递者。
撰稿:李金磊
初审:王魁子
监制:李 翔
终审:张红昕
新乡市卫滨区人民法院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