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世界佛教考古领域在多个地区取得突破性进展,结合科技手段与跨学科研究,揭示了佛教传播与文化交融的新脉络。近日敦煌网最新考古的重要发现,又实现了佛教中国化进程的实证突破
近年来,世界佛教考古领域在多个地区取得突破性进展,结合科技手段与跨学科研究,揭示了佛教传播与文化交融的新脉络。近日敦煌网最新考古的重要发现,又实现了佛教中国化进程的实证突破
2025年5月,敦煌莫高窟第十七窟(即历史上著名的藏经洞)的考古团队在洞窟北壁夹层密室中发现一颗晶莹剔透的舍利,其科学检测结果与历史背景引发广泛关注。以下是基于现有公开信息的详细记录:
第十七窟始建于晚唐大中年间(851-862年),原为高僧洪辩的影堂,11世纪初因战乱或宗教原因被封闭,成为藏经洞,封存了五万余件文书与文物。2024年,敦煌研究院在数字化工程中通过热成像与地质雷达扫描,发现洞窟西壁后方存在3米见方的异常空洞,为此次发现埋下伏笔。
考古团队在清理北壁壁画时,发现墙体夹层存在夯土与红柳枝编织的复合结构。移除表层壁画后,暗门开启,露出高1.2米、宽0.8米的密室。室内除舍利外,还出土唐代绢画残片、疑似武周时期的“大云寺”铭文砖及少量回鹘文木简。
舍利呈椭圆形,长径2.3厘米,通体透明如水晶,表面有细密龟裂纹。其质地硬度达莫氏8级,远超普通舍利的5-6级,且密度(3.52g/cm³)与金刚石接近。经X射线荧光光谱与拉曼光谱检测,舍利主要成分为高纯度碳(99.97%),晶体结构呈现罕见的六方晶系,与陨石中发现的蓝丝黛尔石(Lonsdaleite)高度相似。这种晶体结构在地球自然环境中无法形成,通常仅在陨石撞击或核爆极端条件下产生。(专家学者的意识分别)
碳-14测年显示舍利形成年代为公元前1800±200年,早于释迦牟尼生活的公元前6-5世纪,这完全颠覆了第一次世界佛教大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们认定佛陀诞生时间与孔子、老子同一时期的结论。但学界对这一结果存在分歧:部分学者认为可能是样本受早期有机物污染,或密室封闭环境导致测年偏差;另一派则结合敦煌文献中“西王母献玉”的传说,推测其可能为早期宗教圣物。
唐代《沙州图经》记载,武则天时期,敦煌曾举办“迎佛骨”盛会,而密室出土的“大云寺”砖与武周时期《大云经》传播密切相关。学者推测,舍利可能是当时从西域传入的圣物,被秘密供奉于藏经洞夹层。传统认为舍利起源于释迦牟尼涅槃后的火化产物,但此次发现的舍利成分与年代均突破既有认知。尽管碳-14测年结果引发争议,但同步进行的热释光测年(TL)显示舍利最后一次受热事件发生于公元8世纪,与武周时期的宗教活动时间吻合。这提示舍利可能是在唐代或被供奉。
为了稀世文物的保护,舍利已被转移至敦煌文物保护中心的惰性气体环境舱,采用多光谱成像与3D建模进行数字化存档。密室壁画与出土文物将进行脱盐处理与微生物监测,防止进一步劣化。
敦煌研究院联合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计划对舍利进行同位素溯源,分析其碳同位素比值(δ¹³C)以确定是否来自地外物质。同时,对密室土壤中的花粉与微生物进行古环境重建,还原唐代敦煌的生态与宗教活动场景。并计划于2025年7月份时,敦煌研究院将与比利时安特卫普钻石鉴定中心合作,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对舍利内部微结构进行纳米级分析,验证其是否为人工合成或自然形成。
此次发现不仅为佛教考古提供了全新实物证据,更通过科技手段与跨学科方法,为理解佛教在不同文明中的本土化进程、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范式。未来随着多学科研究的深入,这颗神秘舍利或将成为解开古代东西方文明互动中的部分疑惑。例如阿育王经记载,他派送震旦的佛陀真身舍利共有十九份,如今科学检测结果已迫使学界,不得不重新审视佛陀出生日期等一系列问题。
来源:历史精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