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曝光的36页策划案,这档真人秀将以“美国精神”为主题,参赛者需完成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挑战:从纽约埃利斯岛(美国移民历史地标)出发,乘坐“公民船”开启旅程,随后搭乘“美国人”号列车横跨美国,参与淘金、组装福特T型汽车、美国历史知识测试等环节。
近期,一则关于美国国土安全部(DHS)计划推出移民真人秀节目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据英国《每日邮报》独家报道,该部门正考虑通过一档名为《美国人》的真人秀,让移民通过竞争挑战获取美国公民身份。
尽管这一消息最初被质疑为“三流小报噱头”,但《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的跟进报道,以及DHS官方的回应,使得事件真实性逐渐浮出水面。
根据曝光的36页策划案,这档真人秀将以“美国精神”为主题,参赛者需完成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挑战:从纽约埃利斯岛(美国移民历史地标)出发,乘坐“公民船”开启旅程,随后搭乘“美国人”号列车横跨美国,参与淘金、组装福特T型汽车、美国历史知识测试等环节。
每期节目将淘汰部分参赛者,最终胜者将在华盛顿国会大厦前的台阶上宣誓入籍,而失败者虽无法直接获得公民身份,但可在常规申请中享受加速审核等政策倾斜。
这一构想迅速引发舆论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节目通过展示美国文化和历史,能增强移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反对者则批评其将严肃的公民身份获取过程娱乐化,甚至将其比作现实版《饥饿游戏》。
更有学者指出,节目设计的“淘金”“牛仔竞技”等挑战内容,本质上是对美国西部开拓史的浪漫化想象,忽视了这段历史中对原住民的压迫和剥削。
面对媒体报道,DHS的态度经历了从否认到谨慎承认的转变。发言人特里西娅・麦克劳夫林最初坚称“诺姆部长支持该节目”的说法“完全失实”,甚至表示部长尚未审阅相关提案。
但数小时后,DHS又发表声明称,该提案确实处于“审查初期阶段”,正在评估其可行性。这种前后矛盾的回应,折射出美国政府内部对这一争议性议题的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邮报》作为消息源的可信度受到广泛质疑。维基百科早在2017年就将其列为“一般不可靠”媒体,因其常发布未经核实的哗众取宠式报道。
此次事件中,该报声称“诺姆部长已收到策划书并支持项目”,但DHS通过极端保守媒体Newsmax澄清,称诺姆对此毫不知情,所谓“支持”纯属虚构。
这种“小报爆料—主流媒体跟进—官方否认”的传播链条,再次凸显了信息时代新闻真实性的脆弱性。
尽管提案尚未落地,但其引发的讨论揭示了美国移民政策的深层矛盾。
近年来,特朗普政府推行强硬移民政策,包括加速驱逐非法移民、撤销部分群体的临时保护身份等。
在此背景下,真人秀提案被解读为一种“柔性治理”尝试:通过将移民程序娱乐化,既能满足公众对“美国梦”的想象,又可转移对边境危机的关注。
节目策划人罗伯・沃索夫(曾执导《鸭子王朝》)强调,参赛者均为已提交入籍申请的合法移民,淘汰者不会被驱逐,而是获得航空里程、礼品卡等奖励。
这种设计试图平衡“竞争激励”与“人文关怀”,但批评者指出,其本质仍是将公民身份工具化,暗示“美国精神”可通过游戏化挑战量化评估。
社交媒体上,网友对节目构想的反应呈现鲜明对立。有人调侃“不如让亿万富翁参赛,谁捐钱多谁获胜”,讽刺美国移民政策的阶级倾向;也有人担忧,这种“胜者为王”的模式可能加剧移民群体内部的分裂,甚至引发“身份焦虑”。
更有教育界人士指出,类似节目可能误导公众对移民程序的认知,忽视入籍背后的法律和文化责任。
从文化视角看,真人秀提案折射出美国社会对“国家认同”的焦虑。近年来,多元文化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冲突日益尖锐,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强调“传统价值观”凝聚共识。
节目中设计的“牛仔竞技”“淘金”等环节,正是这种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表达。然而,这种对“美国精神”的刻板定义,反而暴露了主流文化对少数族裔历史的排斥。
目前,DHS尚未就提案作出最终决定。若节目落地,它将成为全球首档以公民身份为奖品的真人秀;若搁浅,则再次印证美国移民政策的反复性。
无论结果如何,这一事件都引发了对公民身份本质的深刻反思:国籍获取究竟是法律赋予的权利,还是可通过商业竞争“赢得”的商品?
对于有意移民者而言,需警惕此类“捷径”背后的风险。尽管节目声称淘汰者仍可通过常规渠道申请,但移民法专家提醒,过度依赖“特殊渠道”可能导致对法律程序的忽视,甚至影响未来申请。
更重要的是,公民身份的价值远不止于法律地位,更在于对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与融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对类似“新奇”新闻需保持理性判断。正如DHS声明所言,每年收到的电视节目提案数以百计,多数最终无疾而终。
此次移民真人秀提案,或许只是美国政治生态中的又一场“舆论狂欢”,但其引发的对移民政策、文化认同和媒体责任的讨论,值得持续关注。
来源:社会观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