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矿大师,凭啥让百万人失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04:00 3

摘要:2025年2月28日,日剧《幸福伽菜子的快乐杀手生活》在DMM平台正式播出。片中的女主本是一位饱受黑心企业摧残的社畜,在误打误撞加入了杀手公司后,却意外干的风生水起。由于设定新颖,人设讨喜。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广大社畜们的一众好评,成了近几年少有的破圈日剧。

2025年2月28日,日剧《幸福伽菜子的快乐杀手生活》在DMM平台正式播出。片中的女主本是一位饱受黑心企业摧残的社畜,在误打误撞加入了杀手公司后,却意外干的风生水起。由于设定新颖,人设讨喜。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广大社畜们的一众好评,成了近几年少有的破圈日剧。

而剧中荒诞在于,这不是一部黑暗压抑的犯罪片,而是一部轻快幽默的喜剧。

在剧中杀手不是暗处的鬼魅,而是一种带着飘逸感的技能进阶,暴力不是摧毁,而是职场复仇的爽点制造机。

在第一集女主面试的时候,也曾因为杀手工作要求退缩,但听到了朝十晚七,五险一金,每周双休就当场入职。为什么这些在正常工作中本就该提供的待遇,反而成了杀手公司的特殊福利?

而外界盛传日本终身雇佣制如今又发展到怎样的版本?

如今日本遍地兼职文化起源又是哪里?

带着这些问题,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本期内容的主人公:邪教头子企业主,劳务派遣开创者,终身雇佣掘墓人,人矿大师,日本创业三杰之——南部靖之。

少年迷思

1952年1月5日清晨,日本兵库县神户市三宫区一栋木质一户建里,南部靖之正式建档立卡。

其父亲南部荣三郎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机械零件商,母亲美惠子则是和服店长女。乍一看这个家庭配置,保底也得是中产以上。如斯开局,南部的童年应该算是稳了...吗?当然不可能。

咱们结合一下时代背景,作为标准的团块世代,靖之上头还有俩哥哥,都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那三个呢,那简直是,三斤油五斤面,米饭饺子配拉面,今吃鱼明吃虾,父母钞票哐哐花。就这么吃了几年,随着前线朝鲜战场的逐步熄火,家里工厂的的特需订单越来越少,全家四个老爷们,基本全指着母亲绣和服养活。

所以在靖之的童年记忆里,留下了一副极其抽象的画面,一边是老爹工厂里钢铁堆积如山,工人们无所事事。一边是老妈那边缝纫机都踩出残影了,产品供不应求。

孩子小小脑袋里有大大的疑惑,为啥一边太忙,一边太闲,那有没有可能咱把忙的那群人,弄到闲的那边去,中和下。要不咋说,童年记忆,影响一生呢,这孩子估计没想到,自己当年的一些生活经历,将埋葬日本的一个时代。

而作为工科世家,父亲连带两位哥哥从小都是理科学霸,但靖之在遗传学上似乎出了点小问题,简而言之,这孩子数学差点意思,差多少意思呢。以当年日本数学教育水平,小学基本就只有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了,你要是能看懂代数几何,那都得被人夸一句,帝国七大,指日可待。但就这么个情况下,靖之整个小学生涯,数学离60分及格始终差一点,对了,我说的差一点,是小数点哈。换句话说,这孩子小学数学成绩常年徘徊在个位数。这个分数怎么说呢,除了能力差点,坦白说,运气似乎也不太行,毕竟选择题还能丢骰子不是。

对于这个情况,老父亲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暴扣,打到后面家里都没剩几根好衣架了。后来靖之二哥出了个主意,咱家要不把日常油米开销交给小弟记账吧,毕竟实践出真知嘛。不知道是父母两人破罐子破摔,还是针对家里情况,每个月的油米开销也剩不下啥钱,反正这计划就这么通过了。

而结果就是,靖之整个童年再也没有拿过一个月零花钱,因为——全TM算错账拿去补贴了,但与此带来的是,这孩子的数字成绩总算也及格了。果然呐,那些说自己不会算账的,那估计是没算自己的钱。

而发展到后来,初中时期靖之已经开始接受父亲的工厂账簿,但很快靖之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尽管工厂生产压力颇大,但父亲仍坚持雇佣三名伤残员工。靖之和父亲建议道:咱要不辞掉这三位员工,雇佣三个身体健全的工人。这样同样的薪水就能生产更多的零件了。

父亲听到后,震惊且暴怒:你是日本人,不是黑社会。他们三位是工厂创立之初就入职的老员工,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半辈子,当年他们没有在工厂不景气时离开,如今工厂也没权利以身体原因为由开除他们。

工人对工厂忠诚,工厂就必须对工人负责。!

靖之搞不懂,工厂生产自然要遵循效率最大化,日本雇佣伦理天然就和资本创造相违背,这真的对吗?

多年后,当这位掀翻终身雇佣制地基的人矿大师,在笔记本里反复写过一句话:

“我不是黑社会,但我不再是日本式的人。”

1970年,南部靖之进入兵库县立神户高等学校。彼时日本正经历战后首次石油危机,神户港的货轮数量锐减40%,南部家无奈停业被迫裁员,靖之目睹工人们领取遣散费,父亲站在车间门口向工人鞠躬道歉。那弯了一辈子的腰,似乎在这次鞠躬后,彻底断掉了,而大哥更是一夜白头。

书房里堆满“如何应对自动化冲击”的英文书籍。某个雪夜,他听见友人与父亲的对话:

“或许该学学美国人的灵活用工。”

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一篇关于通用电气“临时工程师项目”的报道,文中提到:

“通过短期雇佣技术专家,企业可节省30%的人力成本。”

他开始琢磨,父亲的厂房可以租,母亲的和服可以租,我的漫画可以租,但人是不是也能租呢?真的每个企业都想一直养着员工到老吗?一个员工在40岁后精力,体力不济薪水反而更高真的合理吗?终身雇佣制在日本真的会永远存在吗?

这里面每个念头在日本都是如此的大逆不道,甚至可以说的上是邪教做派,这心思别说实践,光是琢磨都是在犯罪。但就如我当年做过的那套广播体操,那句话咋说来的——时代在召唤!

人才即公司

1972年,南部靖之考入关西大学机械科。得益于老爹的工厂实践和童年失去零花钱的惨痛经历,这哥们专业课成绩很是不错,特别是工程造价和项目管理。在大二的一次机械制图课上,教授要求设计微型冲压机,靖之却在图纸角落标注:“若采用模块化组装,可减少40%的固定技工需求。”这个与课题内容毫不相关的注脚遭到全班嘲笑,却在后续的实习课上引起一位丰田退休工程师的注意。

这位名叫铃木康二老工程师在课后拉住靖之发出灵魂三问:小伙子家里以前干什么的啊?跟丰田有没有过合作啊?是小时候去丰田工厂搞过研学吗?

在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后,铃木老师傅当即认定,这孩子以后在生产管控上能有大出息。随后他带靖之参观了大阪的汽车配件厂,指着流水线上重复机械动作的工人说:

“这些人不是机器的零件,而是会思考的齿轮。”

这句话比精密制造的顶级流水线更能震撼南部靖之。

从此,南部靖之开始将更多的课余时间放在走访大阪的中小企业上,等到大三时,掌握足够数据的南部靖之发现了一个惊人矛盾:随着产业升级,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可谓日新月异,但企业却因终身雇佣制束缚,无法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合上笔记本后,他再度想起少年时的问题:

日本企业是否需要一种“人才租赁”模式?

1975年,南部靖之完成了在关西大学全部课程。但他并不想按照父亲的希望走上工程师的道路。于是在这一年的春天,即将走出象牙塔的靖之,在父亲书房展开一场“对话”。

他摊开调研报告,跟父亲分析如今日本制造业的用人困难,以及产业升级后的人才缺口等行业趋势。看着儿子精细的调研报告,老父亲感动的热泪盈眶,随即抄起扫把就要打:“老子花钱供你念大学,你成天就给琢磨这个?咋,你要掘日本制造业祖坟啊!”

但这次,被打出物理免疫的南部靖之一边反复闪躲,一边抽空回答:“目前日本每年有12万技术人才因企业裁员失业,同时有23万岗位空缺找不到合适人选。一边是死守着终身用人工厂,一边是学不到新技能的待业工人。这就是您所谓的日本制造骄傲么?时代不一样了”。这一刻,不知道是老爹年纪大打累了,还是想起了当年自家裁员。他反问道:那你想怎样。

随即,24岁的南部靖之打开了自己的商业计划书,封面上写着“TEMPORARY CENTER”。

而扉页上,则是南部靖之对于自己商业模式的核心解释:

以计算机匹配供需,将“人”转化为可流通资产。

通俗来说:

就是公司作为集散地,自己不事生产,而是通过签约各行业人才。将人才按需求进行匹配。人才即产品。

这种商业模式放到今天通常叫做:劳务派遣。但是50年前的日本,你这话跟吃寿司不蘸酱油非得点醋一样,这和邪教有啥区别。

而彼时的日本正值战后经济奇迹退潮期,石油危机的阴霾尚未散尽,企业寒冬席卷全国。但又受限于终身雇佣制的束缚,很多企业是既不能开源,也无法节流。这时候咱们顺势推出人才派遣,那不就是响应时代吗。

最终,老父亲同意了靖之的方案。

1976年2月14日,大阪市北区一栋狭小的写字楼,TEMPORARY CENTER开张大吉,南部靖之雄心壮志,结果开业不到一个月,公司就被各方势力毒打了三次。

首先开业第三天,大阪商工会议所对他们提出了“破坏雇佣稳定”警告。靖之忍了。

第七天,当地的工会组织了近百位工厂员工上街示威游行,吓的已经签署派遣合同的员工纷纷辞职。靖之慌了

一个月后,地方劳动局直接上门,并拿出了《职业安定法》第44条,其明确禁止“间接雇用”。要求南部靖之整顿业务。随后便是银行以“业务模式不清晰”为由冻结贷款。这下靖之彻底寄了。

不知道有没有算命的说南部靖之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但对于他来说,出来混迟早要还这句话是有歧义的。TMD,我还没来得及混呢,咋那么多人就开始找我还了。

这一套连招下来,靖之成了全民工贼,连一开始支持自己的父亲都转向劝南部靖之:要不就算了,这里是日本,人们是要和工作绑定一辈子的。

但靖之不死心,他拿上企划书,跑到京都教授宇泽弘文办公室。后者除了教授身份,还是大阪府的议员。连续两天推演证明,若企业将固定薪资的20%转为浮动佣金,可提升37%的用人效率。宇泽被这个“人力资本证券化”构想说服,随即引荐他结识住友银行行长,还提供个人担保。让这个初创公司得到了新的启动贷款。而这场著名的“48小时说服战”至今仍是日本商学院经典案例。

在搞定了资金后,挑战才刚刚开始,知名励志讲师申公豹道长说的好: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在将终身雇佣视作天条的日本职场搞劳务派遣,其难度不亚于说服慈祥搞共和。

因此在公司一开始推行业务时,所有企业都是嗤之以鼻,甚至某个电机公司的社长当面嘲讽:“如果连正式员工都养不起,谁要你们推荐的临时工?”

眼看着大企业搞不定,靖之玩起了农村包围城市。他带着团队在中小企业间穿梭,一家一家的推销自己的派遣员工。甚至最后玩起了先用后付,让自家公司先行垫付派遣员工薪资,等派遣结束后,企业再结算。通过一系列努力,公司总算勉强运转起来了。

但是前脚刚搞定了用人单位,后脚自家员工又出了岔子。毕竟在那个时代,劳动者还是认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工作虽然前景一般,但胜在稳定啊。因为公司招人一直不顺利,但随着市场的跑通,第一批派遣员工很快就派完了,眼看着用人需求越来越多,南部靖之脑子一转。既然那些正常上班的人一时招不来,我干嘛不研究一下那些通常不上班的人呢。

1978年,南部靖之开始在新宿站前设立免费的技能培训点,教家庭主妇操作IBM打字机等办公技能,主打的一个团地妻的二次就业。别误会啊,人家这个是纯绿的。为啥这么说,因为人家自己亲自上阵过。

话说,有次南部靖之接了个企业秘书派遣的单子。原本要派去的女员工突然被上家用人单位续约了,自己手头一时又没有合适的人选。在客户的催促下,南部靖之牙关一咬腰带一松。穿上裙子化上妆,自己上了。是的,你没看错,堂堂社长为了客户需求,男扮女装把自己派遣到客户公司上班。结果上班第一天就因为“在老板耳边说话过于粗矿“被发现。客户问:哥们,你这是整哪一出啊。结果南部靖之抖了抖胸说道:没别的意思,就是测试,想考察一下你们公司有没有压榨,霸凌女员工而已。我看出来了哈,你们社长确实不近女色,后续我会把人正常派过来的。

说到这里,我先放张南部靖之的照片,咱就说有没有一种可能,凭您的音容样貌叠加男扮女装,想要见色起意是不是有点难度啊。而这单最后有没有成,南部靖之的书里没有提到,但这确实给公司带来了,“保护女性下属”的好名声。随后一大批家庭主妇加入公司。

等到了1978年,随着办公自动化席卷日本,东京三和银行急需200名临时数据录入员,但坚持“不签长期合同、不承担社保”。靖之连夜修改合同条款,提出了人才租赁模式:

引入“质量保证金”制度。若员工流动率超过15%,公司将退还部分佣金。

这个冒险举措让项目利润率骤降至3%,却为公司赢得首个百万级订单。消息传开后,大阪的工厂,航运公司蜂拥而至,等到了80年代,幻梦的到来让南部靖之迎来了真正腾飞。房地产泡沫催生了无数“皮包公司”,这些企业需要大量临时会计、法律顾问,却拒绝承担固定人力成本。南部靖之等的就是这个,他果断将业务重心从”劳力派遣“转向“知识型派遣”。从此TEMPORARY CENTER成了日本独一档的人力派遣公司。

人效与人性

随着TEMPORARY CENTER在80年代高歌猛进,南部靖之和日本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达成了合作,他所开发的培训体系,将家庭主妇与大学生转化为专业人才库。到1985年,公司已拥有3000名派遣员工,在16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年营业额突破1200亿日元。

而随着劳务派遣模式在日本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出现,其中最突出的则是:

大部分劳务派遣员工干着更多的工作,却只有正式员工 7成左右的薪水。

而这些矛盾终将迎来爆发。1985年自民党议员山中贞则,就劳务派遣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向议会递交了《第三方劳动者派遣问题》修正案,要求取消劳务派遣。

眼看政府要立法复辟,没等南部靖之出招,他的客户们先坐不住了。先不说眼下幻梦正盛本来就不好招人。单就企业因为派遣每年省掉的社保、年假这些"隐形成本"就足以让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倒戈劳务派遣了。随即,大量中小业主联名抗议,要求政府保留劳务派遣的合法性。

最终执政党通过了《劳动者派遣法》。次年法律正式实施当天,南部靖之站在大阪地方法院门口,将父亲珍藏的1950年代《职业安定法》原件投入碎纸机。纸屑纷飞中,他给全体员工发了一封手写信:

“从今天起,我们不再是影子里的舞者,而是站在阳光下的建筑师。”

同年,TEMPORARY CENTER正式被南部靖之重组,更名PASONA并开启全球化扩张。到了90年代,PASONA已控制日本40%的高端派遣市场,员工超2万人,市值突破3000亿日元。自此南部靖之与软银孙正义,HIS泽田秀雄并称日本“创业三杰”。

而保圣那集团在法律松绑后第一时间启动了"人才证券化"战略,开发出"人力期货"模式:

企业预购未来 5年所需技能,保圣那负责培养并承担人才流动风险。这套看似完美的体系,实则是将人力成本转嫁为金融衍生品。

1990年代泡沫破灭之际,日兴证券的分析师们发现:

保圣那员工在东京证交所的出勤记录,竟与日经指数波动呈现 0.87的正相关。

当指数上涨时,正式员工被派往海外研修;当指数暴跌时,派遣工被成批退回。

这种"人力对冲"策略让保圣那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逆势盈利,却导致大阪某电子厂的200名派遣工一夜之间流落街头,他们在公司门口用碎纸板拼出"人形汇率"的抗议标语,成为日本劳务关系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时间到了1992年,曾经狂热的企业纷纷因泡沫时期的盲目扩张陷入尾大不掉的局面。

这时候,老板反应过来,终身雇佣制也不靠谱啊。明明自己都要破产了,但要给这些在公司里呆了十几年的老人发工资。而且越老工资还越高。算了,咬咬牙长痛不如短痛,都开掉算了。那公司的老人都被开了,工作谁来干呢?南部靖之轻笑:这不还有我吗?

1993年PASONA公布了他们新开发的"人才银行"系统,当天就匹配了1372个岗位。这个把求职者技能、空闲时间编码成数据的系统,就像给人装了条形码,企业只需扫码就能瞬间完成招聘,当年,日本非正规就业占比飙升至35.4%,与此同时,PASONA的市值突破4000亿日元,成了泡沫崩盘的反向指标。

社会越崩溃,派遣越兴盛。

而当千禧年钟声敲响,日本非正规就业人口悄然突破38%。在这一年的电视访谈节目中,南部靖之在镜头前慷慨激昂说道:

"终身雇佣制就像裹着糖衣的毒药,

它让年轻人变成温顺的绵羊!"

台下掌声雷动。

随后,正在电视机前的野村不动产总裁寺西章当即要求"下季度要把派遣员工比例再提高15%,医疗和养老保险成本必须全部转嫁。"会后,他亲自审批了将200名正式员工转为派遣工的方案,这些人的工位当晚就被新来的临时工填满。与此同时,PASONA的注册员工已经突破了6万人。

当时电视台曾采访过一位住友化工的派遣员工,他在99年底因人员冗余,丢掉了工作,而如今又以劳务派遣的身份回到了原岗位。镜头前,这位35岁的工程师一脸茫然:

明明是因为劳务派遣让我丢了工作,

如今又因为劳务派遣找回了工作。

我想不出来问题出在哪里。

走在东京街头,随处可见保圣那的绿色招牌,那个曾说要"解决社会问题"的南部靖之,把整个日本变成了巨型人力试验场。这种将人异化为“可替换零件”的终极形态,彻底颠覆了战后日本“企业战士”的共同体伦理,也印证了南部靖之的黑暗预言:

“21世纪的雇佣关系,将是纯粹的价值交换。”

后记

南部靖之的生涯,是商业创新与社会伦理的激烈碰撞史。他打破了日本战后最坚固的雇佣堡垒,却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当人的价值被简化为“可派遣资源”,当稳定就业沦为奢侈品,这个国家正在付出沉重的代价。

有人说,南部靖之看似同时解决了企业用人和劳动者就业问题。实则压缩了年轻人未来。他抹去了企业和员工间最重要的纽带。他没开除任何人,却让整整一代人再也没机会转正。

他如同硬币的一体两面的,恰似这个时代最苦涩的隐喻:

我们创造了解决饥饿的面包,却让播种者自己沦为流水线上的零件。

来源:东京老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