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辽北大地的乡间阡陌,驻村第一书记们暂别城市的喧嚣,将足迹深深印刻在乡土之中。他们以赤诚之心贴近群众,用激情与智慧深耕希望的土地,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描绘着生动图景。
【铁岭人物新闻】
(辽宁区域经济/袁海洋)在辽北大地的乡间阡陌,驻村第一书记们暂别城市的喧嚣,将足迹深深印刻在乡土之中。他们以赤诚之心贴近群众,用激情与智慧深耕希望的土地,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描绘着生动图景。
凝心聚力办实事,真情帮扶促振兴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驻昌图县平安堡镇小泉村工作队以“党建+”模式创新帮扶机制。2024年4月,副院长冉学忠带领院机关党委与驻村干部一行5人深入小泉村开展“穗悦行动”科技助农工程,将自主研发的优质玉米新品种精准投送至23户低保家庭。此次行动累计发放良种600余斤,价值1万余元,工作队员现场建立“一对一”技术指导群,承诺全程跟踪种植管理,通过“良种+技术”套餐帮扶模式,帮助农户增收。“这些种子凝聚着农科院专家们的心血,抗病性强、产量稳定,今年秋收终于有保障了!”低保户王大爷抚摸着包装袋上的审定编号激动不已。
平安堡镇小泉村驻村工作队为低保户送玉米种子
平安堡镇小泉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刘震充分发挥昌图县第一书记种植联盟平台作用,组织10名玉米种植大户走进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和辽宁铁研种业开展沉浸式研学。通过田间观摩、数据对比,专家们详细介绍了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新品种的生育期、积温要求等特性,帮助村民规避假种风险,实现科学种植。
工作队深知环境改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他们争取专项资金5000元实施“绿美乡村”计划,购买绿化花草树木,与镇政府领导、志愿者一道,对小泉村进村道路进行绿化改造。此外,针对因雨水冲刷而破损的道路,紧急申请2000元应急资金实施修复工程,在秋收前竣工,确保村民的出行安全。“路修好了,货车能直接开到地头,粮食运输成本也省了。”种粮大户指着新修的道路算起经济账。
培育特色产业,拓宽致富路径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西丰县金星满族乡宝兴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马刚立足村情,引导发展蒿柳养蚕项目,扩大中草药种植、畜牧养殖规模,引进电商直播带货,进一步叫响“西丰茧蛹”品牌。
马刚(左)与村干部研究探讨蒿柳养蚕方式方法
马刚依托柞蚕资源,以蒿柳大棚春蚕制种项目为抓手,带领宝兴村成立铁岭市树金蚕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争取6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用于柞蚕育种厂房扩建和设备购置,走出“村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特色产业路,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秋蚕每把蚕场平均增产1000斤、增收2万元,村集体年增收10多万元。
马刚在全村设5个党群共富责任区,17名党员致富骨干结对帮扶55户群众,发展柞蚕、黄牛等养殖及中草药种植产业。通过出售开原市南城子水库2000亩、内蒙古敖汉旗50亩蒿柳树苗和柞蚕蚕种,帮村民找到增收新路子。
新媒体兴起后,马刚开始拍摄乡村振兴宣传短视频,在多平台投放,展现宝兴村人文、产业等,柞蚕养殖系列视频最高点击量2万,提高了柞蚕育种和蒿柳养蚕知名度,吸引周边地区企业、养殖户合作。他还组织各村第一书记参加电商直播活动,销售茧蛹等农副产品,累计销售蚕种和茧蛹达40万元。
驻村以来,调兵山市晓明镇夏家楼村第一书记王植一立足生态黑猪产业优势,构建“产供销一体化”模式。为实现养殖户稳定增收,他创新“双线发力”营销模式:线下与商超、机关单位合作开辟供销通道;线上打造直播电商平台,联合选调生、网红开展直播带货等活动,参与“铁岭市食品节”等推广黑猪产品。
驻村第一书记王植一(中)参与农产品带货
王植一推行“前店后厂”模式,在交通节点设黑猪肉品牌专营店,整合种猪培育、牧养、销售全产业链,联动周边9村10余户养殖户增收。如今,“夏家楼黑猪”不仅形成年产值超百万的产业集群,更打造出具有区域示范效应的特色产业名片,其“全链条整合+社区化营销”的实践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察民情听民声,办好事办实事
西丰县郜家店镇宣化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杨波,既是一名市直机关驻村第一书记,也是一名人大代表,解决基层群众的急难愁盼是他“双重身份”的第一要务。“进村入户,只有跟老百姓面对面,才能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杨波将察民情听民声作为履职的头道工序。
杨波(左)查看美丽乡村建设施工情况
初到宣化村,杨波一户一户地走,和村民、党员、困难群众面对面谈心,每到一户,他都认真地把村民反映的情况记录下来,再针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到实地进行走访调研。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分析,他掌握了宣化村“第一手资料”,并认真撰写了《关于帮扶西丰县郜家店镇宣化村调研情况的报告》,明确了时间节点,实行挂图作战。
“时间紧、任务重,确实有点‘压力山大’,我必须给自己加一把劲儿。”杨波为了兑现自己的工作计划,将报告、计划、规划分别上报到市人大常委会两级党组织,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全力支持。为兑现帮扶计划,第一年杨波先是协调了5万元资金,对全村45盏路灯进行修复,宣化村再一次亮了起来。当年,杨波又与多个部门沟通联系,完成了美丽乡村项目、宣化屯巷道改造项目、移民水渠项目3个项目,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
杨波说,虽然近几年宣化村有了较大变化,但与美丽乡村的预期目标还有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会持续把好事办实,用真心对待群众、用真情服务群众、用真诚带动群众,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为建设和美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西丰县和隆满族乡阜丰村,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裴鹏以党建为引领,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积极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
裴鹏给村民讲党课
曾经,村里的排水沟,每到雨季,河水泛滥,周边的农田和房屋都面临着被淹的危险。冬季,涎流冰一直流到村民家院里,裴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她多次向上级部门汇报,积极争取资金。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她白天跟着施工队跑现场,监督工程质量,晚上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协调解决村民遇到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占用部分村民家堆放柴草垛的地方,个别村民不理解,裴鹏就一次次上门耐心解释,讲清项目的意义和好处,最终得到了村民的支持。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条坚固的河堤终于建成,方便了农田灌溉同时又守护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除了河堤,村里的两座小桥也成为了村民出行的“幸福桥”。过去,村里的两条河沟没有桥梁,村民出行只能绕行,十分不便。裴鹏积极申请“一事一议”项目,组织修建小桥。她亲自参与设计,确保桥梁既实用又美观。小桥建成后,村民们出行时间缩短,走亲访友、农产品运输也更加便捷,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从科技助农到蒿柳养蚕,从黑猪品牌到村路改造,驻村第一书记们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实干笃定前行,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书写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今后,随着更多驻村干部深耕乡土,辽北乡村必将绽放出更绚烂的振兴之花,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
审核总编 傅强
来源:辽宁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