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贵州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内二科党支部书记、儿科学教研室副主任、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副主任徐洪波获得“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称号。从2023年的“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到如今的殊荣,这位扎根儿科一线18年的“生命守
转自:贵州日报
徐洪波。
杨国军 龙艳
2025年贵州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内二科党支部书记、儿科学教研室副主任、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副主任徐洪波获得“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称号。从2023年的“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到如今的殊荣,这位扎根儿科一线18年的“生命守门人”,以创新技术为利刃,斩断医学难题的荆棘;以躬身教学为火种,点燃儿科薪火的传承;以基层帮扶为针线,织密救治生命的网络,成功挽救了成百上千名危重患儿的生命,为贵州儿科医学领域开辟了一道生命之光。
他不仅是个人荣誉的获得者,更成为遵医附院工会“党建带工建”人才培育体系的生动注脚。多年来,遵医附院工会持续增强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临床-科研-人文”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为基石,构建起“先锋摇篮”培育工程,为徐洪波等一线骨干搭建起技术创新、教学相长、基层帮扶的立体舞台。在工会的赋能下,徐洪波以破局者的锐度、燃灯者的亮度、摆渡者的温度,在贵州儿科医疗版图上勾勒出守护生命的健康画卷。
破局者 在“生命禁区”拓荒赋能
在贵州儿科医疗版图上,有一组数据格外亮眼:每年救治超过600例危重患儿,抢救成功率高达95%以上。这份答卷属于遵医附院儿童重症医学科,是徐洪波和他的团队不断地坚守与突破。
技术突围,从“束手无策”到“贵州方案”。面对死亡率超高的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HLH),传统药物起效缓慢的困境,徐洪波与儿童血液肿瘤免疫科陈艳教授团队合作,将杂交血液净化技术联合化学免疫疗法率先引入贵州儿科重症领域,成功将该疾病的救治成功率从不到30%提升到75%,挽回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这项新技术获得3项省级科研基金支持,更在国际儿科权威期刊发表,让“贵州方案”走向世界。
填补空白,让“无处可去”变成“生命港湾”。曾几何时,儿童创伤及外科手术后的危重患者,只能转入成人ICU,因成人和儿童诊疗理念有所差异,结果差强人意。徐洪波带领团队赴上海、厦门学习儿童创伤管理,硬是在PICU辟出外科患者术后监护专区。另外,面对医院儿童心血管门诊缺失的困境,徐洪波于2023年在院内开设专科门诊,年接诊量近3000人次。
服务升级,从“救火队”变身“防护网”。2024年,川崎病的规范诊疗成为国家医疗质量控制的关键。徐洪波积极行动,多次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为遵义市的儿科医师开展专题培训,确保每位医生都能精确掌握川崎病的诊疗精髓,进而推动遵义市儿科医师的诊疗能力迈向更高水平的同质化。此外,他还在院内牵头成立川崎病MDT门诊,汇聚多学科力量,为疑难川崎病例和巨大冠脉瘤患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不仅攻克了疾病难题,更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我们并非创造奇迹,只是将自己逼至极限,把专业做到极致。”谈及为何能成为守护生命的“儿科卫士”,徐洪波说,医院领导非常重视PICU学科发展,先后四次派他到国内顶尖儿童医院进修,学习前沿理念与技术,返院后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每周二科室业务学习,每月病例讨论及技能培训。在技术创新领域,他亲自主导了多次关键性技术的改良,并成功推动了多项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凭借他的专业与执着,为贵州儿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燃灯者 为儿科“加油”播撒火种
“选择儿科,就是选择与挑战并肩。”在遵义医科大学的课堂上,徐洪波从不回避现实。作为儿科医生,他深谙其中艰辛,却以医教研融合的坚定步履,奋楫前行。
课堂,成为他播撒智慧火种的首要阵地。徐洪波运用的“案例教学法(CBL)”,犹如一股清流,冲破了传统医学教育的束缚。在他的课堂上,真实ICU场景通过数据与影像立体呈现——脓毒性休克患儿起伏的监护曲线、急促的警报声,瞬间将学生拽入生死时速的抢救现场。他宛如战场上的智勇指挥官,引导学生如侦探般抽丝剥茧,剖析病情,精心制定治疗方案,携手并肩,共赴医学战场的挑战。
“医生眼里不能只有病,更要有人。”徐洪波始终坚信,医学的温度源于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与关怀。他凭借科研思维深耕教学改革领域,成功申报3项院级教改课题,创新性地构建了“思政教育融入案例教学法在PICU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模式,并精心开发出特色鲜明的课程模块,旨在培育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与强烈的同理心,使他们不仅拥有精湛的医术,更能以温情之心守护病患,以关怀之手为生命点亮希望之光。
2022年,徐洪波因其卓越的教学和临床技能指导能力,被评为“优秀住培指导老师”。同年,在贵州省首届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大赛中,他带领的团队取得团队一等奖、带教老师个人一等奖,规培学生一、二、三等奖,包揽了所有奖项。2025年,他入选遵义医科大学“未来教学名师”培养计划。
摆渡者 打通基层救治“最后一公里”
“徐老师,凯里这边有个休克的患儿!”“徐老师,德江这边有个反复抽搐的患儿!”不管何时,只要徐洪波接到紧急求助,他会不厌其烦地指导用药,甚至到现场会诊,对当地救治困难的患者,他立即协调绿色通道转入遵医附院PICU进行救治。这样的生死速递,近五年来上演了80余次。
在经常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学术指导和医疗帮扶的过程中,基层医疗救治能力的薄弱让他深感忧虑。“必须让技术沉下去。”他推动建立“院前急救-急诊-PICU”为一体的救治体系,覆盖全省88个县(市、区),并定下铁规:“我们的电话24小时为基层开机。”如今,他的手机里存满了基层医生的联系方式,而他的号码也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每一个需要他的医护人群。
2022年,贵州省建设40家县级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作为当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推动落实。到2023年,贵州省再次规划建设41家县级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以进一步完善儿童危重症救治体系。徐洪波深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是儿科急救链的核心部分,是降低患儿病死率、减少伤残、提高儿童生存质量的“生命方舟”。他受邀前往遵义市习水县、绥阳县、赤水市、正安县等七家县级医院指导PICU病房的建设,目前这些病房均已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
徐洪波深知,医疗帮扶绝非简单的“输血”式救济,唯有构建长效的“造血”机制,方能为基层医疗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他通过“传帮带”的方式,精心培养了20余名基层儿科骨干,如今这些学员已成长为区域医疗中坚力量,在各自岗位上独当一面。
徐洪波从基层医疗体系的痛点出发,创新开展“阶梯式”教学模式,组织当地医院的主治医师与高年资住院医师组成教学团队,将小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技能培训融入日常教学,推动科室教学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凭借在基层工作的执着与坚守,他获贵州省人社厅授予的“服务基层表现突出专家”称号,成为贵州基层儿科医疗人才培养的一面旗帜。
仁心铸盾,匠心传灯。徐洪波以生命守护者之名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誓言,他用医者的仁心、师者的匠心、开拓者的决心,践行“护佑每一个小生命”的初心,为更多患儿带去生命的曙光,为“健康贵州”建设注入更多力量。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