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临朐,物产丰富!你可能想象不到,在咱们临朐居然还有种植茶树的,而且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早已开始了引进,1973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过临朐种茶的事。那个时候南方的茶在临朐已经引种成功!这篇文章主要介绍南茶北种成功的经验,而且这片茶园现在还有,
生态临朐,物产丰富!你可能想象不到,在咱们临朐居然还有种植茶树的,而且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早已开始了引进,1973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过临朐种茶的事。那个时候南方的茶在临朐已经引种成功!这篇文章主要介绍南茶北种成功的经验,而且这片茶园现在还有,就在沂山风景区的桃园子村。既然临朐这么早就有种植茶树的,为何大家在市场上却很难见到,听小编细细说来。
临朐茶口感独特!小编炒茶种茶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就单纯茶青来讲,临朐种植的绝对好!我曾经炒制过南方省份以及日照、崂山等地的茶青,那些茶各有千秋。唯独临朐产的茶叶香味独特,而且耐泡!每年春天及秋天我都会炒制一部分,除了自己喝就是送朋友。既然临朐茶这么好,为何不出名?卖不出好价钱来?
说起名气与价格,就需要说一下这个茶的种植环境了。临朐茶基本是南茶北引最北面的种植县了,再往北就没有种植的了!而同样是在临朐,茶树种植在肥沃的黄土地必死无疑,它需要在沙土里才能种植成活。在临朐的九山、沂山、辛寨、石家河、蒋峪等乡镇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壤,而且茶树越冬是个大问题,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就会白忙活一场。据了解,目前只有沂山、石家河还有部分种植的,种植量少其茶青的价格必然会高,做出的茶叶也会水涨船高,市场占有率低,种植面积少,这是原因之一。
茶叶炒制是需要技术的,特别是高端的茶叶,对制茶师的要求很高,而我们临朐却缺少这样的人才。我们曾经在沂山水库附近的村庄里喝过老乡自己炒制的茶叶,其味道里混杂着柴火的味道,这让茶叶的品质大打折扣。他们没有专业的制茶工具,都是用柴火炉子大锅炒茶,火不是大了就是小了,很难控制火候,而且茶叶容易吸收味道,所以炒出的茶叶品质并不高。缺少专业人士这是制约临朐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北方,日照茶与崂山茶早已名声在外!而咱们临朐的茶的影响力却亟待提高。宣传力度小影响了它的发展,在市场上名气小必然难以卖出高价来,就会波及种植户的利益,在前些年沂山大坡村的部分村民就砍掉了自己的茶树种植了山楂,因为当时山楂的收益远比种植茶树高。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理位置的因素影响,一般大家都认明前茶与雨前茶,可是在这个时候临朐茶还在“沉睡”,并未萌发,真正发芽是在五一前后,那个时候,南方的早春茶早已遍地是了,北方的其它茶也是如火如荼的采摘炒制中。我认识的一个茶农家里种植了十几亩地的茶树,五一期间一共采了不到一斤茶。而今年真正采摘却出现了在了五月十号之后。那个时候网上已经很少有人在讨论春茶了,茶的事情仿佛是花开荼蘼了!
其实临朐茶品质是非常好的!不论是做白茶、绿茶还是红茶,它的品质都是非常棒的!因为它的光照时间长,生长缓慢,又加上临朐生态好,茶叶的品质都是顶呱呱的,有机会大家可以尝尝小编自己做的茶叶就知道了,我们不卖茶,只传播茶文化。
附:《人民日报》1973年12月28日对临朐茶种植成功的报道
文章全文如下:
让“南茶”在沂蒙山区安家 山东省临朐县蒋峪公社核桃园大队党支部
我们大队地处沂蒙山区,气候比较寒冷、干燥,年降雨量达七百毫米,无霜期六个月,历来不种茶树。但我们这儿的人特别爱喝茶,能不能让“南茶”在沂蒙山安家呢?
开始,我们根据茶树生长的特点,把茶园选择在一条背风向阳,山泉流水四季不断,三面是茂密的树林,土质微酸的山沟里。广大干部、社员经过一个冬春的艰苦奋战,就把原来的乱石坡修整成土层一般在一米半以上,旱能浇,涝能排的梯田。清明以后,我们按照一般农作物的种植方法采取南北行下了种。二十天以后,一棵棵幼小的茶苗破土而出。大家看到南方茶树第一次在俺这里出土,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高兴。可是,过了十几天,小茶苗叶子突然由绿变黄,由黄变干,渐渐地死了百分之九十五。这时,有的人泄气了,说:“南方的茶树怎么能在北方安家呢?”但许多人却认为:一百棵死了九十五棵,还活了五棵,这说明里面有成功的因素。不是我们这里不能种茶,而是还没有创造出一种真正适合茶树生长的客观条件。只要我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条件,使之适应茶树生长的需要,就能使南茶逐渐适应北方气候,在这里安家落户。我们对死了和成活了的茶苗进行细致观察,发现活着的五棵都是在树荫下。有树荫的地方为啥茶苗没有死?没有树荫的地方为啥茶苗都死了?我们分析:南方阴雨天多,空气湿润,适于茶苗生长。另外,茶苗出土前,要及时做好遮荫。我们这里气候干燥,春季雨水稀少,加上播种浅,茶苗根扎得浅,不抗旱,如果再不做遮荫工作,苗就不能成活了。
这个认识究竟对不对,还得拿到实践中去检验。这年冬天,我们又深翻土地,修成了窄幅梯田,每亩施基肥五千斤,并挖了十四个蓄水塘,修好排水沟。第二年一开春,把地灌透水。为便于遮荫,我们按东西行向,实行单行点播。小苗出土前,又及时搭好树枝“遮荫”。由于我们抓了深沟浅播和遮荫两个主要环节,茶苗根扎得深,能抗旱,生长也旺盛,成活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
下一关,是怎样使茶苗安全过冬。南方冬天,气温最低一般在零下二至四度;我们这里却在零下十八至十九度,要使茶苗安全过冬,就得做好茶树的保温工作。我们组织了几个老贫农研究茶苗过冬的保护措施。老贫农王新远说:“过冬的大蒜盖上一层豆叶就冻不死,我们给茶苗打上挡风障,再盖上一层豆叶,过冬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大伙一讨论,觉得这个办法有道理。大家以为这回茶苗过冬没问题了。谁知来年春季解冻后,有些茶苗冻卷了叶,有的冻干了枝。我们马上给茶苗浇水施肥,让它
“返青”。可是,过了几天,百分之四十的茶苗都枯萎死了。头年还是一地枝旺叶茂的茶苗,一个冬天就冻死了将近一半,看了真有些心疼。怎么办?我们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关于“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的教导,使大家懂得了,“南茶北引”随时都可能出现新的矛盾。只要我们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就一定能找到解决新矛盾的办法。大家七嘴八舌,找出了许多原因。有的说:“大蒜的耐寒程度比茶树强得多,不能把大蒜过冬的办法用在茶树上。豆叶虽然能保温,但是它很容易透风。”有的说:“我们办事就缺少两分法,光顾给茶树苗做保温准备,没有让茶树苗在越冬前吃足喝饱,茶树抗寒能力弱,所以就冻死了。”
吃一堑,长一智。我们根据头一年的经验教训,重新制定了茶树越冬管理措施。“霜降”前,茶树虽然不发芽,但根系还有吸收养料和水分的能力,我们便在茶行两侧开沟,每亩施了四千斤越冬肥。这样,既能保温,又能供给茶树在冬休中吸收养料。我们还及时灌了越冬水,使茶树生长健壮,提高茶树的抗旱和御寒能力。此外,在“小雪”之前搭好了挡风障,“大雪”之前给茶苗基部培了土,土盖没茶苗的三分之二,在顶部稀疏覆盖。这样,茶苗就象在温室里一样,既有阳光,又能遮避寒风。这年冬天,雨雪稀少,最低气温降到零下二十度左右,茶园里的几个老贫农,整天在测地温,加固挡风障,使茶树安全度过了冬天。
第二年“雨水”后,我们及时浇了返青水,施了催芽肥,结果,茶树没有一棵冻死,长得越来越好。现在,俺大队种的三十二亩茶园一片葱绿,有的每亩产量达到一百一十斤。我们还用自己采摘的茶籽,繁殖了茶树的第二代。“南茶”终于在我们这里安了家。
来源:大美临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