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我省中医药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扎实推进中医药定量化研究,围绕中药高效萃取、创新药开发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石家庄、保定、沧州3市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同步推进5个省级试验区建设。创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30个、省级59个,建设县级中医院“两专科
转自:河北日报
我省不断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守正创新,“健康瑰宝”活力迸发
中医药深受人民群众信赖和欢迎。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努力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融入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全过程。
2024年,我省中医药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扎实推进中医药定量化研究,围绕中药高效萃取、创新药开发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石家庄、保定、沧州3市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同步推进5个省级试验区建设。创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30个、省级59个,建设县级中医院“两专科一中心”41个、“旗舰”国医堂180个,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今年,我省将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群众健康方面做哪些工作?中医药传承创新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
纵深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
“多亏了夏医生诊治,我现在呼吸顺畅多了,上楼梯也不喘了。”保定市民霍女士近些年饱受胸闷憋气困扰。她口中的夏医生,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夏宏盛。
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挂牌“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后,两年来,广安门医院共派出120余名临床和医技专家,开展诊疗、教学工作,其中先后有20余名专家长期驻保,夏宏盛就是其中之一。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医疗质量、服务能力、诊疗水平、专科建设以及科研与教学水平持续提升。
2024年,石家庄、保定、沧州3市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我省同步推进5个省级试验区建设。我省各试验区围绕主题,结合本地优势特色开展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邯郸市着眼基层,开展中医基层巡诊志愿服务助力巩固脱贫成果;邢台市把“扁鹊康养牌”列入文化兴市战略“四张牌”之一,把中药加工制造和康养产业列入九大产业之一;保定市实现市县中医药管理机构全覆盖,建设了守真、易水、安国等一批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在安国设立中医药发展基金,形成持续稳定的多元投入机制;秦皇岛市借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医药国际化服务中心和区域制剂中心,实施市县融合发展中医药同质化服务;唐山市成立县际中医联盟,同时在中医医院临床科室探索实行本院科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外聘科主任主导业务发展的“双主任制”。
为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我省发挥医保政策引导、价格杠杆调节作用,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目前,我省纳入医保支付的中药饮片达892种,中医医疗服务项目达164项。
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上,我省加大对中医病种的支持力度。2024年8月,省医疗保障局联合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了符合我省实际的中医优势病种和中医特色病种,全省明确对91个中医优势病种、270个中医特色病种在医保基金支付上给予倾斜,充分调动中医院参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在故城县,乡镇医生开具的中药处方通过“云端”直达县中医医院智慧共享中药房,煎煮封装后的汤剂经物流当日送抵患者家中。这种“云诊疗+智慧配送”的中医药服务模式,已覆盖全县15分钟生活圈,去年让26.8万人次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中医药服务。.
近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多融入群众生活,我省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群众健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完善服务体系。经过不懈努力,全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有中医类医院394家,其中三级中医院50家、二级中医院152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立中医药科室,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国医堂2297个,配备中医师提供中医药服务。此外,还启动建设了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等重大项目。
提升服务水平。利用财政资金近3亿元,重点支持县级中医院建设治未病科、康复科、针灸科等中医药特色专科,大力推广刮痧、推拿、拔罐等“简便验廉”的中医药适宜技术。30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培育)单位,447个专科成为省级中医优势专科。
推进惠民服务。通过宣传中医治未病理念,根据季节疾病发病特点和易感人群,及时发布中医药防治方案;累计播出《国医话健康》微视频266个、《非常大中医》电视节目800余期,开展中医药文化夜生活等活动3000余场,参与群众百万人次。举办全省中医药职业技能创新大赛,开创国内首家采用卫星电视、新媒体端同步播出的中医药职业技能大赛的先河。连续三年实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防控民生工程,累计筛查2300多万人次,并针对性开展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发病率下降0.9个百分点,治愈率达九成以上。
今年,我省将如何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建好重大工程,发挥龙头作用。加快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并由京津和我省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单位共同牵头,年内打造8—10个覆盖全省、上下联动的中医优势专科集群,开展远程会诊、定期巡诊,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让人民群众就近享受到高水平中医药服务。
强化县域服务,提升同质化水平。持续打造“旗舰”国医堂和中医阁,遴选30种左右中医药特色技术,依托市级中医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全省范围内面向基层医务人员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行动,真正让中医药服务移步可至、触手可及。同时,推进区域共享中药房建设,为更多患者提供调剂、煎煮、包装、配送等一站式用药服务。
中医药协同发展不断深化
近日,笔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秦皇岛市中医医院)体重管理门诊走访时看到,就诊者站在人体成分分析仪上,握住手柄进行身体测试。不到半分钟,医生便开具了一张有身体质量指数、内脏脂肪等级等数据的分析报告,并以此为依据,为患者制定减肥方案。前来复诊的董先生说,经过诊疗,他已成功减重10公斤。
减肥方案中,不仅有详细的食谱建议,还有清晰的运动指南。医生还会联合营养科、中医科等多学科医护人员组建一对一的减重规划群,每日对患者的饮食、锻炼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2024年以来,诊疗能力、省外就诊数量等指标持续向好。
中医药区域协同更加紧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雄安新区共建中医医联体,新增京津冀中医药合作项目80余项,建立京津名中医工作室80余个。京津冀联合举办中医药管理能力培训、召开中药材产业大会、缔结中医药服务贸易协议、启动高校战略合作,我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向京津地区开放。开展名中医惠老行动,实现环京津等级以上养老机构“养中有中医”。京廊、京衡中医药合作稳步推进,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见效。
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将实施京津冀高水平中医药协同专科、“名医入冀”工作室建设、西学中人才培养项目。探索京津冀三地中医药继续教育学分互认。指导京廊、京衡中医药合作不断深化,推动承德、邢台、沧州等地与京津拓展新合作,打造“一地一特色”区域协同发展亮点。
中医药传承创新扎实推进
淡豆豉是一味传统中药,一般以黑大豆、青蒿、桑叶为原料,经煎煮、蒸制、发酵等工序加工而成。
推进中医药定量化研究,进行发酵类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传承创新,是提高淡豆豉质量的根本保障。在我省,河北美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发酵类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基地,让辅料煎煮、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等炮制各环节标准化,实现淡豆豉现代化、规模化、连续化生产,有效保障了产品质量。
2024年,我省扎实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医药定量化研究在设备研发、中药材分析、方剂研究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省科学技术奖专设中医药组,实行同行评议。新建省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12个、名中医和老药工工作室50个,制定发布我省中药材团体标准52项,遴选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8个、工匠师15个。
如何加快推动中医药定量化研究工作见行见效?今年,我省将推动中医药科研、教育、人才一体发展,整合平台资源,深化中医药定量化研究。
持续推进中医设备装备研发,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诊断功能,提高设备生成质量,完成3至5种中药有效单体中试转化并实现量产,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高效萃取关键技术并在企业推广。
为进一步激发我省中医药科研创新活力,今年我省将以定量化研究为导向,指导12家省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完善研究方法路径,储备一批高质量科技攻关项目,争创2至3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
药效是中医药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方面,药材品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围绕落实《中医药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我省将筹备建立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专家委员会,启动地方标准制修订,加大中医药重点领域标准供给。(赵泽众)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