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宿迁,值得“封神”的10种特色小吃,价不贵,还好吃,外地不多见”
“宿迁,值得“封神”的10种特色小吃,价不贵,还好吃,外地不多见”
宿迁,处吴越之东隅,实乃江淮之要冲,
其饮食文化如楚汉风云,南北交融,气象万千。
春秋钟吾故国,秦汉泗水封疆,唐避代宗讳更名宿迁,
宋属淮阳军,明清隶淮安府,千年沿革铸就舌尖上的“双面绣”。
其地枕河襟湖,骆马洪泽双珠映日,银鱼青虾四时不绝。
天岗湖银鱼炒蛋,金白相映,恍若星河落盘。
更有黄狗猪头肉,乾隆御笔题诗,八小时慢炖,肥而不腻,香透街巷;
车轮饼形如满月,冰糖猪油裹豆沙,酥脆香甜,承载百年匠心。
南北风味在此碰撞,早有鲁皖糁汤滚沸,佐以酥脆烧饼;
午间煎饼卷万物,兼得齐鲁豪迈与淮扬精致。
新袁羊肉红烧清炖,冬令驱寒;泗阳膘鸡红白相间,宴客必备。
更兼洋河双沟,酒脉承自明清,曲香浸着运河水,醉了多少文人墨客。
每逢四月庙会,车马骈阗,五香大头菜、水晶山楂糕沿街飘香,烟火气里尽是千年乡风。
宿迁之味,是霸王戟上的酒痕,是运河舟中的炊烟,是南北交融的活态史诗。
从楚汉硝烟到今日市井,每一道菜皆有来历,
每一味汤皆含春秋,诚可谓“舌尖上的博物馆”。
乾隆贡酥
皇帝连啃三块后龙颜大悦,当场封叶仲兴为御厨,自此“乾隆贡酥”名震江南。
这烧饼的魅力全在“四绝”:
香得层次分明,面香、油香、芝麻香三重暴击,用的全是去壳芝麻仁,苦涩尽除只留醇厚;
脆得矜持,轻拿轻放仍沾唇即碎,夏天放五天依旧咔嚓作响;
酥得彻底,从皮到芯如云朵般绵软,全靠手工反复揉搓出数十层薄如蝉翼的面皮;
透得精致,刚出炉的烧饼像琥珀雕件,芝麻如星子嵌在金黄饼面上。
丁家汤包
是光绪年间飘出的百年烟火气。
创始人丁今之机缘巧合得御厨秘籍,从此让宫廷技艺在民间扎根。
这包子皮薄得能透光,却兜得住用猪骨、草鸡和十二味香料熬了十二天的老汤,
汤清不腻,馅料鲜嫩,咬一口先吸汤再嚼肉,暖意从舌尖淌到胃里。
如今第四代传人丁岩石把老手艺玩出了新花样,"包中包"还拿了专利。
但丁家汤包魂没变——
老师傅们仍坚持手工和面,面团要揉到"三光",馅料得是前腿肉配河虾仁。
这滋味,宿迁人从小吃到大,外地人专程来打卡,
连小品演员郭达都夸它是"宿迁的狗不理"。
小团饼
传说嫦娥曾为它偷溜人间,连太白金星都馋得忘了玉帝的召令。
金黄脆皮裹着绵软内芯,咬一口,小麦香在舌尖炸开,
像咬住了宿迁人骨子里的质朴。
旧时渔民下湖、农人耕田,兜里总揣着它,管饱又扛饿。
如今街头巷尾飘着面香,老师傅守着鏊子,手工揉面烙饼,褶皱里都是岁月痕迹。
这饼不贵,却能让游子想起灶膛前的母亲,也能让外乡人尝到最地道的宿迁味道。
水晶山楂糕
这方琥珀色凝脂诞生于项羽卫士播撒山楂核的传说,
两千年来浸润着楚汉风骨。
支口镇的铁球山楂在冲积土里蓄足酸甜,
老匠人守着柴火灶,将去核果肉熬成颤巍巍的果胶,
兑入冰糖慢搅至挂旗,倒进青瓷盘便凝成能透字的“水晶”。
咬开Q弹糕体,山楂的微酸裹着冰糖的清甜在舌尖化开,像咬住整个秋天的日光,
黏糯中带着颗粒果肉的俏皮,配着骆马湖的晨雾茶,连项王若在世也要多添三碗饭。
车轮饼
乾隆爷当年路过宿迁,被这圆如满月的点心勾住了魂,
面皮是水油面与油酥面反复糅合的杰作,炸后层层起酥,咬下去咔嚓作响;
馅料里猪板油裹着核桃仁、瓜子仁,混着糖桂花香,
最妙是藏着几粒冰糖,嚼起来咯吱咯吱,像在舌尖跳起了踢踏舞。
老宿迁人说,这饼是“三巧”酿的传奇:
巧师傅揉面如变魔术,巧大妈调馅似作丹青,巧姑娘奇思妙想加冰糖。
如今走在埠子镇老街,空气里飘着油炸面的焦香,
刚出锅的饼捧在手里烫手,咬一口,糖油混合物的幸福感在嘴里炸开,
酥皮簌簌往下掉,得用手接着吃才够味。
泗阳膘鸡
这道红白相间的蒸菜藏着四百年的烟火气。
相传明末史可法驻守桃源时,厨师用山药、猪肉糊与鸡蛋清叠出“假鸡肉”,
既应了将军战时简朴的生日宴,又意外成就了这道荤素交融的奇味。
如今膘鸡稳坐泗阳宴席“头把交椅”,
上层白玉般的山药肥膘与下层玛瑙红的瘦肉蛋黄相拥,蒸笼里沁出肉香,咬下去柔韧不腻,
像是把整个江南的温润都化在了舌尖。
这道非遗美食早就不只是菜,它是泗阳人待客的体面,也是游子魂牵的乡味。
擀面皮
这小吃从陕西岐山传来,带着“御京粉”的皇家血统,
却在宿迁落地生根,成了街头巷尾的烟火气。
面皮蒸得透亮,切得比凉皮宽些,裹着酸辣汤汁,
配上脆生生的黄瓜丝,嚼起来筋道弹牙,
辣油香而不呛,一碗下肚,额头沁出薄汗,浑身都舒坦。
老宿迁人念叨,二十年前黄墩第一家擀面皮摊子支起来时,三毛钱就能买份满足。
如今虽涨到五块钱,那味道却始终没变,
汤头里藏着甘草的回甘,辣椒面是手工舂的,连醋都要用宿迁本地的粮食醋。
新袁羊肉
是江苏宿迁泗阳县新袁镇的招牌美味,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被它征服,一句“仁和羊肉甲天下”让它成了贡品,古镇因此名扬四海。
最绝的是夏令羊肉!
别处夏天吃羊怕膻味,新袁人偏要反着来。
羊肉用土灶焖透,配酸菜或白菜一炖,汤汁清亮,肉酥得能用筷子夹散,
半点膻味没有,只剩鲜甜在舌尖打转。
从羊头到羊尾,羊口条、羊眼、羊球……
30多种吃法能摆一桌“全羊宴”,爆炒焦香、冷炝爽脆,连羊血都能做成滑嫩的羹汤。
黄狗猪头肉
创始人黄德(人称“黄小狗”)因水患逃难至宿迁,
在东大街支起炉灶,用祖传手艺把猪头肉炖得酥烂入魂。
乾隆微服私访时被肉香勾了魂,一句“酥鲜嫩烂香,海内应无双”让这道菜封神,
从此老汤代代相传,成就“乾隆老汤”的雅称。
百年老汤熬出宿迁魂,猪头肉切块下锅,
与八角桂皮跳起火焰圆舞曲,八小时文火慢煨,肥肉颤巍巍化在舌尖,
精肉丝丝缕缕裹着酱香。
如今这口非遗技艺炖出的暖意,仍是游子归乡的第一口乡愁。
赵家糁汤
这碗汤的传奇,从清乾隆年间便开始书写,
当年微服私访的乾隆途经皂河,被一碗用牛骨、麦仁熬煮的浓汤勾住了魂,
脱口而出“这是啥汤?”,从此“糁汤”之名便带着皇家的金口玉言流传至今。
赵家糁汤的精髓,全在那一锅熬足十二小时的牛骨高汤。
牛圆骨需浸泡四小时,再与秘制香料包在甑锅中细火慢煨,
待到次日凌晨,才将牛肉、麦仁、面粉按比例下锅,
两次沸煮后撒入葱姜,最后以胡椒粉、香醋、香菜提味。
汤色如琥珀,麦仁绵软如沙,牛肉酥烂入魂,
喝一口,鲜香直冲天灵盖,暖意从舌尖蔓延到胃里,连寒风都能被融化。
宿迁的滋味,是梧桐巷里飘出的霸王别姬香,
是运河畔蒸腾的羊肉鲜,更是街角老灶前滋滋作响的车轮饼。
这座千年古城把楚汉风云揉进面皮,将漕运往事炖作老汤,每一口都藏着时光窖藏的故事。
若想读懂宿迁,不妨走进晨雾未散的黄狗猪头肉铺,
或黄昏时支着木桌的糁汤摊,让滚烫的汤水漫过舌尖,
此刻你尝的何止是美食?分明是项王举过的杯,乾隆走过的街,
是千年烟火在人间的鲜活回响。
下次来宿迁,记得空着肚子,这里每个巷口都站着等你解锁的味蕾传奇。
来源:风烟食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