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车间里叉车横冲直撞,工人蹲在设备旁翻找零件,成品堆得连消防通道都堵了,这种场景在制造业太常见。
车间里叉车横冲直撞,工人蹲在设备旁翻找零件,成品堆得连消防通道都堵了,这种场景在制造业太常见。
搞了十多年精益咨询,发现90%的工厂问题都藏在"七个流"里(人流、物流、信息流、原材料、在制品、成品、易耗品和废品)。今天咱就用几个实打实的案例,把工厂布局的门道说清楚。
1. 人流动线:别让工人每天多走两公里
去年在浙江一家汽配厂,我拿计步器给工人测过:绕路取料、跨车间送检,每人每天多走2.1公里。
后来把质检站嵌进生产线,茶水间改到U型线凹槽处,生产效率直接涨了18%。
2. 原材料流:别让供应商当甩手掌柜
广东某家电企业过去总抱怨"供应商送料不准时",其实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收货区到产线要拐三个弯。
后来在厂房西侧单独开卸货口,让铝材直接滑进冲压车间,库存周转率从4次提到7次。现在他们更进一步:让包装箱供应商直接在箱体印工序代码,拆封就能上流水线。
3. 在制品流:小推车藏着大秘密
山东一家农机厂原先用传送带搞"大锅饭",后来改成带轮子的组装台。每个台子自带30分钟用量零件,跟着产品流动,结果半成品堆积量砍掉四成。
关键诀窍,是给每个小推车装限高杆,堆超过1.2米自动报警,这比ERP系统预警还管用。
4. 信息流:别让电子屏成摆设
苏州某电子厂花80万装了电子看板,结果工人还是靠吼。蹲点一天后发现:屏幕装在3米高的横梁上,工人得仰着脖子看。
后来把显示屏降到1.5米高,再加个蜂鸣器,异常响应时间从22分钟缩到7分钟。信息流不是越高大上越好,得顺着人眼的自然视线走。
5. 废品流:垃圾堆里能刨出金条
天津有家食品厂,每月光报废包材就浪费12万。后来在生产线末端加装粉碎机,把废纸箱当场打成填充料,反而省了外购缓冲材料的钱。
车间主任有句话糙理不糙:"废品不是垃圾,是放错地方的现金。"
6. 易耗品流:把扳手当手术刀管
东北某重工企业,每年光丢工具就损失50万。现在每个工具箱装电子锁,用指纹领用,超时未归还自动扣绩效。
更绝的是给每个扳手刻二维码,扫码就能看到上次是谁弄丢的,工具丢失率从17%降到2.3%。
7. 成品流:别让仓库成终点站
最让我震撼的是郑州一家家具厂,他们的成品区根本不在厂里,货车月台就是最后一道工序。
产品检测合格的瞬间,自动扫码触发物流系统,直接装车发往客户。库存周转天数从35天压到8天,光是省下的仓储费就够买两条新生产线。
车间里没有静止的物料,只有没设计好的流动,机器会生锈,零件会落灰,但流动的工厂永远年轻。
来源:稀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