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世界四大文化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战国晚期,中原大地战火纷飞。诸侯纷争愈演愈烈,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后的强大国力,不断蚕食周边国家。名士苏秦提出合纵,即联合六国一同抗秦,屈原积极参与此事,与苏秦一起促成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并使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六国合力犹如铁壁铜墙,自此秦国再不敢轻启战端。也因此屈原得到了楚怀王的重用,任他左徒官职,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做主。
屈原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楚国看起来要蒸蒸日上,谁料暗流已在宫闱涌动。楚王对屈原的重用和屈原推行的新法遭到了贵族们的嫉恨,特别是楚公子子兰,他们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夺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疏远。
楚国拉拢其他五国结盟,这件事成了秦国的心腹大患,秦国一直希望找一个突破口,拆散六国联盟。听到屈原和楚王失和这个消息,秦王赶紧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六国联盟。
秦王很高兴,给了他一批钱财和珠宝用来疏通门路。张仪假装辞去秦国相位,还将相印还给了秦王,做足了辞官的假象,然后来到楚国。
张仪先去游说屈原,劝他放弃和另外五国的联盟,同秦国结盟,屈原不为所动。立马又去拜访公子子兰。"您想啊,"他捻着胡须循循善诱,"要是没了六国联盟,屈原不过是个耍嘴皮子的书生,而您才是楚王真正的左膀右臂啊!"这这些话正中子兰的下怀,两个人一拍即合。有了子兰的首肯,张仪很快就得到了楚国其他贵族的信任和支持。
通过子兰的引荐,张仪见到了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张仪投其所好,献上一对价值连城的白璧,郑袖心花怒放,爽快地答应了张仪的要求,促成楚国和秦国结盟。他们认为,只要楚怀王不再相信六国联盟的牵线人屈原,那么联盟就不攻自破了,只要六国联盟破裂,那么楚国就有了和秦国结盟的可能。
不过要让楚王对屈原彻底寒心,总得想个周全的法子。这天子兰领着张仪见楚怀王,张仪劝怀王说,和齐国等弱小国家结盟,不如和强大的秦国结盟,只要楚国愿意联盟,秦国可以把六百里土地送给楚国。楚王信以为真,大喜。郑袖借机说:“听说张仪前段时间找过屈原,屈原想要他的一对白璧,张仪没给,不知道屈原会不会反对呢?”
第二天,楚王设宴,商议秦楚结盟之事,屈原不知道有计,果然大力反对联盟,说道:“不可解散六国联盟,秦,虎狼之国,不可信!”楚怀王想起昨天郑袖说的话,愤怒地斥责他:“难道在你眼里,六百里土地比不上一对白璧吗?”然后让人把屈原赶出宴会,从此再也没有召见过他。
屈原眼看着自己心血散尽,失去了联盟做依靠,楚国无异于羊入虎口,离亡国也就不远了。屈原满腔的忧愤无处发泄,于是写了一首长诗《离骚》。
想不到这首诗成了子兰他们污蔑他的口实,说他诗中称楚王像夏桀和商纣王一样是个昏君。楚怀王大怒,撤了他的官。屈原从此离开郢都,流放到了汉北。
屈原心中忧愁憔悴,彷徨于川泽之间,游荡在平原丘陵之上,向苍穹发出呼号,仰面叹息。有一天,他在一座古庙里的墙壁上,看到各种天地神灵与古代圣贤的壁画故事。这些圣贤故事触动了他的心事,于是写下了诗歌《天问》。
这边楚怀王听信谗言,断了和齐国的联盟,一边派使者与齐国解除盟约,一边派使者跟着张仪到秦国,好接收他允诺的六百里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后假装从车上掉下来受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不见楚国使者。楚怀王以为这是与齐国断交不彻底的原因,于是派勇士宋遗到齐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大怒转而与秦国缔结盟约。
张仪得到消息,六国联盟确实解散了,才肯出来和楚使见面,笑着说:“我当时说的,是要把自己的六里封地送给楚国,国家的土地怎么能说送就送出去呢?”楚使目瞪口呆,但是也无奈,只好两手空空地回去了。
楚国使者回国后将此事转告给楚怀王,楚怀王得知被骗后大怒,立刻派兵攻打秦国。秦国联合齐国,对楚国前后夹击。楚国难以抵挡,汉中地区很快成了秦国的了。
楚怀王这时想起了流放汉北的屈原,派人立刻召他回来,出使齐国,想要修复两国的关系。
齐王对楚国的背信弃义格外恼怒,气得吹胡子瞪眼。但出于对屈原的敬重,到底还是咬咬牙撤了兵。
这边刚跟屈原谈完撤兵的事儿,那边就传来秦楚和谈的消息。屈原心里咯噔一下,生怕又是个圈套,急吼吼往回赶。路过楚国云梦地区时,见到百姓们正在追悼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屈原深受感动,也下车一起祭拜,并痛斥“奸臣误国!”于是在神位前写下了《国殇》。
屈原要回国的消息传到楚国郢都,公子子兰吓得直蹦跶。他赶忙对郑袖说:"快去跟大王说,屈原在外头散布谣言,说咱害得将士们白送命,这会儿回来怕是要算账!"
郑袖抹着泪跑到楚王跟前哭诉:"大王您听听,屈大夫在老百姓跟前哭诉,说阵亡将士的冤魂都要找咱们索命呢!"怀王第二天就下了指令,让屈原不必进宫,马上赴任三闾大夫。
屈原前脚刚走,楚国后脚就变了天。秦国瞅准时机,对着楚国就是一通猛打,一口气抢走了楚国八座城。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突然收到秦王来信,说要在武关见面商量"怎么永远和好"。
这时候屈原拼命拦着不让去,可怀王就像吃了秤砣铁了心,非要单独赴约。结果刚到武关地界,就被秦国埋伏的军队直接扣下,押着往咸阳送。这一趟会面,可真谓是羊入虎口。
楚都郢城接获消息后,郑袖立即扶持太子熊横上位,是为顷襄王,并任命子兰为令尹,垄断军政大权。屈原赶回都城冒死谏言新君应重修六国合纵之约,集结诸侯之力迎归怀王。然子兰一党充耳不闻,盖因当年正是这群佞臣蛊惑怀王孤身赴武关会盟,害怕怀王归来清算旧账,更畏惧与虎狼之师的强秦正面冲突。
他们把屈原赶出郢都,还不许他回来。过了三年,顷襄王突然收到秦国消息,说怀王已经死了。原来怀王到了咸阳后,秦王逼他交出黔中之地,怀王死活不答应,结果被软禁起来。
关了整整一年后,怀王趁看守不注意逃了出来,一路跑到赵国边境。可他当年老是破坏合纵盟约,把其他五国都得罪光了,赵国人还在记仇,根本不让他进城。怀王只好调头往南跑,打算投靠魏国。没等他走到魏国,秦军追兵就到了,又把他押回咸阳。怀王气得当场吐血,病恹恹拖了一年多,最后窝火生病,憋屈致死。这会儿秦国只能把他的尸首送回楚国。
在楚怀王的灵柩跟前,屈原哭得撕心裂肺。他再次跑到宫里求见顷襄王,说得赶紧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发兵打秦国。可顷襄王根本不搭理他,他就跪在宫门口,白天黑夜地干嚎。
郑袖娘娘实在受不了这动静,打发子兰去轰人。屈原瞪着通红的眼睛骂人:"当初是谁让大王去秦国送死?你身上流的还是楚国血吗?你就是秦国的奸细!楚国老百姓吐口唾沫都能淹死你!"
子兰回去后,就把这些话添油加醋地告诉了郑袖。郑袖一听就火了,马上求见顷襄王,逼着他撤了屈原的官职,还把他赶到江南去,永远不准再回郢都。
屈原心灰意冷,痛恨秦国的同时,也恨这些将会毁掉楚国的人,他回到家乡后,给楚怀王设立了灵位,在悲痛与对昔日楚国的怀念中写下了《招魂》。
屈原流放南方后,整天抑郁不已。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传来,屈原知道楚国要亡了,已经无力回天了。他踉跄着走到汨罗江边,望着江水里自己苍白的倒影,自言自语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万念俱灰之际,他抱起块石头,一头扎进江里,再也没上来。
屈原热爱楚国和楚国的百姓,一生都忠于自己的国家,却一生坎坷,屡次遭受小人的诬告和陷害,一次又一次地被楚怀王不信任、驱逐,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复兴楚国。屈原也曾悲痛失望,但每一次所受的委屈,最终都化作他下一次投身复兴楚国社稷之路的动力,这就是我们追忆了几千年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他的爱国情怀和文学才华却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化的星空中。他的作品和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用端午节来怀念他,也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来源:鉴往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