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张闻天追悼会,妻子刘英希望陈云致悼词,陈云为何婉拒?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9 23:17 3

摘要:1925年,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投身革命洪流。不久之后,他被党组织派往苏联,担任共产国际东方部的报道员,正式走上了理论和宣传工作的道路。

张闻天去世后的第三个年头,1979年8月25日,一个等待了太久的追悼会终于得以隆重召开。

张闻天的一生跌宕起伏,早年求学异国,留学东瀛又渡洋赴美,广博见闻为他后来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基础。

1925年,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投身革命洪流。不久之后,他被党组织派往苏联,担任共产国际东方部的报道员,正式走上了理论和宣传工作的道路。

苏联的日子寒冷而清苦,但张闻天却乐此不疲,白天在教室里认真听讲,夜晚则伏案翻译马克思、列宁的著作。

他曾对前来探望的陈云笑道:“仲青兄,世界革命的种子,我们这些人总要认真种下去才行啊。”

陈云也笑了:“洛甫兄,你播种思想,我管柴米油盐,各有分工,各尽其职嘛!”

这对挚友在莫斯科相识,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多年后,陈云回忆起张闻天,常说:“洛甫同志不光书读得好,人品更让人敬佩。他那些理论文章,曾经指导过多少年轻干部啊。”

然而,张闻天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刘英——他的妻子,那些年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目睹了他日渐衰弱的身体和依旧坚强的意志。

1976年,张闻天离开了这个世界。

刘英想到陈云和丈夫一生交好,便亲自登门:“仲青同志,你和闻天交往多年,他生前一直很敬重你,这次的悼词,我真希望你能来念……”

陈云沉吟良久,抬头望着窗外:“嫂子,洛甫兄的品格和贡献,大家心里都有数。但我的话未必合适,还是请别人来吧。我来,是在心里念给他听的。”

刘英微微一愣,声音中有些哽咽:“仲青同志,我懂你的意思。”

陈云叹了口气,慢慢说道:“洛甫同志受的苦太多了,今天他名誉恢复了,这是全党之幸,也是人民之福。我若站在那里,只怕忍不住泪流满面。他这一辈子,不容易啊。”

追悼会上,人民大会堂内人潮涌动,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泪光。悼词中,高度评价了张闻天毕生对革命事业无私的奉献以及对理论建设的不朽贡献。

陈云坐在台下,静静聆听。结束时,他缓缓站起身,轻声自语:“洛甫兄,这一天,咱们等得太久了。”

大厅里静默良久,仿佛每个人都听见了这句低语,都在用心回应:“是啊,这一天,真的等得太久了。”

02

1935年初的遵义。

此时的张闻天刚刚接替博古,负责主持党中央的日常工作。他多年留学海外,又在苏联系统地学习过马列主义理论,因此在党内享有较高的威望。但此刻,他正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迷茫。

前线的战报接连传来,形势并不乐观。张闻天在苏联时形成的那些理论经验,此刻却似乎在中国的土地上失了效。他在屋内踱来踱去,手里攥着刚收到的一封密报,眉头紧锁,内心烦乱。

这时,毛泽东缓缓走了进来。

张闻天见到毛泽东,有些犹豫,最终还是开口道:“润之同志,说句心里话,这段时间我的心很乱啊。过去在莫斯科时,书本上的理论都是完美的,可真要放到咱们中国来用,怎么就处处碰壁呢?”

毛泽东微微一笑,走到桌前坐了下来:“洛甫同志啊,书本里的东西固然有道理,但咱们中国的情况和苏联大不相同。你从苏联回来,心怀满腔热情,急于把理论用到实际中,这是好事,可也容易走偏。中国革命可不是照搬西方的模式就能成的。”

张闻天长叹了一口气,沉重地说道:“润之同志,你是说,我这段时间犯了左倾的错误?”

毛泽东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点燃一支烟,静静地吐出一口烟雾:“左倾也好,右倾也罢,最关键的,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的敌人不是纸上谈兵的假设,他们是真实存在的,是有力量的。忽视他们,就是忽视了我们革命的成败。”

张闻天点了点头,沉思片刻,叹道:“我以前总认为,我们掌握了先进的理论,就一定能战胜敌人,却忘了白区的敌人多么强大。这一点上,我的确错了。”

毛泽东微笑道:“认清错误,比不犯错误更难,更可贵啊,洛甫同志。”

此时,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王稼祥推门进来,看到毛泽东也在,欣慰地笑了:“润之同志也在正好!遵义会议马上就要召开了,这一次必须确定咱们党的正确路线,可不能再走弯路了!”

张闻天坚定地回应:“稼祥同志说得对,这一次,我们必须要力挺润之同志的路线!过去我犯了错误,现在应该纠正过来了。”

毛泽东摆摆手,谦虚地说道:“我也不是全对,咱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既然已经发现错了,那就一起改过来。革命道路曲折,这点困难又算什么?”

几天后的遵义会议上,会议室里的气氛凝重异常。关键时刻,张闻天率先开口:“同志们,我首先检讨一下自己的错误。这些日子,我反复思考,过去我们高估了红军的理论优势,却忽视了白区的实际情况。这种左倾错误,我们必须彻底纠正!”

随即,他转向了毛泽东,语气坚定:“我坚决支持润之同志的主张,他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比我们任何人都深刻!”

王稼祥紧接着表态:“洛甫同志说得对,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见解,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最正确的!”

会场上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毛泽东环视众人,神情坚毅,声音沉稳:“革命是靠实践,不是靠教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实事求是,革命一定能成功!”

这场历史性的会议结束后,张闻天和毛泽东并肩走出会议室。张闻天轻轻拍了拍毛泽东的肩膀,微笑道:“润之同志,看来这次,我终于站对了地方。”

毛泽东哈哈一笑:“洛甫同志,站对位置只是开始,咱们还得携手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

两人抬头望向远方,山雨已经初霁,天空中露出一丝晴光,仿佛预示着中国革命未来的光明与希望。

03

延安时期的窑洞里,油灯微弱的灯光映在墙壁上,毛泽东和张闻天正在促膝而谈。

“洛甫同志,你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有个毛病,”毛泽东笑着说道。

“润之同志,我还有什么毛病?”张闻天疑惑地抬起头,手中的笔停了一下。

毛泽东哈哈一笑:“就是你啊,从来不争、不抢,什么职务都主动让出去。这个毛病倒好,让我觉得放心,但你呀,有时候也该替自己想一想。”

张闻天听了,摇了摇头,认真地答道:“润之同志啊,我不是谦虚,更不是客气。我只是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事。我擅长理论工作,不擅长军事指挥,把位置让给更合适的人,革命才能顺利啊。”

毛泽东点了点头,拍了拍张闻天的肩膀:“所以,我才说你这个同志是不争权的。我们革命队伍里,最需要的就是你这样的干部啊。”

毛泽东不仅在工作上信任张闻天,也一直关心着他的生活。有一次,毛泽东偶然知道张闻天暗中对中央机关的一位女同志刘英颇有好感,但又迟迟不开口,心里憋闷得很。

一天傍晚,毛泽东主动找到张闻天,笑着说:“洛甫同志,有个问题我想问你很久了。”

张闻天茫然地望着他:“润之同志,什么事你尽管说啊。”

毛泽东微笑道:“你是不是对刘英同志挺有意思?”

张闻天听到这话,脸顿时一红,忙摆手:“润之同志,你这是听谁瞎说的……”

毛泽东大笑起来,打趣地说:“你呀,瞒得了别人,可瞒不了我。别不好意思,这事啊,你不开口,我来替你开口。”

张闻天惊讶地望着毛泽东:“润之同志,这事怎么能麻烦你呢?”

“怎么不能?”毛泽东严肃又温和地说道:“革命事业固然重要,可同志们的个人生活也不能忽视啊。就这么定了,我安排刘英同志到中央来,以后你们多见见面,至于成不成,就看你自己了!”

果然不久,刘英调到了中央机关,在毛泽东巧妙的安排下,两人渐渐走到一起。张闻天对毛泽东的细心安排感激不已,他曾对刘英感叹道:“润之同志啊,不仅是伟大的领袖,更是我这辈子难得的知己。”

解放战争期间,张闻天主动提出前往东北,负责干部培训和后方建设的工作。临行前,毛泽东专门叮嘱他:“洛甫同志,这一趟东北的任务艰巨,你去一定会很辛苦。”

张闻天坚定地点点头:“润之同志,我去东北做后方工作,正是我擅长的,虽然苦点累点,但能培养干部,贡献于革命事业,我心甘情愿!”

多年后,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周恩来总理找到张闻天征求他的意见:“洛甫同志,中央在讨论新职务,你有什么想法吗?”

张闻天沉思了一会儿,平静地说道:“恩来同志,苏联我是熟悉的,我过去留学多年,对那里情况比较了解。如果党觉得合适,我愿意担任驻苏大使。”

周恩来微微有些意外:“驻苏大使?你考虑清楚了吗?你的资历和威望,在国内任职会更加显赫啊。”

张闻天坚定地摇摇头:“恩来同志,党内能担任高职的同志很多,但外交工作尤其是对苏联这样的大国,能胜任的不多。我这个人啊,不在乎权力地位,只想把自己的能力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周恩来感慨地叹道:“洛甫同志,你这种高风亮节,让我们都佩服。好,我马上向中央反映,驻苏大使一职,非你莫属!”

就这样,张闻天走上了驻苏大使的岗位。在驻苏期间,他娴熟的外交技巧、高超的理论修养以及对苏联情况的精确把握,让他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游刃有余,为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后,人们回忆起张闻天,总会想起毛泽东对他的那句话:“洛甫这个同志,从不争权夺利,却一直为党和人民贡献着全部的力量,这才是我们共产党人最需要的精神。”

04

1976年7月,炎夏的暑气笼罩着江苏无锡。张闻天躺在病榻上,已经很难再开口讲话了。陪伴他一生的妻子刘英,握着他的手,目光中充满忧伤与无奈。

张闻天望着窗外的天空,似乎想要看穿那厚厚的乌云,寻找一点希望。过去的十年,他的许多正确见解没有被认可,反而成了遭到批判的罪证。他的内心无比痛苦,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真理的坚持。

临终前,他低声对刘英说道:“刘英啊,这些年多亏了陈云和小平同志的关照,我才熬到今天。可惜啊,我可能等不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了。”

刘英忍着眼泪,握紧他的手:“闻天,你放心,真相总会水落石出的。我相信党不会忘了你做过的一切。”

几天后,张闻天带着未能澄清的冤屈,离开了人世,终年75岁。

两年后,1978年,随着邓小平复出,全国形势逐渐好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终于纠正了对张闻天同志的错误结论,为他彻底平反昭雪。

1979年夏天,党中央决定在人民大会堂为张闻天召开追悼会。起初,计划将多位在特殊时期遭受冤屈的同志一起举行联合追悼会。

消息传到陈云那里,他立刻找到了邓小平:“小平同志,我觉得这样不妥啊!张闻天同志对党和国家贡献卓越,如果把他的追悼会跟其他同志一起开,恐怕不能体现他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深以为然,点头道:“仲青同志说得对。洛甫同志是我们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的追悼会,应该单独举行。”

陈云随即将这个建议正式提交了中央,很快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这个消息传到刘英那里,她激动地热泪盈眶。

刘英随后来到陈云家中,动情地说道:“仲青同志,谢谢你,这么多年,你对闻天一直很照顾。这次追悼会,我想请你为闻天致悼词,小平同志来主持,这样闻天泉下有知,也会感到欣慰。”

陈云听了刘英的请求,却没有马上回答。他静静地点了一支烟,房间里沉默了很久,最后才缓缓说道:“刘英同志,你的心意我非常理解。洛甫同志的追悼会规格一定要高,但我若亲自来致悼词,可能达不到最好的效果。”

刘英有些疑惑:“为什么呢,仲青同志?你跟闻天几十年的革命友谊,由你来致词再合适不过了。”

陈云微笑着摇了摇头,耐心地解释道:“刘英啊,这不是感情上的问题。我的职务和党内资历决定了,如果由我来致悼词,规格上难免会受到一定影响。洛甫同志这么多年受了太多委屈,我们必须用最高的规格、最隆重的方式送他最后一程。我认为,还是由小平同志来主持并致悼词,才能真正体现党中央对洛甫同志的重视。”

刘英若有所思地低下头,缓缓地点了点头:“仲青同志,你考虑得更远,也更全面。我明白了。”

陈云起身走到刘英身旁,轻声安慰道:“刘英啊,洛甫同志一生光明磊落,为了党的事业付出了一切。他的功绩不会被人遗忘,我们要让全党、全国人民都记住他的贡献。”

追悼会那一天,人民大会堂气氛庄严肃穆。邓小平站在台前,用沉稳而有力的声音,回顾了张闻天不平凡的一生,高度评价了他对党的巨大贡献。陈云静静地坐在台下,目光凝重而深情。

刘英坐在陈云身旁,眼眶泛红地低声说道:“仲青同志,谢谢你。如果闻天能看到今天这一幕,他一定会安心的。”

陈云轻轻拍了拍刘英的手,轻声道:“他会知道的,他一直都在我们心里,从未离开过。”

来源:训得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