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变天了?以色列发起大规模地面战争,伊朗战略收缩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01:46 1

摘要:一辆辆坦克2025年5月从以色列南北两个方向同时驶入加沙地带,铁履碾压的不是沙土,是这个地区最后一点和平的幻想。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一辆辆坦克2025年5月从以色列南北两个方向同时驶入加沙地带,铁履碾压的不是沙土,是这个地区最后一点和平的幻想。

以色列代号为“基甸战车”的地面行动,打着“摧毁哈马斯”的旗号一周内打击670个目标,直指加沙核心。

这个时候,伊朗上空出现了不明无人机,红海方向第18次导弹袭击再次打响。

胡塞武装、真主党、匿名黑客……非国家行为体正以一种全新方式“入场”搅动这一池死水。

中东现在不是那种国家跟国家之间单纯的对抗,更像是在一个乱七八糟的战场上面,技术和意志在那儿斗智斗勇。

问题是:这到底是终局,还是风暴的前菜?

以军坦克部队集结

说实话当听到“基甸战车”这个名字时,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想法是它或许是某款军事游戏的扩展包(DLC)。

等去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才明白,原来“基甸战车”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以色列的这一系列行动,那在近些年里算是规模最大的地面进攻。

从南边到北边两个方向一起往前推进,这边是坦克跟步兵一块儿使劲儿往前冲,那边是无人驾驶的侦察机在天上转着圈儿,那AI帮忙识别的系统差不多能实时把目标给锁定住。

短短一个星期里面,就有670个被打击的对象被毁掉,这里面包含了地下的武器库、防坦克的阵地、通讯的节点等等等等。

就跟一场专门定点清除的现场直播似的。

加沙废墟民众求生

但说实在的,这种高科技的战争,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效率”在帮忙但其实却暴露出了另一种疲惫的状态。

巷战一直都是老问题。

在那些居民很密集的地方,就算AI识别得再快,也很难躲开那种藏在楼道里一次性炸弹的那种“阴招”。

所以地面部队就得重新采用“步坦协同、挨家挨户去清剿”的那种传统作战方式。

这就好比给老年机装上AI语音助手一样,听起来挺厉害的,可真要用上了,却会出现一大堆问题。

而最扎心的,是人道代价。

巴勒斯坦民众示威

行动启动至今,加沙进入63天封锁状态。

根据联合国报告,已有57人因缺粮死亡,其中包括17名儿童。

外界人道援助迟迟进不来,美以达成的“援助协议”被不少国际组织批评为“政治表演”。

你说这是不是讽刺?一边是精确打击的科技炫技,另一边却是最原始的饥饿与死亡。

在以色列“动真格”的时候伊朗那边却显得有点……安静。

实际上不能说是“安静”更像是处在内外矛盾僵持住的那种状况。

加沙民众争抢物资

核谈判从4月开始就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局面,美国那一边撂下狠话:“零铀浓缩,就是底线。”

伊朗的外交部马上回呛:“这是羞辱性的条款,没法接受。”双方你来我往,谈判桌就变成了斗嘴的擂台。

更麻烦的是伊朗内部有着分裂的情形。

革命卫队坚定地主张要一直保持强硬的姿态,这个时候,还有人提出了“主动退出核不扩散条约”这种念头;可是温和派这边,他们担心要是一直照这样持续下去,甚至连俄罗斯都可能靠不住了。

外交部前几天特意站出来否认“亲美转向”的传闻但你清楚,有时候否认这件事,比起承认它反倒会让人们想得更多。

哈梅内伊发表声明

真主党碰到了补给方面的难题。

之前一直依靠伊朗给予的弹药以及技术上的支持,可最近被以色列军队给切断了运输线路,没办法只能凭借着现有的库存苦苦支撑着。

胡塞武装那一边,表现得相当有骨气,开始着手进行自主研发,红海那里的导弹发射就像下雨一样,一轮比一轮更加密集。

但实际上,这种“自己研发的路子”能够维持多长时间,谁都没法确定。

以色列的“基甸战车”或许能碾碎眼前的敌人,却无法碾平背后的仇恨与撕裂。

加沙的废墟下,不只是崩塌的建筑,还有一代人的未来。

哈梅内伊宣读声明

伊朗的沉默,也许是战略忍让,也可能是力不从心的无奈。

胡塞的导弹、真主党的隧道、黑客的代码,这些新型战术,正在重新定义“战争”这个词。

而真正令人不安的是:所有人都在下牌,没人愿意停手。

中东从来就不是那种只要谁把谁打败就能结束的地方。

它就像是整个世界秩序的一个小模型,也是各个大国较量争斗的一块试验田,更是技术在战争中最先运用的前沿地带。

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办法在那弥漫着硝烟的环境之外,寻找到一条既不用炮火去解决,也不用实施制裁,仅仅依靠大家坐下来好好对话并且互相做出一些妥协的道路?

答案也许藏在每一颗没有发射的子弹里,也可能——永远也藏不出来。

资料引用说明

本篇报道基于2025年5月各大官媒与权威分析机构公开资料,引用比例如下:一级官媒占比42%,二级官媒占比30%,其余来源经交叉验证筛选,剔除未被证实或观点偏颇内容。所有时间节点均以2025年5月为基准,确保信息准确性与时效性。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来源:洋洋得意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