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阜南:十小胡育文的教育叙事 让美在指尖生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1 09:17 2

摘要: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始终相信,艺术教育是点亮孩子心灵的星光,是培养完整人格的沃土。下面,我将从兴趣引导、创造力培养和情感表达等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思考。

2025年5月21日整理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始终相信,艺术教育是点亮孩子心灵的星光,是培养完整人格的沃土。下面,我将从兴趣引导、创造力培养和情感表达等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思考。

(分享人:胡育文)

一、守护童心,用趣味叩开艺术之门

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生对色彩、形状充满好奇。我曾在下课时,让孩子们到校园里观察花瓣的纹路、叶脉的走向。当他们用稚嫩的笔触画出“会跳舞的树叶”时,我意识到:美育的起点不是技法,而是对生活敏锐的感知。正如罗丹所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趣味游戏、故事创编,我们能让美术课成为孩子主动探索的乐园,而非被动临摹的课堂。

二、自由表达,让创造力破土生长

在一次《想象中的怪兽》主题课上,我鼓励学生打破“像与不像”的束缚。有的孩子画出长着翅膀的鱼,有的用黏土捏出彩虹色的刺猬。这些看似“不合理”的作品,恰恰是创造力的萌芽。达·芬奇曾说:“艺术永远说不完,因为它说的本就是心灵的语言。”我们要做的,不是用成人的标准修剪孩子的想象,而是提供多元材料、宽容的创作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敢做“独一无二的艺术家”。

三、以美育美,用艺术滋养生命温度

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情感的桥梁。记得有个内向的孩子在《我的家》绘画中,用深蓝色涂抹了整个画面,却在角落画了一盏暖黄色的灯。他说:“爸爸妈妈吵架时,我就盯着这盏灯,它让我觉得安全。”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美术是孩子情感的出口。我们应当引导他们用画笔诉说喜怒哀乐,在色彩碰撞中学会理解、共情与治愈。

四、慢育之美,等待每一颗种子的时区

在追求效率的时代,美术课常被视为“非主科”而被压缩。但当我看到学生在社团课上花三节课只为了选择更好的背景搭配而反复尝试,突然理解了“慢即是快”的真谛。有个孩子为画出风中蒲公英的绒毛,反复撕掉十几张画纸,最终在阳光中举起作品时的笑容,比任何技法完美的画作都动人。美育的本质不是流水线上的速成,而是让孩子在试错与坚持中,懂得“不完美也有绽放的权利”。如同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五、照见自我,师生互为摆渡人

教育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那个总在画战争机甲的孩子,直到某天我蹲下身问他“这些武器保护的是什么”,他才画出机甲手捧鲜花的温情场景。这让我反思:教师不仅是指导者,更应是点燃火把的人。而孩子们反赠我们的赤诚何尝不是一种救赎?当留守儿童用金粉点缀星空说“这是奶奶讲的神仙灯”时,这些纯粹的美学表达,何尝不是在治愈我们日益程式化的心灵?

美育工作者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或许无法让每株麦苗都结出硕果,但可以用尊重浇灌生长的各种可能。当教育越来越注重标准答案时,请记得为那些画太阳用紫色、给云朵画耳朵的孩子保留一片自由天空。因为今天美术课上敢画“错误”色彩的孩子,未来才可能创造超出想象的美好世界。让我们怀揣静待花开的勇气,在孩子的调色盘里,看见教育最本真的颜色——那应当是一种包容万象的白,等待着所有可能的绚烂在其上生长。

美术教育就像播种——我们播下美的种子,或许不会立刻开花结果,但这些种子终将在岁月中长成支撑生命的根系。让我们继续做孩子艺术旅程的引路人,用耐心点燃兴趣,用尊重守护创造,用爱心传递美的力量。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美术课堂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编辑:胡育文

初审:韩亮

复审:赵晴

终审:贾丽媛

推送:李雪杰

运营总监:鲍安常LJ008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