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斩断“假官号”背后的利益链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1 09:18 2

摘要:短视频平台上,“××文旅推荐”“邮政官方直播间”等账号层出不穷,简介标注“官方”、头像使用机构LOGO,主页却充斥带货链接与问题商品。近年来,仿冒官媒及政府机构账号的“李鬼”乱象愈演愈烈,仿冒者利用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任攫取流量,甚至衍生售假、欺诈等灰色产业链。

陈广江

短视频平台上,“××文旅推荐”“邮政官方直播间”等账号层出不穷,简介标注“官方”、头像使用机构LOGO,主页却充斥带货链接与问题商品。近年来,仿冒官媒及政府机构账号的“李鬼”乱象愈演愈烈,仿冒者利用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任攫取流量,甚至衍生售假、欺诈等灰色产业链。尽管2024年网信部门处置仿冒网站平台超500个,平台封禁违规账号数千个,但“假官号”仍屡禁不止。(5月19日《法治日报》)

为何斩草难除根?根源在于其背后盘根错节的利益链。这些假官号如同网络空间的“寄生虫”,一边吸食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任,一边编织灰色利益网。尽管监管部门与平台频频出手封号,但“李鬼”们总能改头换面、卷土重来。

假官号的生存逻辑直白而粗暴,即利用公众对权威的天然信任,将流量快速转化为真金白银。比如,某仿冒“河南文旅”的账号以“官方小号”自居,实则推销旅游卡和特产;自称“邮政合作”的直播间用低价噱头吸引消费者,最终却发货三无商品。这些账号的运营者深谙“流量即财富”的法则,通过模仿官方账号的名称、头像和简介,低成本骗取用户点击,再通过带货、诈骗甚至敲诈完成变现。这种“高收益、低风险”的畸形生态,让仿冒行为屡禁不止。

假官号横行,平台难辞其咎。一些短视频平台为追求用户活跃度和商业利益,对账号注册审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前,多数平台依赖人工举报和事后处置,而非主动通过技术手段识别仿冒行为。若平台能利用AI比对官方标识、建立名称关键词库,并结合实名制信息核验,仿冒账号的生存空间将大幅压缩。遗憾的是,部分平台仍将“审核成本”视为负担,而非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面对假官号,监管部门不可谓不努力,但现有举措多集中于“事后清理”,治标不治本。违法者被查封后,只需换个平台或注册新号即可“复活”;跨地区、跨平台的仿冒行为更让属地监管难以应对。此外,部分基层执法部门对网络违法行为的认知滞后,往往将仿冒账号视为“普通民事纠纷”,而非损害公信力的恶性事件,进一步削弱了打击力度。

破解困局,需从源头重构治理逻辑。一方面,应推动建立“仿冒账号数据库”和跨平台封禁机制,让违法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另一方面,需提高法律惩戒力度,对仿冒行为的罚款与其非法所得挂钩,并引入信用惩戒措施,比如,限制涉事主体注册新账号、纳入征信黑名单等。唯有让违法成本高于收益,才能打破“封号—重生”的恶性循环。

此外,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也迫在眉睫。许多用户因缺乏辨别能力,轻易相信仿冒账号的“官方”标签。平台和媒体应通过短视频、图文提示等形式,普及官方账号的认证特征(如蓝V标识、官网链接等),并鼓励用户举报可疑账号。同时,需警惕“公民新闻”泛化带来的认知混淆,如果普通用户以“新闻报道”名义发布信息,平台应强制标注其非官方身份,避免误导。

假官号本质是一场“信任围猎”,其利益链上的每一环——违法者、平台、监管乃至公众——都需承担责任。唯有多方协同,才能彻底铲除假官号滋生的土壤,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