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位国内外艺术家,在这个小镇找到艺术生长的新可能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1 10:37 2

摘要:三年前,一条曾介绍过距离上海 3小时车程,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的黄尖镇。这个小镇曾以 黄(渤)海世界自然遗产地 核心区与 “丹顶鹤故乡”闻名,如今,这片土地的魅力已不止于此。

三年前,一条曾介绍过距离上海 3小时车程,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的黄尖镇。这个小镇曾以 黄(渤)海世界自然遗产地 核心区与 “丹顶鹤故乡”闻名,如今,这片土地的魅力已不止于此。

自 2 021 年起,陆续有数百位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来到黄尖潮间带艺术村,寻找自然与艺术共生的无限可能。今年,随着 黄尖国际艺术家驻地计划 (第二季) 开启,又有 9位来自国内外的青年艺术家受邀来到黄尖,深入乡村与自然, 以多元 化、 在地 性的 创作方式, 探寻这片土地上无穷的艺术生命力。

5月1 9 日, “茉莉花开 •盐艺直达”行动暨“潮间带艺术村×一条艺术”主题创作活动 在亭湖区黄尖镇兴农村举办。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浸润土地,当丹顶鹤在这片湿地上自由栖息,艺术的种子也正在无限生长。

在黄尖,潮水每日涨落,稻田四季变化,乡村经历着改造与变迁,动与静的平衡中,蕴含着艺术灵感的种子。

艺术家战兴隆,就将黄尖潮间带的沙洲沉积地貌与树枝联系在了一起,创作出了雕塑装置作品《万物合一》。

“来到黄尖之后,看到的和所感受到的,都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想法。”战兴隆说。他发现当从空中俯瞰,黄尖的河道形状特别像一个根系、枝干,也像是人的血管,大自然的造化在不同的尺度下存在着相似的特征,这激发了他的灵感。

在这件作品中,战兴隆取形体类似的两节树枝上下连接,中间则是双面镜子,让实体的树枝与镜像反射的影像形成一实一虚的对比,以此诠释 “虚实相生”的理念。而把枝干涂成红色,则是将其模拟为人体的血管,“希望能提醒大家,我们人不是世界的主体,而是和万物一样,与自然共生。”

艺术家蔡梅之在尚未来到黄尖前,就曾被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所深深感动,而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后,黄尖的治愈、自然与和谐之美,成为了她的创作灵感来源。

“走进麦田,你会觉得它正在讲述生命的故事。我觉得在稻田间作画,是一场我与自然的双向奔赴。所以我用了最具 旺盛生命力的绿色,画的过程 中 , 自然 也在治愈着我。 ”蔡梅之说。

她的布画作品《欢歌》,以大片的绿色铺陈出自然治愈的底色,精巧的房屋、湿地与飞舞的丹顶鹤共存,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这里,人类只是自然韵律的一部分,不征服不打扰,只留下交错共生的印记。

同样以黄尖的乡村与自然为灵感,来自德国的艺术家 Roland Darjes选择以另一种视角来表达。

“我来自德国北部,虽然那里也很自然,但没有像黄尖这样人和鸟类共同生活的地方。不同的环境能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和创造力,来到黄尖,视野更开阔,你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湿地的环境尤其漂亮。在这样放松的状态里,就能更加享受艺术本身。”Roland告诉我们。

他的装置作品《穿越草地》,呈现出一位女子穿行在草丛中,指尖轻轻拂过草叶的场景,远远望去,独有一种静谧的诗意。 Roland使用的镜面材质能够映射周围的风景,使“她”的存在与自然和谐交融,也让周遭的环境和观赏这件作品的人们都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盐城拥有 亚洲 东部太平洋西海岸面积最大、保持最完好的滩涂湿地 ,这里的滩涂与水面交错,随着潮起潮落,远远望去仿佛起伏飘动的丝带。这份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成为了艺术家灵感的来源。

数字及装置艺术家刘富生的作品《潮间听风》,就以别具一格的色彩与笔触,描绘出了黄尖的风与潮汐带给他的独特感受。

“ 这里的风比其他地方更热烈,我能细致地感受到色彩的流动 。我选择用不同的色块和柔和的渐变,交叠出风的形状, 来体现四季更迭,和昼夜交替的感觉。 ”他说。

印象派画家德加曾说: “ 艺术不是你看到什么,而是你给别人看到什么。 ”艺术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唯有像草木一样,扎根于土地,扎根于乡村,才能 在阳光、雨水和时间的催化下自然生长 。而当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来到黄尖,以多样化和在地化的作品来表达和呈现他们的艺术思考,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无限生长。

一直以来,盐城市都坚持用艺术赋能基层,文化浸润民心, 建立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本次的 “茉莉花开•盐艺直达”行动以 “五个一”文化服务体系 : 即 “一台好戏”惠民剧场、“一墙美展”流动画廊、“一堂匠艺”名家课堂、“一城记忆”非遗直达、“一室书香”阅动乡间 等多元形式,通过立体化文化供给模式打通公共文化服务 “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精准要求,满足 当地民众 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

同时, “一条×潮间带艺术村”工艺美术共创工坊 也 正式揭牌 。这一项目 依托 了 潮间带艺术村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 更邀请数位来自海内外的艺术家进驻黄尖,实地探访、感受、创作, 打造与自然、文化与生态的深度对话的平台,实现艺术资源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市 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卫红,亭湖区委书记盛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曼,市文广旅局党委书记、局长袁国萍,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罗时荣,燕舞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樊荣,省委宣传部文艺处一级主任科员陈慧慧,上海一条合伙人张晴共同为 “茉莉花开·盐艺直达”行动暨“潮间带艺术村×一条艺术” 主题创作活动启航 。

现场还举行了盐城市文艺名家与镇村结对授牌仪式、盐城市文艺志愿者与基层文艺社团助力仪式。文艺志愿者和文艺名家与基层的结对,标志着盐城 “市-县-镇-村”四级文艺助力体系正式落地,未来会不断将高质量文化服务直接输送到“11+N”试点地区的基层文化阵地。

活动现场,除了 “一台好戏”惠民剧场 为群众带来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 外, 在兴农村的麦田里还集中呈现了 “自然·艺术·共生”潮间带艺术村首届公共艺术展。

艺术家刘沛翎的作品《绽放》

在兴农村由民居改造的锦龙堂里,集中展出 了 由盐城本土艺术家及来自国内外艺术家们带来的 “潮声漱玉·诗墨题笺”诗词书法展及“艺术共潮生”一条创作展。艺术家们以湿地生态、乡村风貌和民俗文化为灵感,带来了涵盖书法、绘画、雕塑、装置、摄像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别具一格的 “一墙美展”流动画廊 。

在潮间带艺术村 ·养庐内,盐城市美术馆馆长、盐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吴洪春 则 为书法爱好者带来一场 “一堂匠艺”名家课堂 。

另一边, “一城记忆”非遗直达市集 也是热闹非凡,多个摊位展陈,好玩又好逛。如糖画、麦秆画、泥塑等传统非遗技艺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能够零距离触摸非遗、感知文化,感受盐城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潮间带艺术村 ·单向空间中,盐城市作协主席、知名作家徐向林,盐城市作协副主席、知名作家邓洪卫,盐城师范学院教授、市作协副主席王玉琴,盐城市作协副主席朱义刚,及“阅读盐城”领读者、读者代表等开启一场与作家共享阅读时光的 “一室书香”阅动乡间 活动。

曾经,艺术被高置于美术馆、画廊之中,局限于有限的群体和空间内;现在,艺术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众,走进乡野,从而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力。好的艺术离不开与自然之美的共振,以及对生命本源的追溯;同样的,当艺术走进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让百姓 能够 在家门口尽享文化盛宴, 也就真正地扎根于山野,为 乡村振兴注入 了 持久艺术动能。

来源:左右图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