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是对自己当下身心状态的敏锐感知,需要亲身去体验其三个境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1 10:58 2

摘要:在人类思想的璀璨星河中,佛道儒三家以及心理学各自对“觉知”有着独特的解读。由于每个人对“觉知”的领悟深浅不一,故而其阐述的“觉知”内涵也存在微妙差异。然而,追根溯源,无论是心理学所探究的精神层面,还是佛道儒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对觉知的理解在本质上具有相通之处。但

在人类思想的璀璨星河中,佛道儒三家以及心理学各自对“觉知”有着独特的解读。由于每个人对“觉知”的领悟深浅不一,故而其阐述的“觉知”内涵也存在微妙差异。然而,追根溯源,无论是心理学所探究的精神层面,还是佛道儒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对觉知的理解在本质上具有相通之处。但最为关键的是,觉知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需要我们亲身实践,在生活的点滴中去体悟它的真谛。

我们应当努力成为一个更具觉知的人,避免如同沉睡之人或梦游者般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的行为举止常常如同在睡梦中进行。当我们着手做事时,仅有极小部分的自我处于清醒状态,而百分之九十九的自我仍沉浸在沉睡之中。我们既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不清楚为何要做,更对事情缘何发生感到茫然。我们机械地重复着各种行为,仿佛被催眠了一般,这实际上是一种深度的自我催眠。

需要明确的是,并非他人对我们实施了催眠,而是我们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催眠了自己。验证这一点并不困难,只需坐在一面镜子前,专注地凝视自己的眼睛,很快我们就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自我催眠的状态,进而进入睡眠或昏睡之中。

同样的过程,在过去的数百万世中不断重复上演:我们缺乏警觉性,失去耐心,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同时却愈发昏昏沉沉,导致我们根本无法清晰地洞察周围的世界。

在这样的现状下,让自己步入觉知的状态便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开启觉知的大门呢?简而言之,觉知就是对自己当下身心状态的敏锐感知。我们需要去亲身体验觉知的三个境界,亦可称之为觉知的三个阶段:

觉知的第一阶段,聚焦于身体。我们要清晰地感知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动作,感受身体与外界接触时产生的各种感觉。

觉知的第二阶段,深入到感受层面。仔细体会内心所涌现出的各种情绪、感觉,无论是愉悦、悲伤,还是其他更为复杂的情感。

觉知的第三阶段,转向对念头的觉察。观察脑海中不断浮现的各种想法,了解它们的来源与去向。

实际上,依照佛家“四念处”的理论,觉知还应存在第四个阶段,即觉知万事万物。然而,对于我们个体而言,要切实体会到这一阶段的状态,实属不易。

日常生活中的觉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我们每日有意识的锻炼逐渐培养而成。无论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为锻炼觉知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以洗脸为例,当我们打开水龙头的瞬间,要敏锐地觉知到手与水龙头接触的触感,切实感受到水龙头传来的冰凉温度。拿起毛巾时,清楚地意识到手臂抬起的动作,手掌张开、握紧并抓住毛巾的过程,以及手与毛巾接触时独特的感觉,都应在我们的觉知范围内。当把毛巾放入水池,用双手搓洗毛巾时,双手的动作、水的温度等细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喝水亦是如此,从拿起杯子的那一刻起,到将杯子对准嘴唇,再到杯中的水喝入嘴中,感受水的温度,以及水顺着喉咙流入腹中的整个过程,我们都要保持高度的觉知。

当我们生气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正处于生气的状态,随后仔细观察此时身体因生气而产生的各种不适感受,比如胸口是否感到憋闷,心脏是否有胀满之感等等。此时,我们要让自己尽量放松下来,仅仅专注于感受和觉知当下的身心状态。奇妙的是,随着放松和觉知的深入,身体的不适以及情绪上的波动会逐渐消散。

或许有人会问,觉知当下的最佳方法究竟是什么?其实,上述这些日常行为中的实践,便是觉知当下的最好途径。它们看似简单,却贵在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只要我们多一些耐心,每个人都能够逐渐培养起敏锐的觉知。当我们走进乡村,会发现那里的生活节奏极为缓慢。倘若我们在乡村中仍以城市里的快节奏行走,就会感到格格不入,甚至会发现自己形单影只,因为没有人会跟随我们的快节奏。

在古代,整个地球的生活节奏都较为缓慢,那时,人们想要了解自己相对容易。只需闭上眼睛,便能察觉到在两个思想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空间,就如同在两个原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间隙一样。

老子的杰出弟子列子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愚人,手持一根点燃的蜡烛,却在黑暗中苦苦寻找火源。列子感慨道:“倘若他知晓火的本质,必定能够早早地煮好饭菜。他整晚都饿着肚子,只因一直在寻找那近在咫尺的火,却始终未能找到。然而,他手中正拿着蜡烛,毕竟在黑暗中,若没有蜡烛,又如何寻找呢?”

我们常常在追寻独一无二的事物,殊不知,我们自身已然独一无二。倘若我们能够领悟这一点,便能如同知晓火源所在,早早地“煮好饭菜”。我已然领悟到这一真谛,所以深知我们常常在不必要地忍受“饥饿”。因为光明就在眼前,蜡烛本身就是火,我们无需再拿着蜡烛四处寻觅。

若我们手持蜡烛,却依旧执着地寻找火,即便找遍全世界,也难以找到,因为我们根本不明白火究竟为何物。否则,我们必然能够意识到,蜡烛就在我们手中,火源其实近在咫尺。

这种情形有时也会发生在戴眼镜的人身上。他们有时会戴着眼镜却四处寻找眼镜,或许是因为找得过于急切,在慌乱之中,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已然戴着眼镜。有时我们会陷入恐慌的状态,想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由于过度执着于寻找,我们变得惊慌失措、忧心忡忡,心情混乱不堪,致使我们的视界变得模糊不清,以至于近在眼前的事物都视而不见。

充满惊奇的感觉无疑是美妙绝伦的,但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觉知,因为这种感觉稍纵即逝。一旦我们开始思考某个思想源自何处,又将去往何方,那珍贵的惊奇感便会瞬间消失。

们应努力停留在惊奇的感觉之中,不让杂念干扰,这便是静心的境界。耶稣曾反复强调:“唯有那些如同孩童般的人,才能够进入我神的王国。”他此言究竟有何深意?他所说的“如同孩童”究竟意味着什么?实际上,他所指的正是那种“惊奇”的感觉。小孩子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惊奇感,这里需要注意“保持”这个词,它意味着不会轻易从这种感觉中转移注意力。他们从一个惊奇事物转向另一个惊奇事物,而惊奇的感觉始终伴随左右。

然而,我们的头脑却会迅速扭曲这种惊奇感。起初的瞬间,我们或许会沉浸在惊奇之中,但下一刻,思想便会悄然侵入,我们开始思索:这些思想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如此一来,惊奇感便荡然无存。

问题如同利刃,会瞬间扼杀惊奇的感觉,因为问题一旦提出,便已朝着答案的方向奔去。问题就像一支射出的箭,而答案则是目标,倘若我们接受了答案,惊奇便会随之消逝。一旦发问,我们就已经开始行动,朝着答案的方向迈进,而当我们得到答案时,惊奇已然离我们远去。这就是为何人们获取的科学答案越多,对世界的惊奇感反而越发淡薄。

事实上,在当下这个时代,想要找到一个真正怀有惊奇感的人似乎难如登天。即便你自认为感到惊奇,那或许也仅仅是脑海中的一种想法,很可能只是想到了惊奇,而非真正体验到惊奇的感觉。真正的惊奇感存在于一个截然不同的层面,它具有一种独特而难以言喻的品质。惊奇的感觉意味着拥有一双充满惊奇的眼睛、一颗饱含惊奇的心,而内心不会升起任何疑问。

事实就是如此,只要我们心中充满惊奇,便无需再苦苦追寻独一无二,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世间万物,独一无二便是极致,不存在所谓“更独一无二”的事物。

这就如同“圆圈”这个概念,世间存在众多圆圈,但不存在比圆圈更圆的东西,这种表述本身就是荒谬的。圆圈已然是完美的形态,无需更多修饰,圆圈就是圆圈,用程度来衡量它是毫无意义的。

独一无二同样如此,不存在程度上的增减,我们每个人都已然是独一无二的,无需更多,也无需更少。

来源:企业家思想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