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是如何一步一步从神话跌落下水道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1 11:05 2

摘要:OKR其实是一套公司级别的机制,让总监甚至部门负责人(非高管序列)去推行都是强人所难。

OKR其实是一套公司级别的机制,让总监甚至部门负责人(非高管序列)去推行都是强人所难。

但OKR又是一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解决方案,属于总监层的必修课,甚至一线经理都必须有所了解。

今天我们就来打开它一点都不神秘的面纱,你会发现OKR的本质与你理解的可能不太一样。

一、OKR是什么?

首先OKR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事物,这几年看到各个团队重复实践、半死不活、死灰复燃,一腔热情而又效果平平,这是为什么?

为了解释这个情况,我们先看官方定义:

OKR(ObjectivesandKey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

是一套帮助我们明确目标,并且有一套跟踪完成情况的工具,一个基础的OKR格式是这样的:

Objective:“我们想做什么?”

KeyResult:“我们如何知道是否达成了目标的要求?”

KeyAction:“为了达成结果,有哪些行动?

KeyAction:

这里以Uber的OKR为例,更直观的展示:

我们可以认识到,当前Uber的急迫点是更多的司机做服务,而不论的提升各个地区司机的基数,还是提升固定基数司机的工作时长,都能达到他们的目标。

案例很简单,似乎OKR的落地很简单,但各个公司真实执行却有各种苦不堪言,这是为什么呢?

二、OKR即大坑

我们在第二章探讨过什么是方法论,而OKR就是一套实践方法论。

OKR是一套非常完善的方法论,其三大主旨是:

强调改变,提出目标;

构建关键步骤,设置衡量标准;

构建环境,持续执行;

之前提出过方法论评价模型,不可能三角:

1)足够简单,复杂的事物难以传播;

2)足够适用,他适用的场景是否足够广;

3)足够有效。

三个属性很难兼顾,多数方法论追求简单、适用两个属性。

足够简单,又要足够适用,所以方法论会被抽象得足够精炼,隐藏很多特定环境下的细节,那么在有效性上会打折扣。

我们在实际使用一个方法论多半会增加细节,降低适用性,以便他更有效,OKR的使用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从OKR的示例来看,相当简单,但真实使用时却困难重重,这是因为OKR本来就是一个大坑。

OKR为了便于推广,提供的实践案例只有结果没有过程,也没有细节,一旦使用这个工具,相当于踏入陷阱,你不得不持续完成以下工作:

搜集大量信息比如完善的SWOT分析;

进行大量探讨研究以便得出科学的KR衡量指标;

OKR是越多人使用威力越大的工具,所以你得卷入更多OKR使用者。

综上,OKR这个方法论事实上是为了解决以下问题:

提出正确的团队目标;

建立团队级数据指标;

推平部门墙。

以上随便哪个问题都不是可以简单解决的,而且OKR还顺手想解决下项目管理、人才运营、信息通道的工作,野心不可谓不大!

所以,只是看见OKR简单的事例,就觉得真香的同学,还是算了吧,这个坑很难填平的!

三、为什么追捧OKR

如果说OKR是大坑,为什么这么多团队还在追捧它,难道这些团队Leader傻吗?

这些Leader当然不傻,团队都有惰性,思考以下场景:

你发现各部门的黑盒越发严重,想要建立指标系统诊治,但又怕各个部门反弹太过,于是给部门负责人来一句,我们使用OKR吧,岂不顺滑?

你发现部门墙确实严重,部门间的目标很难拉齐,现在公司大了,靠硬推的方式显然不行,于是给部门负责人来一句,我们使用OKR吧,岂不顺滑?

所以,好的Leader善于顺势而为,他们只是借着OKR这个幌子去执行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数据指标体系、打破部门墙、甚至是组织结构变化......

OKR实践得好的团队往往具备不错的数据应用能力和合作共赢文化。

反向可以认为,数据指标建设混乱和部门墙高耸的团队很难运用好OKR工具;如果本身团队一团糟,以为使用OKR就能成功,看不到团队本身问题所在,那就是痴人说梦!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团队反复执行、反复失败的原因,要么是决心不够,要么的本身的问题太大

如果后续你去负责团队的OKR实践,首先就要跟一号位讨论清楚一个问题:到底要用OKR解决什么问题,团队当前最大的阻碍是什么,OKR本身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四、从治理框架看OKR

根据第一章的内容,所有管理问题的根源有二:

信息差,具体点是战略传递不下去;问题传递不上来,中间包括信息失真、变形;

评价失效,员工感觉不公平,而又无处申述,进而引发负能量;

综上,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法治与人治的框架,并且定义了经理、总监、高管在这套框架中的角色。

而在高管篇章我们会介绍信息通道与上升通道建设,也是在该框架下为治理信息差与评价失效的全局机制建设。

从这个角度再看OKR,大家会发现:OKR的内涵太多了,他天然的想去解决信息通道以及评价失效问题,野心很大!

从框架设计上,如果你完全遵守OKR的流程,那么上述问题还真能得到缓解,下面是OKR执行全景图:

其中有几个关键会议:

OKR对齐会,包括三个环节:提出、精炼、对齐形成金字塔结构;

每周同步会,作信息同步,OKR执行教练跟进辅导,OKR-DRI参与即可;

每月审查会,月秀肌肉环节,增强OKR团队信心指数,OKR-DRI参与即可;

季度汇报会,季度周期最重要环节需要对OKR进行总结、评分,全员规模;

如果真的严格按照这个流程进行,其效果是很恐怖的,因为:

第一,OKR对齐限制了高管的疯言疯语。

要求他们必须做完善的调研,而这很耗时费力,对总监友好,相当于高管将战略解释的工作完成了一大部分,但对高管是极不友好的,并且侵害了他们PUA总监的特权。

第二,复盘打分难。

周会、月会做正常跟进即可,跟一般项目日会没什么两样,但如果真的要对OKR进行结项复盘(总结、评分),那就有点难了。

因为多数时候,项目执行情况会很糟糕,这会要求公司一起直面惨淡的人生!

公司没有信心将血淋漓的经营情况给所有员工看,坏消息是需要隔离的!透明很可能面临的是员工失去信心,团队分崩离析。

毕竟,人天生是讨厌坏消息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OKR不推荐评分绑定奖励的原因:项目都这么垃圾了,还要给奖金?

综上,我们的治理框架与OKR非常类似,而如果OKR负责人看不到他要解决的最根源问题,那很难把OKR这个事情做好。

其实这里有个矛盾点,OKR框架其实本身想要解决的是管理根源问题,但是很多公司选择OKR都是为了创新,那么我们这里就来聊一聊OKR与创新吧。

五、OKR促进创新?

之前,与一个CEO探讨治理框架,他表示过度的考核会扼杀创新,逻辑也很清晰:

压力过大:频繁且严格的考核会给员工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更倾向于安全策略。

缺乏自由:创新需要时间,过多的考核会占用员工思考的时间。

短期目标导向:考核通常聚焦于短期目标,而创新往往需要长期投入。

我很认可他的观点,但是依旧反问了几个问题:

他的团队中是否存在,因为工作成果难以评价而导致的摸鱼;

如何处理低效的试错过程;

这部分员工的实际绩效如何打?

在持续讨论中,该CEO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对任务进行考核是必需的,只不过尺度需要拿捏,因为检查的目的可能不是考核,而是纠偏。

而后他咨询了一个问题:初创团队使用OKR是否可以促进创新?

对齐我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并断言:如果有公司期待用OKR创新,那么他们一定用不好OKR,其原因是下列几点:

懒政的侥幸

一般团队使用OKR其实是一种“懒政”的行为,他们期望自己提出一个模糊的大方向,然后“聪明的员工”就自发地提出了合理的目标,并且互相无障碍沟通资源乃至优先级,最终无缘无故战略就实现了?

管理层只是提出了一个大方向,仅仅是由于使用了OKR这个工具,于是常规团队都头疼的问题自己就消失了?这些问题包括:

一线员工的惰性;

信息传递的衰减;

部门墙;

这很没有道理,事实上也不会发现,以上还没考虑团队员工的基本素质呢.....

总监的意义

很多CEO一定要清楚理解团队员工的基本能力,如果没有正确认知,对团队平均工资总有基本概念吧。

大公司一线员工待遇30W轻轻松松,50W大有人在,100W不是痴心妄想。

这些公司的一线员工是真的很聪明,素质很高,在这个环境落地OKR会稍微轻松一点。

但就我这半年观察,一般公司的员工平均水平其实很差的,先不说什么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有基本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能将交托的任务做正确的实现,不要固执、不要死犟,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你希望他们独立的思考模糊的战略,然后提出正确的目标,我想说:别睡了,醒醒吧,别折腾人家了,人家待遇就一万多......

一般公司真正能参与战略讨论及解读的只有总监及以上!

所以,一个公司要选择OKR,一定要对它有正确的认识。

促进创新,美好的谎言

综上,一个团队创新力很强,一定是因为他们本身信息整理能力以及评价体系就很强,OKR只是一个顺带的提效工具

反之,一个散漫的团队,不会因为OKR就突然变优秀了,OKR只是一个工具,它又不是神秘力量...

所以,一个团队创新与否,其实与工具没多大的关系......

最后,OKR的执行还有一些常见问题,需要注意。

六、OKR的常见问题

OKR=烧钱

OKR的对齐会涉及到不同的团队,多数团队直接在这里就失败了,最常见的软性死亡是多数人应付交差。

如果非要对齐,搞不好一般创业公司可能也就直接被拖死了,其原因是等不了那么长......

以百人团队为例,这个规模的团队会提出100-150个OKR,一个简单的事情一旦涉及的人足够的多,那么就会很复杂,光是整理都要耗费巨大精力,这对创业团队是烧钱!

所以,很多公司只要求总监层提OKR、或者由总监去过滤一次,效率、质量会高不少,但是其信息拉通的目的就会减少。

OKR=员工负担

一线同学工作压力大,觉得OKR是负担,他们一方面信息量不足、业务知识薄弱,难以提出有效OKR;

另一方面不提OKR又怕被冠以不支持公司制度或者不主动思考的帽子。于是再提出OKR这点,整体实施会流于形式。

这个问题,需要大团队系统的处理,一来是帮助一线同学认识到OKR的好处,二来是及时梳理业务,保证一线同学有10%-20%的一个空余时间。

真实情况是,组织并不会期望所有人解决问题,能有20%的人成为大脑,其他人能成为很好的执行者就行了

一个团队明确允许20%左右的“创新冗余”,从这个角度来说,能玩OKR的就一定不是初创团队。

OKR=信息收集

OKR鼓励自下而上,现状是一线同学是有行政归属,而OKR的落地需要实际的资源,部门之间如果目标不一致容易导致OKR执行不下去。

这个是一个问题,其实也不完全是一个问题。翻译过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我的OKR得资源不到支持,不能落地怎么办?

如果一个OKR得不到支持,未必要定位自己OKR问题在哪,而是要看顶级OKR成功的条件是什么,需要从最开始的根源思考问题:

你的OKR是不是振奋人心(你是不是善于思考);

你的OKR是不是实际解决了团队的痛点?

你的OKR是否提供了清晰的解决路径;

如果你的OKR有以上特质,那么它大概率会成为顶级OKR获得资源的,所以,也可以认为OKR也是高层收集创新线索的机制。

结语

本节内容为大家介绍了OKR一些总监必须了解框架型知识,至于具体OKR实践如何做,大家可以去看更专业的书籍。

OKR作为一种目标管理工具,表面上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管理逻辑与实施难度。

OKR不仅是一个目标管理工具,更是推动团队协作、信息透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机制。

然而,它的成功实施并非易事。如果团队存在严重的信息差、评价失效或部门墙等问题,OKR的推进很可能陷入困境。

因此,在决定使用OKR之前,管理者必须清楚团队当前的核心痛点,并判断OKR是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在实施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持续调整策略,不断优化流程,确保OKR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来源:在下铁头阿彪主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