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懂得韵律吗?听听它们怎样击鼓奏乐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11:23 2

摘要:埃柳特里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的一名认知生物学家,她研究黑猩猩敲击行为,在非洲五个国家观察到了超过350场“击鼓”表演。

黑猩猩通过敲击与叫喊相互沟通。两项新研究发现,它们靠“击鼓”实现远距离信息传递,还能发出复杂的声音。摄影:RONAN DONOVAN

撰文:Olivia Ferrari

“它们敲击时,感觉就你的身体里面在击鼓——那种震撼深入骨髓。”维斯塔·埃柳特里(Vesta Eleuteri)说。

埃柳特里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的一名认知生物学家,她研究黑猩猩敲击行为,在非洲五个国家观察到了超过350场“击鼓”表演。

西非黑猩猩双手抱着树,足部踢打树根,发出巨大的声响,那声音传播极远,或能到八百米开外。

“有时,它们动作快得惊人……手脚都挥出了残影。”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凯瑟琳·霍拜特(Catherine Hobaiter)说。她也参与了这项研究。霍拜特说:“它们在雨林巨树的板根之间跳跃,仿佛绕着树根起舞,脚板和手掌在上面拍击。那是非常奇异的景象。”

埃柳特里和霍拜特的研究发现,黑猩猩会按照一定韵律击打树根,不同族群还有不同的敲击风格。该研究最近在《当代生物学》杂志(Current Biology)上发表。研究人员的观察结果表明,敲击树根是黑猩猩与族群其他成员共享信息的方式之一。这是建立在节奏打击乐上的一种独特的沟通模式,人类与黑猩猩都掌握了这门技能。科学家认为,这可能形成于二者还有共同祖先的年代。

对于同一批黑猩猩中的部分成员的另一项新研究在《科学进展》杂志(Science Advances)发表。该研究发现,黑猩猩能组合发声,实现复杂的表达,这种沟通体系有可能是从动物交流到人类语言的敲门砖。

上述研究综合在一起,黑猩猩行为或能帮助科学家了解人类的音乐与语言最初是怎样形成的。

“由此,你终于真正找到了在人类远未成为人类以前,用于制造现代音乐的基本要素。”霍拜特说。

击鼓传信,发声交流

长久以来,有节奏的音乐创作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特有的产物,打击乐则是最早的人类音乐表达形式之一。击鼓风格可能因个体或区域而异,但敲击时序通常都有一定规律:每一次敲击之间均匀间错,遵循既定的节奏模式。

埃柳特里和霍拜特的研究发现,黑猩猩敲击板根——长在地表、宽阔如板墙的巨大根系——来实现远近距离的信息传输。每个黑猩猩都有自己独特的击鼓风格,它们还会把敲击与呼号结合在一起,以告诉同伴它们身在森林何处、在做什么事情。

所有动物都会交流,但人类一直被尊为地球上唯一会用语言的物种:我们将声音组成词汇,然后连词成句,赋之以意义。

其他动物,例如鸟儿,也会用声音传递信息。还有些物种能把叫声组合起来。这类表现通常局限于少数几种叫声,并且仅用来向同伴发出掠食者警告。与黑猩猩及人类亲缘关系很近的倭黑猩猩也会使用复杂的叫声组合,灵长类动物学家认为,人类语言的神秘起源可能来自这三个物种在距今500万—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

有关击鼓行为的新研究对科特迪瓦、几内亚、塞内加尔、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11个黑猩猩群落的371出击鼓演出进行了分析。

挪威奥斯陆大学(University of Oslo)语言学家普丽蒂·帕特尔-格罗兹(Pritty Patel-Grosz)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直到不久前,还没有大量可靠证据表明灵长类蕴含节奏的行为与人类的音乐节奏有任何相似之处。”帕特尔-格罗兹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不过,她的研究考察了倭黑猩猩的节奏型舞蹈。她表示:“有关黑猩猩敲击树木板根的记录展现除了人类音乐行为的特点,这是又一大突破。”

同一个科特迪瓦黑猩猩击鼓行为研究项目也为这项关于黑猩猩如何组合发声的新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项目对记录自53头黑猩猩的四千多条录音进行了分析。

叫声与特定事件有关,涉及摄食、筑巢、接近、挑衅或遭遇掠食者。两声的声音组合传达的含义多于单独一声,因此广泛出现在日复一日的各类活动中。例如,“呼乌”(hoo)多用在摄食与跋涉时,“潘特”(pant)则最常见于与其他黑猩猩社交的时候,而二者的组合则在筑巢期间使用,产生了全新的含义。

“我们猜想这可能是个多功能系统,但实际情况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研究作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French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演化生物学家塞德里克·基拉尔-布托兹(Cédric Girard-Buttoz)说,“这个系统包含了我们在语言里找到的绝大部分语言学现象。”

黑猩猩复杂的叫声组合或许架起了过分简单的动物呼号与开放性的人类语言之间的一道演化桥梁,基拉尔-布托兹说。

帕特尔-格罗兹评论这些发现时写道:“黑猩猩的交流中可能蕴藏着人类语言系统的雏形。”

节奏与语言的共同祖先

“在人类认知领域,许多学者一直主张,语言和音乐密不可分,二者可能调用共同的认知资源。”帕特尔-格罗兹写道。举例来说,有研究表明,大脑处理语言和音乐的是同样的区域。

帕特尔-格罗兹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有助于阐明这种联系:“换句话说,黑猩猩的声音交流与节奏性击鼓行为是协同演化而来的吗?这一机制能否为我们认识语言及音乐如何产生带来更多线索?”

“在考察人类语言的演化时,我们常常将之与动物的声音交流相比较,”未参与该研究的法国雷恩第一大学(University of Rennes)的演化生物学家马埃尓·勒鲁(Maël Leroux)说,“人类语言不是叫声,它很大程度上是多模态的,”是声音与手势的组合。

这表明,人类语言的雏形同样是多模态的。勒鲁说。

研究者们在不同群落观察到了不同的击鼓风格,勒鲁说,这种差异或许也映射着人类语言的多样性。

西非黑猩猩的击鼓行为通常更频繁,且节奏更快;东非黑猩猩(又叫施氏黑猩猩)的击鼓节奏则较缓,在吼叫声进入更后期时才开始敲击。霍拜特认为,东、西非黑猩猩族群的不同社会结构造就了这些差异:东非黑猩猩更好斗,等级更鲜明,西非黑猩猩则更加团结,倡导平等。霍拜特指出,由于人类社会性、舞蹈与言语都离不开节奏,我们的社会行为可能也与节奏的发展有关。

“诸如此类的科学研究让我们醒悟到这样一个事实:黑猩猩的每一个群落都值得存留与保护,”霍拜特说,“我们正逐渐意识到,它们的文化或许存在于它们的交流、节奏、社会行为……等等要素当中。假如你离群而居,你将失却与之相伴的独特文化。”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