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以“博物馆之城”建设助力打造“文化之城”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1 11:16 2

摘要:在历史长河奔涌不息的华夏大地上,从平城到大同,这座镌刻着千年文明印记的城市,正以建设“博物馆之城”为笔,浓墨重彩为大同打造“文化之城”奋笔疾书。

游客在大同市博物馆一层

《北魏贵胄出行图》前参观

大同市博物馆外景图

游客在大同市博物馆内参观展品

小朋友们在大同市雕塑博物馆内参加社教活动

大同市北朝博物馆外景

读懂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

在历史长河奔涌不息的华夏大地上,从平城到大同,这座镌刻着千年文明印记的城市,正以建设“博物馆之城”为笔,浓墨重彩为大同打造“文化之城”奋笔疾书。

自2021年以来,大同市立足地域历史文化,围绕“全国知名博物馆之城”建设目标,不断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发挥大同市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龙头效应”,探索实践“1+9总分馆”模式,构建起类型完备、百花齐放的博物馆体系。

如今,全市68座博物馆如璀璨星辰,镶嵌在大同这片热土上,其中,41座国有博物馆与27座非国有博物馆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图景。大同,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正在加速形成。

体系筑基

从“一枝独秀”到“满城星辉”

作为“总馆”的大同市博物馆承载千年塞上风华,今以腾飞之姿盘踞御河之东。

“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博物馆内,刀刻斧凿的《司马金龙墓铭》将鲜卑的豪放与汉族的灵秀融于横竖撇捺之中;泛着幽光的“北魏蓝”玻璃器承载着丝绸之路的风涛;阵列森然的北魏陶俑、辽金壁画色彩依旧。伴着讲解员的细致讲解,一件件文物诉说着千年平城的辉煌和民族交融的史诗。

“文物的种类和质量都让人惊喜,陈展方式和灯光设计也很新颖,远超预期。”“五一”假期,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游客纷纷感叹:“太值得!”

编制《大同市中心区域博物馆布局规划》、举办大同·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出台《大同市促进博物馆发展条例》……近年来,大同市实施多项举措为“博物馆之城”建设目标按下“加速键”。

在大同市博物馆作为“总馆”的引领下,9座分馆如同散落的珍珠,将文物资源整合串联。位于古城清远街的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再现了西京大同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大同城墙遗址陈列馆里,层层叠叠的厚重封土宛如镌刻岁月沧桑的无字史书;青砖黛瓦的梁思成纪念馆流淌着跨越时空的文化回响,触摸大师薪火相传的巨匠精神;錾刻着历史纹路的大同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述说着北方铜器重镇的辉煌往昔……

“1+9总分馆”模式,既是当地博物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时代答卷,也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创新密钥,为大同市各博物馆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此外,阳和坡知青记忆馆、云冈老醋坊博物馆、吉家窑博物馆,一批批涵盖艺术、科学、历史、民俗、自然等各领域的类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竞展芳华。经过多年发展,大同市已逐步形成覆盖城乡、主体多元、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体系,走出了一条文博、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路子。

文化传承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可感”

2024年12月,“文明以止——北魏文明太后的生平与时代”特展在大同市博物馆启幕,170余件/套文物将冯太后跌宕起伏的一生娓娓道来。“很震撼、历史在这一刻具象化”“原来‘太和改制’是这么一回事”,观展游客纷纷发出赞叹,“北魏美学”“沉浸式看展”等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词。

展览是博物馆与历史对话、向世界讲述故事的核心媒介。大同市各博物馆以文物为笔、以历史为纸,精心策划、书写了一场场震撼人心的文化盛宴。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联动,不仅丰富了本地的文化供给,也成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窗口。

自2015年以来,大同市级各博物馆共举办各类展览127个,其中本市举办展览103个,对外推出展览24个,陈列展览的数量与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其中,“西京印迹——大同辽金元文物展”跨越千山万水,已在全国15个省份39家博物馆展出,而“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南下深圳展览后,迅速成为鹏城文化热点,吸引众多观众前往参观。

在各博物馆展厅内,完善的标识系统如同贴心向导,清晰指引游客穿梭于各个展厅;适宜的温湿度控制、柔和的照明设计,让游客能够全身心沉浸在展览中;智能导览设备精准定位,对文物故事进行个性化讲解。大同市各博物馆始终坚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全方位优化,致力于打造舒适、便捷、精彩的参观体验。

“每一次讲解都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文化的传播”。博物馆的讲解员们精益求精,不断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剖析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面对老年游客,她们更会放慢语速,确保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清晰传递。

今年春节期间,“北朝石雕纹样里的中国年”主题活动在北朝博物馆开展,活动将北朝石雕纹样与春节文化相结合,从忍冬纹到玄武纹,再到莲花纹,在互动体验区,孩子们亲手绘制属于自己的北朝石雕纹样春节作品。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殿堂,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大同市各博物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化身“行走的课堂”,先后开展不同主题的社教活动、常规节庆活动、红色文化活动,建立“线上+线下”传播矩阵,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科学素养。

创新致远

激活城市文旅新动能

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浪潮下,文创产品已成为一座城市文旅发展的新动力,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旅游市场,更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大同的古建文创、文物文创、历史印记文创、遗址文创等正成为人们了解大同、钩沉平城,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过油肉、羊杂粉、黄糕炖肉等大同美食系列冰箱贴造型栩栩如生,充满生活气息;以北魏陶俑为原型的钥匙扣,通过卡通化处理,将厚重历史化作轻巧日常,成为游客随身携带的文化符号;以平城瓦当为主要元素推出的文创雪糕,在甜蜜中传递历史记忆;以魏碑书法为主题的《字见大同2025》文创台历,有创意、有传承、有美感,更有文化内涵……走进大同市各博物馆的文创商店,极具地方特色的摆件、冰箱贴、文具、抱枕、通关文牒,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

一馆一特色、馆馆有看点,大同市各博物馆依托地域特色,通过“文物IP”与“设计”嫁接,积极打造集文化与艺术碰撞,传统与现代交融于一身的文创“惊喜”产品。以北魏蓝色玻璃系列冰箱贴为例,“为复刻出‘北魏蓝’玻璃独特的质感,我们请教了多位专家,反复调配颜色,最大程度还原文物原有的美。”该冰箱贴的设计者姚汇娜说道。这些频频“出圈”的文创产品不仅带动了文化消费,更大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城市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

沉浸式实景演出《因为大同》成为博物馆之旅的“最佳搭档”。演出以大同历史为脉络,在光影之中重现北魏风华,自开演以来场场爆满,许多游客专程为观看演出而来,继而走进博物馆探寻历史真相,形成“演出引流+文博沉淀”的良性循环。

“来看博物馆,才知道大同好吃又好玩”,游古城、看表演、品美食、赏夜景,5月5日,刚从大同古城内魁星文化博物馆出来的文博爱好者何美琪直奔古城鼓楼东西街,感受不一样的大同。“这个醋可乐,陈醋的醇厚和可乐的劲爽在舌尖碰撞的感觉很新奇,我得多带几瓶给朋友尝尝。”品尝一碗勾人味蕾的大同刀削面,挑选一家充满古韵的民宿入住,已成为许多年轻游客的新选择。古城中老字号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新潮店的音乐声欢快律动,青砖黛瓦间,熙熙攘攘的人群似春潮涌动,进一步释放着文旅消费潜力。

从“1”到“10”,从“馆”到“城”。站在新的起点上,大同市各博物馆将深挖文物资源价值,让历史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焕发蓬勃生机,为大同市“文化之城”建设贡献文博力量。

大同市部分博物馆简介

“1+9总分馆”模式

大同市博物馆

大同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筹建于1958年,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时称大同市文物陈列馆,1963年更名为大同市博物馆。现新馆为现代化博物馆,馆址位于平城区御东太和路,占地面积51556平方米,建筑面积32821平方米,内设部室19个,是晋北地区最大的博物馆。建筑外观汲取火山、龙壁文化和云冈石窟等空间元素,凝结成相互盘旋的双“S”造型。现有馆藏文物七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3000件(套),藏品以彰显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边陲重镇文化、宗教文化特征而著称,特别是北魏、辽金三代的精品文物,在国内独领风骚,享有盛誉。

梁思成纪念馆

位于大同市东城墙带状公园的下沉式广场,于2011年9月开馆,2016年进行展陈提升。该馆以“大师·大同”为主题,分为“一代宗师”“不愧山河”“大同调查”“告慰先师”四个展示单元,尤其对梁思成来大同进行古建筑调查的历史进行了充分展示。

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

位于大同古城清远街北侧,以复建的开化寺为场馆。博物馆占地面积2935平方米,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以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为主题,分设“京华·锁钥”“法相·庄严”“茗酌·商贸”“溢彩·生活”“魂归·彼岸”五个单元,将大同地区出土的辽金元时期文物呈现在公众面前。

大同红色记忆馆

位于大同古城内县楼南街,以古城四合院为场馆建设,馆内基本陈列“红色记忆——大同现代革命历史文物展”,以1921年—1949年为时限,以“曙光初照”“共赴国难”“革命到底”“缅怀先烈”四个单元回顾大同地区中共党团组织和学、工、群运动的发展历史。

古代铜造艺术博物馆

坐落于大同古城县楼北街两处四合院内,占地面积998.5平方米,设有七间展厅,分为“古韵新风”“炉火纯青”“燕闲清赏”“奢华铜享”四个单元,展示大同地区明清两代六百余年的铜造技艺,其中明清时期仿制商周青铜彝器、宣德炉、文房闲赏集中展示了大同的铜造艺术。

北朝博物馆

依托明堂遗址博物馆主体建筑建设而成,面积4628平方米,从不同侧面集中展示了北朝时期珍贵文物,同时也是一座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地标。

明堂遗址博物馆

在平城明堂南门遗址的基础上建立而成,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共设三个部分,分别是“惊世发现”“平城明堂”“考古发现”,采用罩棚方式形成封闭展示空间,并通过数字技术、模型、图板、实物、艺术品来进行展示。

魁星文化博物馆

位于大同古城武定街与大十字街交会处的魁星楼为五层三檐、明三暗二的盔顶楼阁式建筑,楼内一楼塑有魁星像,二层内有闻鸡起舞等劝学故事的壁画,三层为科举制度与40件文房四宝展品,突出展示了大同当地的“昌文兴教”历史文化内涵。

魏碑书法家张霭堂故居纪念馆

张霭堂为近代大同魏碑书法家、实业家,尤善魏碑,为人正派,坚守民族气节。张霭堂故居纪念馆位于大同市平城区马王庙街。馆内基本陈列包括张霭堂生平事迹及书法艺术两大部分,展出张霭堂相关用品、文件、书法作品270余件(套)。

平城记忆馆

位于大同古城东城墙带状公园南侧的下沉广场,与梁思成纪念馆相对而立,占地面积约1210平方米。馆内共设有“沧桑的故土”“萌动的边城”“奋进的岁月”“变革的时代”4个展厅,以“老大同记忆”为主题,展示了大同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后近两百年的历史。

其他类型代表

云冈石窟博物馆

位于云冈石窟景区内,是正式备案的国有博物馆,由云冈研究院管理;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位于灵丘县西南30公里处的白崖台乡,是正式备案的国有博物馆。建于1969年,全面展示了平型关大捷的历史风貌。

城墙遗址陈列馆

位于平城区清远门内街,国有博物馆,采用实物展览、模型和图文的方式,全方位展示了大同城墙的历史演变、修复历程、建筑结构及文化内涵等。

晋华宫煤炭博物馆

位于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内,国有博物馆,整体设计以“自然和谐、科学发展”为主题,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大型地质矿山博物馆。

广灵剪纸艺术博物馆

位于广灵县城东,是剪纸类较大的专题性博物馆。收藏展出各种流派各式风格的中外剪纸经典作品,为传承广灵剪纸技艺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大同市县长大院博物馆

于2009年被确定为大同市不可移动文物,院内展品以清代、民国以及近代的文物为主。

灵丘县白求恩纪念馆

位于灵丘县下关乡杨庄村,为白求恩特种外科医院旧址,藏品数量达300多件,是灵丘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灵平舒民俗博物馆

位于广灵县城东,馆内藏品以明中晚期木器、银器以及部分民俗类文物为主,所展示的民俗类文物做工精致典雅,反映了明清时期广灵、蔚县一带的民俗文化。

大同长城博物馆

位于大同市天镇县,于2023年开馆,展厅设文物馆、长城图书馆、多功能会议室等,主要以大同市境内现存历代长城为主题,从地理地形、历史人文、军事战略、长城建筑、民族交融、商贸交流、地方风物、长城精神等方面,运用多媒体、声光电、交互式等手段,全方位、多元素展示长城独特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

来源:大同法治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