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 世纪 20 年代的北京学生或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北京大学有一位物理学教授名叫丁西林(原名丁燮林,曾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与此同时,还有一位戏剧家也叫丁西林。竟然会有这般同名同姓之人,着实令人称奇。即便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依旧有人对此发出如此感叹
1
是的,我是一个物理学家
在中国的物理学家中,丁西林算是一个老前辈。1914年丁西林在父亲的支持下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与数学,于1917年和1919年分获学士与硕士学位。在物理学的谱系上,丁西林也算是名门之后。1897年,J.J.汤姆逊在真空管阴极射线实验中证明了电子的存在,并于1906年因为对气体导电的研究获得诺奖。汤姆逊的学生O.W.理查森继续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并于1926年因为对热电子的研究获得诺奖。当丁西林到达英国的时候,理查森也刚回到英国担任教职。丁西林硕士期间的工作便是在这领域的工作,他改进了导师的实验,利用热电子发射验证了马克斯韦定律,不仅为导师的研究添砖加瓦,也成为中国统计物理学的先驱。2
剧本创作在下也颇有涉猎
五年读穿本硕博 诺奖成果擦肩过不过,相较于物理学领域的工作,丁西林在副业 —— 剧本创作方面的成就,或许更让他为社会所熟知。一个物理学家,怎么会对戏剧创造这么感兴趣呢?按照丁西林自己的说法,自己当年在英国留学时候外语不太好,就试着看小说与戏剧,但是小说看不懂,戏剧比较容易看懂,就这样对戏剧产生了兴趣并逐渐达到了专业水平。据后来者研究,丁西林私塾时的老师在文学上对他有深远的影响。1923年,在教学之余,丁西林创作出了独幕喜剧《一只马蜂》,在话剧界一鸣惊人。1925年,担任北大物理系主任的丁西林发表了戏剧《压迫》,成为他当时最受欢迎的剧本之一。因此,那时的北大学生,有可能白天在学校听丁教授的课,晚上在剧场看丁作家的剧。不过即使丁西林自己可能都想不到,即使在一百年之后,《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仍然在北大广受欢迎。
3
音乐也略懂一二
丁西林也没“辜负”大家的期待,他还跨界到了音乐领域。对此丁西林给出了两个理由:学科学的也应该接触文艺,就像爱因斯坦喜欢拉琴;听音乐对写戏有好处。丁西林应该是把音乐作为物理声学研究的对象,在其编写的实验教材中,声学实验基本上是以乐器为载体,包括测音,调弦等,这在物理教科书中极为特殊。另一方面,他又把物理作为音乐研究的重要手段。最晚从1934年开启,物理所已经开始进行乐器改良的活动。看来,学物理真的很有用!
[1] 姜枫,向安强.科学传播视域下的物理学家丁西林[J].科技导报,2024,42(11):98-104.
[2] 姜枫.从科学到文艺:丁西林的学术成就与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24.
[3] 刘寄星.历史的回顾与漫谈——中国学者与统计物理学[J].物理,2023,52(09):591-604.
[4] 王书庄.怀念丁西林老师[J].中国科技史料,1982,(01):46-50.
[5] 戴念祖. 中国声学史[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07.
[6] 戴念祖主编.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粹[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
[7] 丁西林. 丁西林剧作全集[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5.
[8] 孙庆升编. 丁西林研究资料[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6.
[9] Ting S L. Experiments on electron emission from hot bodies[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A, Containing Papers of a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 1921, 98(693): 374-394.
[10]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8,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1928/summary/
编辑:姬子隰
来源:中科院物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