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失的音像,是谁的整个青春_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1 01:42 2

摘要:往昔有一批年轻人,他们的青春岁月可以这样描述:手头的零花钱少得屈指可数,其中一半花在了学校附近的小商贩那里,而另一半则贡献给了当时引领潮流的音像店铺,所购买的物品可能是CD、VCD,也或许是磁带唱片,甚至还会去录像厅消费。

往昔有一批年轻人,他们的青春岁月可以这样描述:手头的零花钱少得屈指可数,其中一半花在了学校附近的小商贩那里,而另一半则贡献给了当时引领潮流的音像店铺,所购买的物品可能是CD、VCD,也或许是磁带唱片,甚至还会去录像厅消费。

电影名称手写着“今日录像”,被放置在左边,右边摆放着可供出租的连环画。也许等待影片播放的时间颇为漫长,因此连环画在这里起到了过渡作用,供大家挑选。

连环画被归好类别,整齐地排列在一侧,每一排都用绳子绑好固定。不晓得当时一本连环画的租赁费用是多少,又能借阅多长时间。若有了解情况的人,烦请告知一下。

在没有网络的年代,电视都算得上是难得一见的物件。要是谁手里有一本连环画,众人都会争着看、换着看。连环画大约和64开的纸张一般大小,有二三十页,一段文字搭配着一些插画,这些插画有的是手绘的,有的是电影或电视剧的插图,而手绘的连环画皆出自大师笔下。

如今机器手绘的水平难以企及绘画者的技艺,每一笔每一划都显得洒脱且自然。除了彩色封面外,内页多数为黑白。《大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武松打虎》这几部连环画在当时堪称经典之作。

当人们对纸质内容的兴致不再能被满足时,香港电影以录像带的形式传入内地,录像厅如雨后冒尖的春笋般在大街小巷涌现,火热流行多年,直至如今仍留有它们的踪迹。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港风在内地极为盛行,众多人对港产武打片情有独钟。在当时屈指可数的娱乐方式中,去录像厅观看录像成了极为常见的事情。

花一块五就能看一场录像,录像名称在左边陈列着。不少人会心生好奇,为何那个时候录像厅如此火爆?原因在于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是以录像带的方式引入内地的,因此,若想观看港片,就可以前往录像厅。

彼时正值香港电影的鼎盛阶段,由周润发、梅艳芳、刘德华、钟楚红、林青霞等一众明星领衔主演的香港影片极受欢迎。不管是《赌神》,还是《纵横四海》亦或是《倩女幽魂》,均得到了年轻人的大力追捧。在那个时候,要是能看一场录像,那可太有面子了。

和当下的电影院相比,录像厅的票价更为实惠。更为关键的是,不少录像厅不会中途清场,观众能够接连观看多部影片。部分录像厅甚至还允许观众在里面留宿,如此一来,住宿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VCD逐渐得到广泛使用,我在家就能观看画质清晰的电影,何必再去录像厅看呢?

在VCD的影响下,录像厅慢慢走向衰败,影片开始以光盘形式进入千家万户。我始终认为,那些喜欢购买光碟的人,必定是有故事且热衷于娱乐消遣的人。

那时候,租影碟的费用大约五毛钱。要先和老板混个脸熟,不然得交押金。在童年时光里,这押金可不是个小数目。拿到影碟,满心欢喜地回到家,满是期待。如今再看那些故事,往昔的诸多回忆便会涌上心头。

播放着崔健的《一无所有》,伴随着旋律随意地摆动身体,提着录音机,瞬间成为街上的焦点。当初并不理解歌曲中的深意,只觉得摇滚带来的体验畅快至极。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如今再次聆听,猛然间好像领会了其中的含义,原来这便是青春。

曾经我会把英语听力磁带换成歌曲磁带,考试时英语知识一窍不通,可歌词却能流利地从后往前背出来。

在我小的时候,直接把收音机里的磁带听完后扯出来,接着一圈圈地绕着玩。

在我年幼时,舅舅常常带我前往录像厅。我饶有兴致地观赏着电影,只觉得那里面昏暗无光,弥漫的烟味几乎要把我呛晕过去。

四年级的时候,我瞒着别人攒钱买了李宗盛的专辑。当时老板拍着胸脯保证这是正版,可买回去我才发现是盗版,把我给气坏了。

以前我在听磁带里的歌曲时,还会把歌词记下来,如今那个记录歌词的本子仍放在我的房间里,日后说不定会成为古董呢。

小时候我存下的钱大多用来买小人书了,毕业时,我妈把它们当废品卖了,要是放到现在,真不知道能卖多少钱。

每一句话都承载着青春的记忆,是对那些渐趋消逝的影像与声音的怀想。言语之间,满是青春岁月的炽热激情,而如今,那份激情已然消散。有些过往,唯有看到相关图片时,才能撩动内心深处的一丝情思。

......

来源:Hello万岁y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