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的乌鲁木齐,晚风掠过博格达峰的雪线,裹挟着沙枣花的芬芳,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5月19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公示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结果,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优秀青年演员李敏凭借秦腔《焚香记》名列其中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蔡俊
五月的乌鲁木齐,晚风掠过博格达峰的雪线,裹挟着沙枣花的芬芳,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5月19日,中国戏剧家协会公示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结果,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优秀青年演员李敏凭借秦腔《焚香记》名列其中,成为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2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位入选梅花奖终评结果名单的戏曲演员。
这一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彰显了新疆秦腔艺术的深厚底蕴和创新发展,更标志着新疆文艺事业迈上了新台阶,为西北地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5月16日晚,秦腔《焚香记》在上海宛平剧院登台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记者王畅彤摄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我国戏剧艺术表演最高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本届是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李敏参赛的剧目,是秦腔《焚香记》全本。在终评阶段,涵盖11个戏曲剧种和话剧、舞剧等戏剧艺术门类,17位演员为广大观众奉献17场精彩纷呈的演出,《焚香记》即为其中一场。
为了这场意义重大的演出,李敏足足准备了两年多,而在5月16日上海宛平剧院正式演出前,她又在西安集训一个月,近乎拼命:“我现在全力以赴,为的是对得起全团对我的培养,对得起老师们对我的辛苦付出,对得起每一个新疆戏曲人心中热烈的梦想。”
李敏参赛一事,成为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全团的大事儿。这家自1953年正式成立的剧团,经历大半个世纪的历练后,终于迎来即将属于他们的辉煌。而坚守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的秦剧人们,也用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扎实的专业功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舞台内容,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让秦剧这项传统戏曲艺术,在新疆大地不断生根、发芽、常出常新。
新中剧院百年回看
时间回溯。秦腔,经过明清两代的洗礼,在陕西、甘肃等地发展成形后,于19世纪70至80年代,向西经甘肃传至新疆,最初,在哈密落脚,后辗转来到乌鲁木齐。
根据《中国戏曲志》的记载,来新疆的陕甘艺人,最初是敲梆子沿街卖唱或演唱秦腔小戏,直至1890年起,对秦腔情有独钟的陕西商人,慷慨资助,将散落各处的秦腔艺人集中于城中州会馆附近,建起秦腔班社——新盛班,后又升级为“三合班”“天山剧院”和“新中舞台”。这,就是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前身。
虽演出水平、艺术质量不错,但在国民党政府和班主的双重压榨下,1949年4月,新中舞台被迫倒闭。
但很快,1949 年 10月新中国成立,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艺人们又重新回到剧团,重返舞台,并于1953年在人民政府领导下,更名为“新中剧院”。
今年81岁的李新义老人,是彼时“新中剧院”最早一批进入新中舞台的学艺人。1952年,年仅8岁的他,因家境贫穷,来到剧院学戏。
学戏的孩子,很苦。无论冬夏,每天早上5点准时被叫起床,男孩子不让上卫生间,就在院中一个小小的灯泡下,开始练功。零下二十八九度的天气里,没有炉子,大家穿着件单衣,开始练,练到汗出尽了,没有尿意了为止。
挨了不少打,板子、藤棍儿轮番上:“那时候的戏班,就是这个规矩,孩子们都是背粮学艺,而且进团第二天,就上舞台,啥也不会,都吓得愣在台上,师父从后面踹一脚,硬是踹上台。”李新义苦笑。
上世纪50年代以前,秦腔剧团和京剧剧团在培养人才方面,方法不同,没有科班,只有“跟班”,就是跟着演出团体在实践中学艺。这种野蛮生长方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转变,而直到1959年,新中剧院改制成为国营事业单位,正式成立“乌鲁木齐市秦剧团”以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演员的身份,已被统称为文艺工作者,新中剧院改制以后,我们特别明显地感觉到,人们对于文艺工作者的尊重。”李新义说,那一年,他15岁,7年学徒期满,开始领工资孝敬父母了,很自豪。
如今的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作为西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专业秦腔艺术表演团体,拥有一支多民族组成的71人演职队伍,其中高级职称艺术人才达19人。这支扎根边疆的艺术团队,承载着新疆秦腔艺术的百年传承——从清末民初的丝路戏班咿呀传唱,到抗战时期“新秦剧社”的救亡图存;从新中国成立后专业院团的蓬勃发展,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守正创新。而追溯起来,秦腔艺术在天山南北已历经百年风雨沧桑,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秦剧艺术在新疆大地
1979年到1982年,32岁的李新义和剧院同行们,迎来新疆秦腔发展的辉煌时代。
1982年,秦剧团受邀前往西北五省巡回演出。让演员们吃惊的是,当时的乌鲁木齐市秦剧团在内地表演场场火爆,甚至一票难求。
“在兰州上演三天,每场爆满,在玉门油田一口气演了10场,在兰州、西宁等地,甚至有人出10元的高价来看戏,观众都在说,没想到在遥远的新疆,也能有这么专业这么好的秦腔剧团。那时候,我们真的是又骄傲又兴奋。”李新义回忆。
翻开老相册,一张张黑白演出照片,清晰地记录着40余年前,李新义和同事们风华正茂的演出场景。那些年,他和爱人席秀凤以及其他同事们,各自在台上,一年数百场演出,为乌鲁木齐市秦剧团贡献了最好的青春年华。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戏曲行业再一次面临着变化。曾经担任剧团副团长的张天文记忆犹新:当时,全社会面临深化改革,剧团为了生存,需要四处下乡演出,维持运转。
“演员们演出,都是坐大卡车,风餐露宿,条件很艰苦,到一个地方,拉一大片帷幕,没有舞台,就直接在平地上演,每周都往木垒县、吉木萨尔县跑,没有剧场,干脆住在简易房里。”他回忆。
即使这样,剧团很少有人“出走”,大家互相支持,互相打气,每一场演出都认认真真地对待:“大家都特别热爱这份事业,热爱秦腔,热爱剧团,都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出路。”张天文说。
2003年,新中剧院翻建完毕,剧团的演出条件越来越好。最困难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培养新生力量,迫在眉睫。
2005年,乌鲁木齐市秦剧团在陕西当地招收了一批三十余名孩子,入戏校学习后分配到秦剧团,经过二十余年的磨炼,这批演员,已经成为秦剧团当下的主干力量。
三代人的艺术接力
李敏就是这批孩子之一。当年的她,16岁,和师兄弟姐妹们一起从陕西出发,坐着硬卧,风尘仆仆,满怀期冀地来到乌鲁木齐这座陌生的城市。
李敏出生于陕西渭南一个小村庄,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学秦腔,三四岁就会唱秦腔选段,2000年,她考上陕西艺术学校,成为定向新疆的委培生,2005年一毕业,就来到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
“剧团的老师们特别心疼我们这批孩子。”李敏回忆,刚到秦剧团,孩子们的被褥、床铺都是剧团的“老人”们亲手安排的,每到周末,老师们都会带大家去家里吃一顿丰盛大餐,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这群来自陕西的小演员无微不至。
“不是一两个老师,而是全团所有老师,都对我们这么好,让我们有一种在家的温暖。”李敏说,而在业务上,老师们更是倾囊相授。
每天的基本功,都是老师们带着年轻人们练。王纬老师是团里资深老前辈,给孩子们排演《生死牌》时,可谓倾囊相授。当时的她已经40多岁,而李敏只有16岁,每天,就算最基础的圆场功,王纬都要亲自示范,各种操练,看着老师从不懈怠,李敏和师兄弟姐妹们肃然起敬,自此,练习得愈加勤奋。而李新义也对孩子们的影响至深,在给李敏排《红灯记》时,一板一眼细抠打磨,最终令李敏主演的《红灯记》在央视空中剧院播出后,获得各方赞誉。《游龟山》主演祁逢春,更是将自己上学时的全部“家当”,都传授给了年轻人们。
“剧团老一辈这种敬业精神和对我们的关爱,一直影响我们至今。”李敏说。直到现在,李新义都会时不时来剧团看一下后辈们的排练,去年,在排练大戏《花木兰》时,李敏专门请教李新义如何走戏:“老人家给我们把关,我们心里更有底。”
近10年来,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剧团建设,得到长足进步与发展。
仅以近几年为例,2017年,剧团传统剧《游龟山》一剧应邀赴西安参加由天津、广东、浙江、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九省市文化厅局共同举办的“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演出活动。2018年,剧团创作的现代秦剧《石榴客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资助项目,2021年,现代秦剧《石榴客栈》赴西安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21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得到业内专家、同行及观众的一致好评。2022年,剧团移植创作现代秦剧《铡刀下的红梅》应邀赴西安参加由中国戏剧家协会,西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赛事活动,荣获《特别推荐剧目》奖。
对青年一代的培养一直在进行,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除了本土原创现代剧目外,邀请秦腔名家来乌市进行展演,并集中剧团中坚青年演员力量,复排大型传统历史剧全本《谢瑶环》等,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现在,李敏等人,已成长为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中流砥柱,而在他们的带动之下,年轻一辈也在逐渐成长,老一辈给李敏和同行们带去的良好风范,正在影响着更年轻的一代新人们:“我们每一分的努力和付出,都要通过练功场来得到回报,而此次角逐梅花奖,更是在老师们的指点、同行们的配合下,将新疆秦剧整体实力真实展现出来,团队精神也通过这次重大历练有了极大体现。我坚信,在剧团,在舞台上,只要我们坚持热爱,即使是一个龙套演员,都一定会有发出光彩的机会。”李敏说。
责任编辑:王岩 审校:周志东
来源:阿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