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技术 | 人机对话,新媒体创意产品的管理与迭代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传媒行业再次站上技术变革的时代风口,形式推陈出新,生产创新升级,业态加速重塑。新变革催生新机遇,同时带来新挑战。本文从策划、生产制作、管理调度三个维度,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创意传播及其在急速发展中不变的底层逻辑。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传媒行业再次站上技术变革的时代风口,形式推陈出新,生产创新升级,业态加速重塑。新变革催生新机遇,同时带来新挑战。本文从策划、生产制作、管理调度三个维度,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创意传播及其在急速发展中不变的底层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席卷全球。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7月,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有1328个。AIGC技术以其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和智能化处理方式,为传媒行业注入创造力。湖北日报紧跟技术应用前沿,在新媒体产品制作中,大力探索人机协同,不断提升新媒体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今年以来,湖北日报客户端已发布各类新媒体产品1300多件。

策划环节:新媒体产品坚守底层逻辑

只要输入指令就可以生成文章、图片、视频……AIGC就像“魔法钥匙”,开启了无限可能,从撰写文章、设计图像,到编写代码,AIGC都能提供便捷的解决方案。

炫酷的技术背后,人类创意与灵感是否会被取代?创意传播的底层逻辑改变了吗?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连续演变的过程。新媒体产品是从传统新闻生产中延伸出来的新事物,打造优质有影响力的新媒体产品,其底层逻辑依然遵循传统新闻规律,这是创意传播的“根”和“魂”,人机协同只是新的作业方式和外在呈现状态。

寻找立意是“芯片”。不管时代风口如何改变,优质内容仍是舆论场的“刚需品”,是解锁流量密码的“金钥匙”。新闻工作始终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每一个创意传播,其指向是什么,产品的立意在哪里,是在策划环节就必须反复打磨、研发的“芯片”,是实现内容优质的前提。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时代的变迁中,家国命运从来紧密相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湖北日报编辑部策划AI+手绘融合报道《全家福里的中国式现代化》,从一张张全家福出发,讲述8组家庭的生活变化,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同侧面,展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个体命运的关照,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2023年5月30日,“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的实践”专题对外宣介会在武汉举行。湖北日报推出创意传播产品《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丨六个“荆”彩故事,见证百年大党力量》,以6位共产党人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AI作画方式,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给中国发展注入的动力和为世界提供的发展机遇。作品获得雅虎财经、福克斯新闻等知名海外媒体转载。

聚焦事实是“硬核”。新闻的本质是事实,创意传播的力量也在于对事实的传播。

还原关键细节,讲述英烈故事。2024年清明节,湖北日报推出AI融合报道《致平行时空的英烈父亲!我们重启您的“警号”》,讲述5位英烈及其子女的故事。警服被鲜血浸透,江洪涛仍将歹徒扑倒不松手;在生命最后一刻,刘贵斌张开双臂将群众推开……这些生动的细节,让英烈人物形象鲜明饱满。产品用AI复活牺牲的英烈父亲,一组组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无数网友感动留言,作品浏览量达2.3亿次。

讲好中国故事,让群众站C位。《全家福里的中国式现代化》从百姓视角写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化:一家戏迷捧出12岁小武旦,大学生回乡就业被当作“宝”,新货郎网上果蔬卖得欢,“虾嫂”25年供应链上“淘金”……通过这组报道,中国式现代化变得亲切可感。受众发现,其实生活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是新时代的馈赠,每一幅全家福背后,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具象表达是“法宝”。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内容要让大家易接受、易触达,一定要避免抽象,在具象化、小切口表达中吸引受众。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新闻报道如何从众多“同题作文”中脱颖而出?有没有一个很具象化的表达能“拎”起产品?楚文化是一张享誉世界的名片,楚文化的代表符号是曾侯乙编钟,主创团队头脑风暴出一个新思路:把“千年编钟”藏进“一带一路”记者的背包。由此,一个由“千年编钟”主导、“湖小记”采访、当地人讲述的“一带一路”湖北故事形成。AI融合报道《当“千年编钟”藏进“一带一路”记者的背包》在湖北日报全平台传播流量达1178.5万,美联社、福克斯新闻等多家海外媒体转载。

生产环节:新的改变与局限

在过去的媒体融合发展中,新媒体创意传播产品转向SVG、H5、AI视频,从组建“新媒体矩阵”到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新技术始终是推动传媒业态变革的重要力量。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利用AIGC技术生产新闻产品,已成为主流媒体竞逐的新赛道。

生产方式升级,充分表达价值。借助AIGC技术,纸媒的视觉表达迎来全新机遇,突破对内容生产路径的依赖,让传统的消息、通讯、评论等内容以更生动的方式传播,媒体的核心价值得以更加充分地表达。

文生图。AI绘画通过输入一些描述性语言,以此生成创意画作。AIGC技术的发展使“文生图”模型越来越优化成熟。湖北日报借助“文生图”生成客户端开机页,形成治愈系、周末系、夜话系等系列海报,图像与文字更匹配贴切,画面有质感,带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图生图。以往长图类新闻产品的生产需要文字、图片、图表等元素,其美观程度往往与图片质量紧密相连。湖北日报借助AIGC“图生图”技术,设定关键词、统一风格,让长图的视觉呈现色彩更明快,画面更协调。2024年7月9日,“大江奔涌·沿着长江经济带看中国”主题宣传活动在武汉启动,湖北日报推出AI长图《从“北斗之眼”看长江之变》,以蓝绿色调打底,将配图用AIGC生成统一风格,一眼望去,青山绿水,与长江生态相得益彰。作品获得中央网信办全网置顶推送。

图生视频。从平面到视频,湖北日报对二十四节气等重要时间节点的报道不断推陈出新。2024年夏至,湖北日报推出AIGC短视频《愿你灿烂一夏,幸福一生》,将平面海报制作成动画,让西瓜、凉面、夏风等标志性元素以动画形式呈现,融入鸟鸣、蝉叫、海浪、溪流等声音,让夏至可听可感。此后,湖北日报相继推出AIGC节气系列短视频、早安系列短视频,持续释放内容生产力,为创意生产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创意表达提升,扩容想象空间。AIGC技术以其独特的创新思维和创意手段,使得内容生产越来越多元,使人类的创意与灵感得以更生动、精准地展现,促进人类去探索更多传统创作方式难以触及的领域。

再现原声原貌。AIGC技术让与逝者“再见一面”成为可能,将逝者的文字描述、图片、视频和声音资料等输入AI算法模型,模拟生成数字形象,可以再现逝者微笑、说话等画面。湖北日报融合报道《致平行时空的英烈父亲!我们重启您的“警号”》创作中,主创团队在征得英烈家属同意和授权后,对照英烈生前的照片进行手绘,借助AI数字人技术,将文本转换成数字人口播视频。“复活”的父亲动态面容和昔日熟悉的声音,深深触动了英烈家属的心弦,也让网友泪流满面。

再现历史辉煌瞬间。AI复原老照片,让尘封的记忆动起来,让时间的沙漏温柔逆转。2024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迎来67岁生日,湖北日报推出融合报道《AI复原丨70年前,超强算力王、手绘大神齐聚武汉,为了……》,用AI技术修复了一张张珍贵老照片,让模糊的图像重新变得清晰,“修桥爷爷”们的绝活儿以及长江大桥通车时的辉煌时刻,再次动态出现,引发网友共鸣。“感谢湖北日报刊发纪念武汉长江大桥通车67周年文章,并对老照片做了AI处理,让历史又鲜活了起来。”看到当时25岁的父亲周璞挥舞画笔的画面,周一桥对父亲的思念涌上心头。

视觉体验升级,见现实所未见。AIGC是技术迭代的工具,更是人类智慧的延伸,借助该技术,新闻产品的灵感、创造力与科技进行了更高级的结合。AI+冰淇淋、AI+奥运色、AI+网球等创意,让受众换个视角看城市,让世界更富想象力和科幻色彩。

全新视角看城市。湖北日报融合报道《快要热化了?用AI+冰淇淋打开湖北,清凉一“夏”吧!》,将各地标志性建筑用AIGC生成冰激凌风格,带给受众“望冰止热”的清凉感。融合报道《@湖北伢,你家门口变成了“奥运色”,惊不惊喜!》,以AI+奥运色滤镜为创意,将荆楚大地的地标建筑、名胜景区变身奥运竞赛项目现场,让湖北人在家门口享受了一场网上的奥运激情,带给国人全新视角的狂欢。

尚属起步阶段,仍需大力探索。AIGC技术能够实现新闻内容的快速生产和分发,缩短报道周期,提升传播时效;能对海量复杂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扩展报道深度和广度;可以优化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诸多优势不言而喻。但AIGC并非完美,人机协同中局限性十分明显。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湖北日报推出融合报道《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丨六封烈士诀别信的时代回响》,主创团队力争找到手写原文,用手绘还原历史场景,搭配语音诵读信件,带读者沉浸式感受烈士的崇高品格和家国情怀。因制作时间非常紧张,主创团队考虑AI配音提高效率,但其停顿、情绪的起伏,怎么调试都十分僵硬。大家最终放弃AI,寻找专业人员进行了配音。

在《牢记嘱托闯新路丨今天,用“微视角”打开经济开发区》融合产品中,主创团队原本将开发区的新质生产力“绝活”用AI动起来,以一张车间照片为例,不仅地面的机器动了起来,连天花板也跟着动起来,反而给画面调试增加了难度,最终改用视频体现“动”感。

传媒领域的人机协同,尚属于起步阶段。每一步的探索,都是主流媒体拥抱AI、探路深度融合的主动担当,都会为媒体融合之路积蓄智慧和力量。

调度环节:与时俱进,向“新”而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2023年8月15日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提出,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生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优质内容,探索优化应用场景,构建应用生态体系。

技术变革,始终是危与机的并存。媒体主动拥抱AIGC是大势所趋,新技术赋能将进一步强化主流媒体与用户的链接。与此同时,AIGC给生产制作的团队管理和调度带来新的挑战。

坚持真实原则,维护内容权威。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AIGC所采集的数据多数来源于互联网,鱼龙混杂的信息容易导致其生成的内容缺乏事实依据,可能将受众置于真假难辨的信息环境中。面对AIGC生成的海量、即时、多元化信息,要坚持主流价值判断、社会责任规范,清晰认识到AIGC的能力边界和潜在风险。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注意真实性和超强视觉体验的平衡点。在AI新媒体产品审核中,湖北日报审核人员多次将AIGC可能带来意识形态风险的画面、完全脱离现实实际的画面、可能带来版权风险的画面等,进行删除或更改。传递真实世界的真实信息,始终是新媒体产品不可偏离的初衷。

坚持目标导向,紧盯关键节点。新媒体产品生产流程长、涉及环节多,从一线内容采集,到创意策划,到文案、美工、技术,是一场集体的“大合唱”。AIGC的加入,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不确定性。整个生产制作的流程需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以目标倒推生产节点,将各生产节点具体到天。《致平行时空的英烈父亲!我们重启您的“警号”》这一产品采集、制作周期紧张,主创团队一边对接前方采访对象,一边探讨技术支撑,充分研判薄弱环节,紧盯关键环节,一旦出现问题,迅速调整方案,避免制作卡壳,保证产品按期高质量完成。

坚持流程优化,串联并联同行。新媒体产品就像一个“大礼包”,是图层、动效、代码等多个“零部件”的组装,有时候一个细小的修改牵一发动全身,相当于要把一个打包好的产品,又重新“拆包”制作、再重新“打包”。为减少来回“翻烧饼”的环节,湖北日报创意传播团队不断优化生产、协作流程,既有串联、又有并联。从文案到视觉,强化串联,依次进行,审定文字后进入视觉制作,减少后期文字层面的修改;从视觉到动效,强化并联,多岗位同时开工,提升效率。以《从“北斗之眼”看长江之变》为例,“北斗之眼”所能监测到的影像点,不仅要是保护长江的代表点位,还要能从影像图中鲜明看出8年的前后对比,与文案相对应。主创团队分类分批确定点位的同时,“串联”商议文案逻辑、视觉制作、动效呈现的要点,为生产制作提速。

坚持常态学习,适应技术迭代。技术瞬息万变,年初生产的新媒体产品,可能到年末就显得有点过时。比如AI复活类产品,年初人物对口型是很大的难点,几个月之后,应用工具迭代,将这一问题优化得更好。湖北日报创意传播团队时刻保持敏锐,紧跟前沿,不断提高人机协同的能力,积累人机协同经验,促进新媒体产品的迭代升级。比如,年初用AIGC生成人物图像还会出现面部变形,到10月推出《AI复原丨70年前,超强算力王、手绘大神齐聚武汉,为了……》时,“修桥爷爷”们的微笑、点头、对话,已自然生动,仿佛是摄像机的真实记录。

坚持相互赋能,倒灌纸媒生产。去年以来,湖北日报进一步强化以新媒体思维调度纸媒生产,将好的新媒体产品呈现到报纸端。《全家福里的中国式现代化》产品,在确定AIGC生产后,再安排一线采访,纸媒发布系列图文报道的同时,集纳制作成新媒体产品。今年国庆报道,湖北日报编辑部策划了《从海底10000米到天上384400000米,有一种力量叫湖北》等新媒体产品,并且不少产品都逆向转化成报纸新闻,以通版方式呈现。

结 语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加速演进的关键阶段,传媒行业坚持发展与管理、创新与安全并重,着力构建集创意性、公信力、智能化、多元化于一体的传媒生态系统,定能抓住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将媒体融合推向新阶段。

来源 《新闻战线》

编辑 曾敏

二审 景诗瑶

三审 陈发文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